倒牛奶事件的经济学原理

佚名 为什么 2023-08-24 08:19:11 -
历史名场面 倒牛奶 的背后,究竟有着哪些经济学原理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倒牛奶事件的经济学原理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倒牛奶事件的经济学原理的知识,包括奶农为什么倒奶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啥叫倒奶事件
  2. 倒牛奶事件现象与本质
  3. 倒牛奶事件的经济学原理
  4. 牛奶卖不掉为什么要倒了

啥叫倒奶事件

2021年5月,粉丝为帮助偶像,购买赞助商奶制品后,扫描瓶盖内的二维码才能为偶像助力,倒掉便成了最“快捷”的处理方式。

针对群众举报的相关问题,北京市广播电视局约谈了相关平台负责人,责令选秀节目《青春有你3》暂停录制。

2021年5月7日晚,蒙牛真果粒表示,经与《青春有你3》节目组共同协商,对未饮用的活动产品或未使用的助粒值制定了退货方案。

倒牛奶事件现象与本质

简单说,

就是供需矛盾!

奶农可能会遇到各种原因

(比如:

近来的乳制品行业出现的掺杂化学药品损害到消费者身体健康,

而引发整个社会对乳制品行业的信任危机,

导致消费者对乳制品的需求锐减,

乳制品厂家卖不出去,自然就不会再去收购奶农的牛奶;

牛奶卖不出去,奶农得不到收入就无力承担饲养奶牛的成本。

倒牛奶事件的经济学原理

倒掉牛奶,只是因为此时牛奶的价格太低,而为了维护较高的价格,供应商宁愿倒掉牛奶,等待价格回升再重新生产。“倒牛奶”只是为了解决经济危机。资本家的本质是没有限度地追求利润最大化。

倒奶事件的“内幕”其实是:在国内国际多重因素影响下,散户奶农的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他们没有话语权,而且所提供产品的质量确实无法匹敌进口奶源,因此不得不接受企业的“挑挑拣拣”甚至是“压迫”。倒奶事件的背后,是我国乳业发展中的阵痛,而非阴谋。在这个阵痛期,有关政府部门应主动寻找一个最大公约数,在推动我国乳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有效地保护奶农利益。

扩展资料:

2015年元旦刚过,河北部分地区爆发了因企业拒收鲜奶而导致奶农出现杀牛和倒奶的事件。在此之前,青海、山东等地区也发生奶农倒奶、杀牛事件。

牛奶卖不掉为什么要倒了

一提起倒牛奶,很多人就触发了少年时的记忆,“资本家宁愿将牛奶倒掉也不分给穷人”。如今,中国奶农也会把牛奶白白倒掉,他们为什么也选择这么做呢?

●记忆里倒牛奶是资本主义大萧条时代的标志——1929年美国“大萧条”。

它试图要说明,当时英美等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会造成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穷人因为经济危机失业没钱而挨饿,资本家却宁可把牛奶倒掉也不送给穷人。于是,“倒牛奶”成了几代人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残酷现实的最直观印象。

倒掉牛奶是奶农理性选择的结果,牛奶明显是供大于求。

在这种情况下,奶农有三种选择:

第一是保存牛奶,等待价格上涨,但这对于保鲜极为困难的牛奶显然不适用,别说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了,就连当今的中国也很难做到。北京延庆县奶农因为牛奶滞销在接受采访时说:“冬天天气冷,奶站有个储奶罐,能储存3吨奶,但是每周得清罐2次,多余的奶只能被倒掉。”;

第二是降价销售,显然,降价带来的结果是,牛奶价格的整体下跌,卖得越多,赔的越多;

第三就是很多人后来看到的倒掉滞销的牛奶。大量鲜奶由此退出市场,市场就由供大于求转为供求平衡,价格就不会继续下跌了。甚至极端情况下,奶农会干脆杀掉奶牛。

为什么不做做好事,把本该倒掉的牛奶送给穷人?因为那样做会让本来就萎缩到很小的牛奶市场更变得所剩无几,留下的奶更是卖不出去,奶农的生活也就彻底无以为继了,牛奶业会彻底垮掉。

这些年有人查了当时的资料,发现牛奶原来是农民或农业工人倒的,目的当然也是为了维持可以有利润的价格,至少是不愿意在赔本的情况下再赔上汽油钱将牛奶运到城里。”

2012年以来,因为鼓励奶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的政策推行,散养户大量退出,全国奶牛存栏量大幅减少,2013年曾发生“奶荒”,原奶收购价格不断上涨,2014年初,鲜奶价格曾升至5元/公斤,是近年来的最高点。于是吸引很多奶农高价买牛,投入生产,产量增加,鲜奶价格一路下跌,倒奶现象就这样发生了。

中国一个特殊的原因加剧了国产奶的窘境,在三聚氰胺事件后,无论是国内奶企还是消费者都对奶源质量存有担心,甚至奶企一直在逐步抛弃国内散户奶源,建立现代化牧场,甚至去海外建立生产基地。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经济学里面的倒牛奶事件具体解释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