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历史上宋朝时期是比较富庶的,但又为何被称为弱宋,以及宋朝为什么那么软弱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宋朝是软弱无能的王朝吗
改朝换代,轰轰烈烈。而赵匡胤,却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兵不血刃就让天下改了朝,换了姓。宋朝的软弱无能是出了名的,对辽、金、西夏采取的都是妥协媾和的策略。强唐弱宋,举世公认。
南北两宋文官极受重用而武官却常受皇帝的忌惮,这大概要从赵匡胤还是后周殿前都检点的时候说起,后周世宗英年早逝,幼主柴宗训(恭帝)继位时才四岁,符太后年纪轻轻就守寡,孤儿寡母无依无靠,赵匡胤靠着底下的士兵哗变才得以黄袍加身改朝换代,所以继位之后对手握重权的将领极为忌惮,杯酒释兵权极大的提升了皇帝的中央集权,但也为两宋后来的重文轻武埋下了祸根。
960年北宋建立后,陆续花了18年时间才消灭十国统一南方,此时辽在北方正处极盛,特别是在取得幽云十六州之后更是成为北宋的头号敌人,宋与辽对峙基本都处于下风,特别是宋真宗与辽定立檀渊之盟后,每年还要屈辱的向辽提供岁币30万帛15万,不仅如此,在西夏崛起之后,北宋与西夏也多次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在好水川之役北宋损失15万精兵,最终北宋转而与西夏息兵讲和,间接的承认了失败。
连年征战的结果是北宋疲于奔命,国力因此大为削减,在辽国发生巨变被崛起的金朝灭国后,北宋的日子依然不好过,一来无能将,二来金比之辽更加的强悍,1128年东京沦陷,钦徽二帝被虏,北宋灭亡,父子两代皇帝同时被俘虏这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
继承北宋正统的南宋又是怎么样呢?南宋比北宋稍微强一点的是名将能将比较多,诸如岳飞,宗泽,韩世忠,张浚等军事指挥能力都很强,但这些将领依然没有得到太大的重用,岳飞被害死于临安,宗泽壮志难酬忧愤而死,张浚北伐失利后被孝宗削职为民,宋高宗重用秦桧不惜出卖南宋主权与金朝媾和,度宗重用大奸臣贾似道把南宋推到了灭国的境地。
南北两宋的汉民族血性确实是比较低的,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从北宋到南宋,一脉相承,都是为求自保偏安一隅的守成怕死的皇帝,当然比如宋孝宗之类的皇帝毕竟是凤毛麟角,两宋确实是非常窝囊的朝代。
宋朝被后人称为“弱宋”,你认为他真正“弱”的原因在哪里
生不逢时!
运气是这个宇宙的通行证。宋朝的这个运气,实在太差。为什么这么说?做两个思想实验就行了。
一个思想实验是:让宋朝从赵匡胤建国开始,再重来一遍,看宋朝的明君贤臣们会有什么可能。
赵匡胤连北汉都没能消灭,赵光义竟两次兵败幽州,而从宋真宗开始的历代赵宋官家,有一个算一个,一个比一个怂。大宋皇帝在武功方面,就是武大郎开店,越来越矬。
另一个思想实验是:把宋朝换成秦汉隋唐这几个强势王朝,让它们去纵横捭阖宋时天下,看它们会有什么作为。
始皇帝北却匈奴,但草原上可不止一个匈奴,还有东胡、大月氏。当时的草原还没有实现内部自组织。汉武帝发动汉匈大战之前,大汉帝国已经休养生息70余年。隋唐之时,突厥已经分裂为东西突厥了。要么是自己有机会,要么是草原给机会,所以秦汉隋唐才会有作为。
但是,宋时的天下,草原给过机会吗?
草原不仅一次也没给过宋朝,而且还动不动就来一次内部自组织,然后生出一个战胜不了的对手。那宋朝自己有机会吗?宋朝一直在做对自己有利的选择,却一次又一次在选择中让自己陷入被动。两次比较大的内部改革,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全都失败了。而南宋的各种改革,权且认为是自保手段。
如果认为这两个思想实验的说服力不够,那就索性玩一次穿越,把我们放到赵宋官家的位置上,也当一回皇帝。就是穿越而来的皇帝,在当时能有什么作为吗?
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原因就是宋朝的运气实在太差。
首先是立国阶段,主要是赵匡胤的太祖朝赵匡胤是在公元960年代周建宋的。但契丹大辽在当时已经是个老大帝国了。
从耶律阿保机算起,契丹人的建国时间是公元907年,比北宋早53年;从定国号契丹算起,契丹人的建国时间是公元916年,比北宋早34年;从南下开封、建国大辽算起,契丹人的建国时间是公元947年,比北宋早13年。
也就是说,在北宋建国的时候,契丹大辽已经崛起了至少13年。而且,不是雄霸草原的崛起,而是入主中原的崛起。公元947年,契丹人饮马黄河、兵入开封,而且就在开封建国大辽。所以,契丹人完全可以对宋朝人说,老子的老子曾经到过你家首都开封,连护照都没办,是骑着马、挎着刀去的,你服不服?
在赵匡胤的太祖朝,北宋的主要任务是统一,也就是结束五代乱世的天下分裂。完不成这个任务,历史上就不会有宋朝这个时代,赵家官人跟梁唐晋汉周一样,可以凑个六代乱世。
赵匡胤,折腾了一辈子,勉强算是完成了这个任务。但他比较仁义,所以南方的吴越没有灭;他也是天不假时的,所以北方的北汉也没灭。然后,就轮到赵光义出场了。
第二是扩张阶段,从太宗朝持续到北宋灭亡赵光义既不仁义也不短命,所以把吴越和北汉都给灭了。然后呢?大宋皇帝也有野心,不说开创一个巅峰帝国,但怎么也要对标秦汉隋唐吧?
而要对标秦汉隋唐,那就不能让契丹人嚣张。于是,结束中原分裂之后,赵宋官家立即去干契丹,第一个目标就是收复幽云十六州。这是汉唐故土。
但是,之前已经说了,人家契丹早已立国,而且一直处于上升期。这时候,不招惹宋朝就不错了,哪能被宋朝欺负?所以,两次幽州之战,连败两次,都是损兵折将的那种败,数十万精锐禁军血染疆场。在这种局面下,大宋王朝别说横扫草原,就是连长城也到不了。
而其原因,就是睡王耶律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耶律璟的契丹是一个“睡觉”的时代,给了中原天下20年的时间。后周和北宋都是在这个关键时段崛起的。但是,从辽景宗耶律贤开始到签订澶渊之盟结束,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契丹就没出过怂人。所以,从太宗朝到真宗朝,北宋完全没有机会。到了北宋仁宗朝,契丹虽然走了下坡路,却仍旧逼着北宋庆历增币了。
有契丹这个对手在,北宋只能望草原兴叹。大宋官家也想开创秦皇汉武的伟业,却没有秦皇汉武的机会。
在冷兵器时代,草原骑兵就是最强王者。但草原骑兵也是相当贵的。战马是稀缺资源、铠甲是稀缺资源、兵器也是稀缺资源。而即便在草原,骑兵战士也要在战争中累岁磨砺。而这种战争磨砺更是可以耗光帝国的资源。所以,草原骑兵需要一个强大的草原帝国来支撑。
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草原帝国呢?简单说,匈奴变成南北、突厥变成东西,会是什么结果?
这时候才是中原王朝的机会,不仅可以打败草原骑兵,而且还能够收编草原骑兵为己所用。而秦汉隋唐都是这种乘势而为的产物。它们不仅可以威势草原,而且能够打遍整个地理视界。
但是,宋朝有这种可乘之势吗?
胡虏无百年之运。因为周期性的继承危机,所以草原一定会陷入南北东西的分裂。但是,恰在两宋阶段,草原是一个雄主接着一个雄主。非但草原如此,连西北的党项人也雄主辈出。李继迁之后是李德明,李德明之后是李元昊。在李元昊时期,西夏就算建国了。此时天下,就不是宋辽博弈了,而是另一个三国演义。就这个局面,北宋还能怎么玩?
但是,北宋放弃努力了吗?并没有。契丹虽然是头等强敌,但党项则是肘腋之患,直接影响北宋向河西走廊和大西北开疆的机会。于是,宋夏战争一直打到北宋灭亡,也没打完。
所以,自宋太宗赵光义开始,北宋一直处于扩张阶段。然而,事与愿违,北宋一直在努力却一直在路上。然后,北宋灭亡了。
第三是自保阶段,从南宋开始到灭亡别的王朝总会是一个从乱到治、从治到盛然后再从盛到衰、从衰到死的过程。但是,北宋却直接从盛到死了。这是什么原因?
在北宋徽宗朝,大宋的外部环境终于变好了。西夏这个不死小强,终于被磨软了,灭国西夏只是时间问题。关键是北方的大辽也变弱了,大概率会出现内乱。但是,大辽的内乱竟直接变成了外患,因为女真建国了。只用了12年时间,女真大金就连灭大辽和北宋两大强国。这种效率,连穿越小说都不敢这么编。
然后,宋朝进入了南宋阶段,这时候只能自保了。之前还能跟契丹人掰掰手腕,现在跟女真人连掰手腕的机会都没有,甚至还一度称臣了、认贼作父了。这才是奇耻大辱。
女真人刚刚坐稳天下,草原世界又来了一波自组织,蒙古人崛起了。蒙古人才是草原世界的终极BOSS。蒙古骑兵天下无敌,打遍欧亚大陆。但蒙古的领袖阶层堪称穿越的存在。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个不用说了。成吉思汗之后,是窝阔台大汗;窝阔台之后,是贵由大汗。贵由时期,大蒙古国陷入混乱。但贵由在1246年继位,在1248年就死了。这个挫折时期,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接下来,是蒙哥大汗、忽必烈大汗,这兄弟两个一个比一个彪悍。
蒙哥大汗,在打残南宋的同时,还组织了蒙古人第三次西征,一直干到地中海。忽必烈大汗,不仅彻底灭国南宋,关键是在东亚世界建立了统治秩序。中原、草原、高原、东北以及西域,第一次融合进了一个超级大帝国。
简单总结就是: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到1294年忽必烈去世,在总计89年的时间里,蒙古大汗一直是射雕英雄的狠角色,大蒙古国一直如日中天。
这绝对是历史的BUG。然而,这个逆天存在大BUG,全被南宋赶上了。当此之时、有此之势,南宋别说收复中原,就是能活着,已经相当不错了。遇到这种对手,只能叫生不逢时。在女真人面前,打不过就称臣,认贼作父就认贼作父了。而在蒙古人面前,南宋连称臣都不允许、也不可能,只能勉强自保。
总结:一切都是局势使然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
比之华夷之辨更为具超越性的,是天命观。从元到明这个时代的人,就是这种看法。两宋不是不努力,而是无法逆天改命。而所谓天命,在小来说是一种局、在大来说是一种势,是一种由社会合力形成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某种特殊情状。
囚徒困境是一种局,比如五代十国的中原,比如澶渊之盟前的宋辽。接着,这个局就被女真人打破了。而宋金博弈、宋金夏博弈,又是一种囚徒困境。然后,这个局又被蒙古人打破了。因为暴力来自边缘地带。
而放大尺度来看,中原和草原也是一种囚徒困境。每一方都在做对自己有利的事,而结果却让所有人陷于不利。但蒙古人逆天了,不跟你玩什么中原和草原博弈,直接引入了外部资源。三次西征,蒙古人越大越强,不仅收编了边缘地区的所有暴力,而且还融合了草原、东北、高原、西域的资源。面对这种对手,守着半壁中原的南宋完全没有出手的机会。
及其后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专权,宪台报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离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虽因人事所致,实天厌其德而弃之之时也。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
公元1367年,朱元璋发布《谕中原檄》,北伐蒙元王朝。到这个时候,蒙古人的好运气或者说草原人的好运气,才算结束。这个局被打破了。而宋朝却没能熬到这个时候。
那么,宋朝弱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是先天发育不良,宋朝承接了五代乱世后的中原天下;其次是失去了先发优势,幽云十六州和北方长城都在竞争对手手里;第三是草原的内部自组织太凶猛,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唐末以来,先是沙陀人称雄山西,再是契丹人跨过长城、甚至一度饮马黄河,后是女真人投鞭淮河、甚至一度冲破长江,最后则是蒙古人打遍整个欧亚大陆。中间还不算党项人来了一个爆发式崛起。两宋就没有出手的机会。
那么宋朝内部呢?
军队羸弱不堪、文官党争不休、皇帝庙堂失策,难道不是原因吗?
帝国一旦建立,总会实施内部去军事化,然后在边缘地带赎买暴力。帝国内部就不可能强兵林立。如果内部高度武装,那还是藩镇割据,而北宋就是五代乱世之后的第六代。所以,军队羸弱不是宋朝一朝的问题,而是所有王朝的问题。建国之初,军队风光无两;中期之后,想强也不允许。
宋朝多名臣。名臣不是搞党争搞出来的,而是干事情干出来的。明朝多奸臣和忠臣。忠臣和奸臣才是搞党争搞出来的。所以,党争最厉害的不是宋朝而是明朝。可以说,北宋的士大夫一直很努力。而唐朝的党争也要比宋朝厉害。李林甫大权独揽,发动了大清洗运动,宰相举起屠刀都准备干太子了。而安史之乱的诱因就是宰相杨国忠与节度使安禄山的政治斗争。
联金灭辽,从结果看肯定是愚蠢透顶了。但如果成功呢?宋徽宗必是一代明主,而赵匡胤和赵光义在他面前也要暗淡下来。至于联蒙灭金,就是没有的事。后期,孟珙兵入蔡州、终结大金,那是趁机抢地盘。金朝肯定要死而且马上要死,南宋就一定要趁机向北拓展一个战略纵深。后来的端平入洛,也是出于这个考虑。
所以,宋朝“弱”的原因,不能从内部找,只能从外部找,或者说从局面和形势上找。生不逢时,生在了一个草原崛起的时代,才是“弱宋”之所以弱的最主要原因。
历史上宋朝时期是比较富庶的,但又为何被称为弱宋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民最富裕的朝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发明,一半以上,出现在宋朝,中国四大发明,有三项在宋朝,得到大规模实运用。宋朝航海、造船、医药、工艺、农技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宋代的GDP是占全球的50%。宋朝,确实是最富有的国家,不过史称,弱宋,也是有原因的。
一、军事弱国
说宋朝,是弱宋,主要是军事方面,宋朝军事上弱,主要因为当初宋朝建立时,赵匡胤采取了,重文,抑武的方针,他担心其他将领,像他那样,黄袍加身,推翻他建立起来的宋朝,于是用杯酒释兵权的事迹,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武将地位下降,许多重要将领都交出兵权,回家养老。
从此,宋朝,再无手握重要兵权的人物,“重文轻武,以文治国”的策略,大大的削弱了整个宋朝的军事实力。宋朝,重视文化方面的发展,忽略武力的支持。
宋朝在中央设立枢密院来负责军务。枢密院能发兵,不能直接统军,导致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宋朝经常更换统兵将领,以防止军队中出现个人势力,战争时,战区司令皆由文官或太监担任,而且改变战略必须经过皇帝同意,对宋朝战力有负面影响。还有就是,宋朝的建国兵力部署“守内虚外”、军纪不明,使宋军严重缺乏训练。
冷兵器时代,骑兵是最厉害的兵种,步兵对抗骑兵,只能依靠城池或者是自身装备,而宋朝就只能依靠城池之利,看着城下骑马的敌人,来来回回,不敢出城作战。
敌人来犯,宋军依靠城池防守,宋朝,曾多次打赢了敌军,但是无法形成有效的杀伤,因为敌人看打不过,就会退去,此时的宋军只能眼看的敌军兵败回去,而没人敢追,因为只靠两条腿,身上还穿着厚重的铠甲,等追到敌人时,筋疲力尽,这个时候要是敌人掉转马头,只需要一个来回的冲锋,胜利就会变成失败,而且身后的城池还有可能不保。
赢了也不敢追击,这是多么好欺负呀!难怪史称弱宋。
二、外患严重
宋朝,开国以来,一直没有统一国家,北边先有契丹,后有金,接着是蒙古,西边还有西夏,南边有大理,强劲的外敌,就显得宋弱了起来,
这些游牧民族,经过与汉朝对抗,与唐朝的融合,已经不是当初的游牧民族,当初的匈奴等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没有固定的城市,抢掠完就走。等到了辽、金、蒙,这些游牧民族,他们有自己的文化,骑兵文化,善于骁勇善战。他们也有自己都城,懂得攻城掠地,他们一直想入主中原,夺取一块富饶的土地。
这些都促进游牧民族的变革,人口数量越来越多,老是迁徙终究不是办法,所以一个稳定的政权才是他们需要的。从宋朝开始,周边建立起数个强大的政权。他们不仅强大,而且还窥视中原王朝的领土,他们都想吞并宋王朝。蒙古帝国,横扫了整个欧亚大陆,直到铁木真死,宋朝还在,直到忽必烈统一中原。
三、对外送钱
宋朝,赢了敌人,在和别人结盟时,还向别人送钱,如:澶渊之盟,为了缓解宋和辽的战争,双方决定缔结盟约,此后百年间,宋朝和辽,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但宋朝每年必须向辽进贡,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些,表面上,看起来难道不弱吗?
总结:
历史的教训,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无论多么美轮美奂的建筑,多么富足的粮仓,多么令人舒心的视觉享受,经济再繁荣、文化再灿烂,也敌不过人家的铁蹄踩踏,宋朝,却违背了这个真理,结果只能是悲惨的结果!“强军才能强国”,一个国家若是没有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无论建设得再好,也只能是他人砧板上的肉罢了。
(网图)
宋朝印象中很软弱,为什么还能延续三百多年
宋朝到底有多弱?
简单对比一下就能知道:历代中原王朝都有长城,但宋朝没有。不是不想有,而是没法有。因为能修长城的地方,全不在自己手中。山西河北段,是辽国的幽云十六州;宁夏陕西段,是党项人的西夏国。
秦始皇留下了“百代皆行”的“秦政法”,同时也留下了万里长城的草原攻略。
对于草原那个地方,你不要奢望去占领。输出了暴力,然后占领了;但无法输出秩序,于是只能接着输出暴力。这个成本是天文数字的。所以,长城配合关市、和亲、羁縻,才是成本最低的处理手段。
汉武帝不信,打了一辈子匈奴,而且两汉都在折腾草原。但最后还是匈奴内附、鲜卑羁縻。唐太宗也不信,大唐帝国不靠长城,靠的是缘边八镇几十万职业军人。结果呢?帝国巅峰就是日盛则衰。雄冠八镇之首的范阳军,还搞出了安史之乱,比草原还狠。
长城真的有用吗?
秦朝长城,建立在燕战国、赵战国和秦战国的基础之上。所以,战国七雄时代,三个北方诸侯国就靠这个攻略搞定了草原,同时也没耽误自己逐鹿中原。从这个结果上看,能说长城没用吗?
北魏是草原民族建立的政权。但是,鲜卑入主中原之后,也要面对来自草原的威胁,就是柔然。鲜卑人是怎么做的?北方设边镇,但同时也得修长城。女真人在巅峰时期,号称满万不可敌。但入主中原之后呢?接着修长城。
唯独宋朝没有。因为能修长城的地方,宋朝全都没有打下来。从这个结果上看,宋朝真心弱。因为宋朝连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都不如。
为了弥补没有长城的缺憾,宋朝只能拼命扩充军队。在宋仁宗时期,就有不下百万的职业军人。为什么要养活这么多的军队?有长城预警、有要塞据守,自然可以通过集中力量、集约资源的方式来降低成本。但没有长城,就只能拼命养军队,既是局势所需又是心理安慰。所以,宋朝虽然富裕,但财政境况却不是最好的。
没有长城,能够证明宋朝太弱;因为没有长城,也导致了宋朝没法太强。而同时,两宋的外部形势,已经恶化到了极限。
北宋的外部形势已经够惨了,先是面对一个已经崛起的契丹,再是面对一个蓬勃发展的党项,最后还要遭遇女真大金的雷霆一击。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北宋要面对三个草原劲敌。
而南宋更惨,先替北宋还账,面对一个仍在上升期的女真大金;接着,又遭遇了横扫整个欧亚大陆的大蒙古帝国。
北宋惨,南宋更惨,外部形势要多凶险有多凶险、草原对手要多凶蛮有多凶蛮。唐末至两宋期间,草原完全是一副逆天的存在。与契丹、党项、女真和蒙古之相比,秦汉时期的匈奴、魏晋时期的鲜卑、南北朝时期的的柔然以及隋唐时期的突厥,根本就是渣滓级的存在。
所以,宋朝就是病恹恹的林黛玉,却偏偏闯进了步步惊心的大后宫。大体预测,连第一集都活不过。但是,宋朝硬是活到了全剧终,而且以崖山之战的千古悲情收尾。
既然是林黛玉的身子,宋朝就搞不了政治斗争。北宋先是搞反了党项人,导致失去了河套地区;接着继续搞不定契丹人,逼得澶渊城下之盟;后来联金灭辽,就是没事去找死。到了南宋,这个林黛玉即便学会了宫廷斗,也已经于事无补。因为蒙古人根本没工夫跟你搞关系攻略。这家伙就是一个呆霸王薛蟠的存在,一定要强娶了南宋这个林妹妹。
自己本身就弱、外部形势险恶,而且关系攻略的每一步几乎都是臭棋。但是,两宋为什么能够延续300多年?
去除历史噪音,把握历史脉络,从上往下俯瞰,或许能够从中发现大宋的生存之道。而且,这个道,完全是近乎一种超前的存在。
北宋与契丹、西夏的关系,按照司马光的定位就是富邻居与穷邻居的关系。于是,草原与中原的文明对抗,就被转变为一种新的关系定位。定位一变、思路打开,宋朝也就在长城之外,找到了更为创新的处理手段。
北宋基本上放弃了征服草原的打算,简单说就是:草原的事情,与我无关,宋朝只做好自己。所以,对于西夏和契丹态度,北宋已经不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的帝国思维。
所以,在北宋时代,中原王朝开启了一种成本最低的方式,来处理与草原的关系。其他时候的手段,要么是被打得称人家为圣上、要么打赢了叫人家为禽兽。宋朝却不是这个定位,而是邻居的定位。
中国与夷狄为邻,正如富人与贫人邻居,待之以礼,结之以恩,高其墙垣,威其刑法。
这是司马光说的,但不是他的创见,只能算是总结。因为北宋自开国以来,就一直是这个攻略。虽然期间偶尔会中二一把,但澶渊之盟的主基调大体不差。而后来的联金灭辽,则是对这一原则的彻底背叛。
关键是:中国与夷狄为邻。
从秦到唐,甚至把五代十国也包括在内,中原王朝就没有用邻居来定位草原。草原蛮夷,朕必替天行道、吊民伐罪。这才是中原王朝的总态度。
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说是说了,但天可汗李世民是这样做的吗?李世民对外征战,唐军的行军大总管一般都是汉人,而胡人最高也就是行军副大总管。
正是有了邻居这个定位,所以北宋正式区分出了你与我的概念。我就是中原汉地,宋朝人习惯用汉人来指称自己。自己是一个特定族群,这个族群以宋朝皇帝为核心,拥有共同的祖先、拥有发达的文化。有了这个定位,也就自然能够懂得如何定位我以外的世界。所以,宋朝人才会有邻居的定位。
宋与契丹和西夏之间是邻居,是邻居不假。但三个邻居之间的处境是不一样的。北宋是富邻居,但西夏和契丹这两个邻居,全是穷邻居。原因就是草原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薄弱到什么程度?
一场水旱灾害,就能让中原百姓流离失所。但只要朝廷还算清明,就总有办法去赈灾,因为国家有钱。战国时代就有“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即便不清明,灾民变成流民,也总会自己找到活命的办法,第一个选择不会是饿死、第二个选择也不是起义。
但草原游牧民族但凡遭遇一场瘟疫,就基本等着整个部落被灭;但凡遇到气候异常,就是整个草原的灭顶之灾。脆弱的游牧经济,使得草原民族一定要在游牧之外,搞出副业来。没有副业的补充,草原人靠天吃饭就只能等着一茬一茬的死人。而这个副业,就是抢劫。所以,草原与中原的冲突较量,既是文明的较量,也是争夺生存资源的较量。
即便西夏文明光辉灿烂、契丹大辽媲美大唐,但经济基础都是脆弱的。所以,跟北宋相比,统统都算穷邻居。
于是,富邻居与穷邻居的相处之道,就是司马光所言的“待之以礼,结之以恩,高其墙垣,威其刑法”。
而这个过程之中,契丹人和党项人,也逐渐汉化。于是,中原文明和草原文明,终于在语境上站到了同一个频道之上,并在互动中实现了融合。后期,契丹人甚至已经学会了玩文字游戏。
重熙增币是澶渊之盟的再次修约。起因是宋与西夏的庆历和议。契丹人认为北宋给西夏这个二等国的岁币太多,这就相当于间接轻视了自己。庆历和议给西夏岁币总计是银九万二千两,绢十七万三千匹,茶四万斤。而澶渊之盟给辽的岁币是银十万、绢二十万。所以,辽国要求增币,庆历增币是再增银十万、绢十万。但这点儿钱,辽兴宗根本看不上,他看上的却是一个“纳”字。北宋在交割岁币的时候,必须用“纳”这个字,岁币是北宋“纳给”契丹的而不是“赠送”的助军饷。一个字的变化,完全不是钱的事,而是面子的事情。在面子上,契丹要压北宋一头。这就是外交辞令上的文字游戏。而能玩文字游戏,就说明辽宋之间已经可以在同一语境中同频互动了。有了这个条件,大家才可能在战争与征服之外多出一种选择。
从北宋方面来讲,这就是一种把与草原的战争关系、征服关系,转变成为稳定而和平的外交关系。这几乎就是一种相当接近近代国际关系的处理模式。同时,在这个外交关系中,北宋将政治问题转变成了经济问题,用钱来搞定政治。
澶渊之盟以前,中原与草原之间持续了20多年宋辽战争。这场战争不是短暂而不定时的边界冲突,而是另一场中原与草原之间的汉匈大战。澶渊之盟以后,北宋和契丹之间维持了100余年的和平。自秦汉以来,中原与草原之间,就没有过这么久的和平时期。
其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在宋徽宗时期,宋军已经不会打仗。但契丹人还能打。原因就是这伙人拿着幽云十六州的财富和大宋的岁币,一直再向草原输出暴力和秩序。
北宋享国167年,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167年里,北宋在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各方面全部达到了造极的地步。北宋时期的城市人口占比20.1%,请记住这是传统的农业文明时期。而1957年的时候,我国的城城镇化率是多少?15.4%。同时期的欧洲国家,普遍在10%以内,甚至不到1%。这种成就是难以想象的。
海上之盟后,宋朝失去了很多,北宋这个中原王朝也因此成为历史。但宋朝的最大损失是:永远失去了一个能够建立持久博弈关系的草原对手、契丹。女真的大金,完全无法与宋朝在一个频道上讲话。指望一纸盟约就能阻止女真人的铁蹄,就是镜中花、水中月。
于是,北宋变南宋。但北宋已经为南宋打下了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内部的自我认同。
唐自安史之乱以后,基本等同亡国。大唐帝国不是无力面对草原的问题,而是完全搞不定内部问题。但是,南宋呢?南宋基本上把国境线锁定在了秦岭淮河一线,而且一直扛到女真大金灭国。
蒙古人横扫欧亚大陆,却在弱到无底线的南宋这里,耗费了几十年。原因就是南宋的内部凝聚,完全是中亚、西亚以及欧洲国家所不能比拟的。
大蒙古帝国,在窝阔台、蒙哥、忽必烈期间,几次因为继承问题濒临崩溃的边缘。但天助蒙古,在成吉思汗死后上百年内,大蒙古帝国以及后来的大元帝国,始终没有陷入“胡虏无百年之运”的魔咒。
大蒙古帝国以数万里的幅员,对阵南宋数千里的幅员,这就是一种力量上的碾压。而南宋却扛了将近半个世纪之久。
地利的原因很重要。秦岭淮河几千里战线上,总共只有三条进攻通道。无论是蒙古人还是女真人,都难以在关键局部上实现优势碾压,而南宋却可以游刃有余。
但是,内部凝聚是最重要的。
大唐在安史之乱后持续跌落了150年,除了宪宗中兴,几乎一片黑暗。西汉与东汉之间,根本就不具有王朝上的继承关系,西汉是灭了的王朝,东汉是新建的王朝。东晋在北方十六国的局势之下,也就扛了104年。而明朝,几乎就没有一个南明的时期。
承接北宋的南宋呢?扛了152年。而且,南宋这152年并非一直没落的。北宋的城市人口率是20.1%,而南宋是22.4%。这根本就不是一个衰落的王朝,而是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王朝。
而其原因就是宋朝人的自我凝聚,确保了这个王朝能够有足够的韧性,能够最大限度地对抗外来压力。崖山之战后,十万南宋军民以身殉国,近乎以一种民族主义的方式来书写的千古悲情。
宋朝为什么能够延续三百余年的秘密,就在于一种道胜:
在内部实现了自我认同,区分了自己这个特定族群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以此为基础的政治原则,以一种近乎平等和包容的态度处理草原问题。
以此为指导的关系攻略,在征服与战争之外建立一种和平的外交关系。
政治原则与关系攻略,在北宋是奏效的。但是,南宋就只能以自我认同和自我凝聚来对抗来自草原征服型王朝的冲击。但这个力量已经足够大。若非天助蒙古人,南宋未必不能笑到最后。
宋朝最后亡国了,因自己太弱而亡国,也因草原太强而亡国。
但宋朝并非毫无意义,它为我们这个民族创造了传统时代的造极时刻。吴钩的《宋:现代的拂晓时辰》中的一些数据,足以让我们领略大宋的华丽:
宋朝的城市具有高度自治权,政府的官员只负责收税和消防,其他问题全靠百姓们自治。
宋朝人可以自由结社,而且社团极为发达。各种被称作“市”“行”“社”的行会,数不胜数。南宋临安有414“行”,还有各种非盈利的“社”,其中的齐云社,甚至每年都要举行全国性的蹴鞠比赛。
宋朝人的婚姻也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男女之间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权,甚至可以以媒人为中介搞相亲。女人的地位很高,男人怕老婆在当时已经非常多见,甚至女人可以主动提出离婚。
宋朝人不区分良民和贱民,统统称做齐民,士农工商之间也没有严格的壁垒。宋朝也不歧视商人,读书人考取功名就去做官,考不上就去经商。
宋朝人逐渐发展出了陌生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而不再把自己的思维限定在宗法层面。买酒可以从酒店借走银质酒壶,丢了东西有失物招领处,陌生人之间有了信任。
宋朝政府给老百姓提供了各种福利设施,福田院、居养院收留生活无着的人和孤儿;安济坊、施药局,为无钱看病的人提供药品和诊治;漏泽园,则是福利性的公墓,为没钱人提供目的,埋葬无人收尸的露死街头者。
正是因为有这样自由而发达的社会,所以明清小说要么以宋朝为背景、要么取景于宋朝。英雄的故事需要平凡人的故事来点缀。而如果平凡人都锁在枷锁中的世界,又怎会点缀英雄。所以,只有在宋朝,才会有各种争芳斗艳的故事。
宋朝当然也有农民起义。如,宋徽宗的花石纲,激起了南方方腊起义。由于政府对盗匪的纵容,甚至流行“欲得官,杀人放火受招安”的民间俚语。
但是,不能因此而否定宋朝的光辉,那是一道接近现代的曙光。可惜,被一个有一个崛起的草原征服者给终结了。
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此言非虚!当此之时,我们不应追问宋朝何以弱存三百余年,而应为造极之宋的失去感到惋惜。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历史上宋朝时期是比较富庶的,但又为何被称为弱宋和宋朝为什么那么软弱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