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国古代名人勤能补拙的事例有哪些,以及古代明人的冷知识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古名人除了本名外,为何还有字,号等之类的称呼呢
《颜氏家训》:“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古人除了名,还有字,名是确定你这个人叫什么,是出生以后就会获得的个人徽记,所谓取名分彼此;字是成年以后才会获得的,字是对名进行深度阐释,所谓取字别尊卑。名,一般用作自称、谦称,小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都要自称名。字,一般平辈之间都互称字,小辈称长辈、下级称上级的时候,要叫对方的字,不能提名,以示尊重。
根据时代不同,“名”可以是单字,也可以是双字;“字”都是由双字组成,其中有一个核心字和“名”之间必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或者与名意思相同,或者与名的意思相近,或者与名的意思相对,或者与名所用的字同出一个典故,或者对名进行补充。古人的字中常插入一个代表家族兄弟排行的固定字,比如伯仲叔季、元次少幼等。我们随便举几个例子就可以看出:
孔鲤,字伯鱼,鱼和鲤是同类词,伯是他的家族兄弟排行。
班固,字孟坚,坚和固是同义词,孟是他的家族兄弟排行。
赵云,字子龙,取自《易经》原文“云从龙”,子是对人的美称。
王维,字摩诘,取自佛教菩萨“维摩诘”的名字。
李商隐,字义山,取商朝伯夷叔齐义不事周,隐退首阳山的典故。
姜维,字伯约,取自《小雅》“絷之维之”,絷和约近义,伯是他的排行。
名和字是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的,取字是非常郑重的一件事。除了名和字以外,古人还另一个称谓,那就是“号”。与名、字不同,号是可以自己随意取的,而且取号的规则也非常自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可以根据自己的籍贯,也可以根据某种典故事或事物。号的数量也不受限制,同一个人可以有不同的号,理论上想取多少个都行。比如我们熟知的古人的号:
李白,号青莲居士,青莲是地名,他曾居住过的青莲乡。
贺知章,号四明狂客,四明是地名,狂客是他自己给自己的评价。
陆游,号放翁,意思是自我放逐的老头,是晚年时对抗战灰心而取的。
欧阳修,号六一居士,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一共六个一。
名、字、号,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而来的一种称谓,体现的是我们的文化特点,同一个人有着不同的一面,在历史、审美、语言等方面都有所体现。虽然现在我们的名字已经从简,但多了解一下古代的文化知识,有助于我们传承自己的文明。
中国古代名人勤能补拙的事例有哪些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1、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2、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3、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4、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5、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6、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7、车胤囊萤照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囊萤照读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从我们要给大家讲的这个有趣的故事,你一定会明白。
8、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关于本次中国古代名人勤能补拙的事例有哪些和古代明人的冷知识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