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七个中国文化常识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荀子》文学常识,以及关于荀子的历史冷知识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荀子本是儒家的,但其弟子韩非为何是法家,而不是儒家的呢
  2. 荀子文化知识
  3. 荀子性恶论的译文
  4. 荀子仁政思想

荀子本是儒家的,但其弟子韩非为何是法家,而不是儒家的呢

先秦的时候,可以说是思想最开放的时期,大家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想法。每个人学的东西,也都很杂,并没有特别深的门户之见。

比如惠施作为名家的开创者,极擅长辩论。而和他对垒最有名的,却是道家的庄子。而庄子在自己的著作中,为了说明自己的思想,还经常提到儒家始祖孔子的故事。孔子当年,还曾和道家始祖老子求教。所以思想这种东西,既有传承发扬,也有借鉴创新啊。

荀子本人,和孟子同为儒家杰出代表,但是两个人的观点就很不同。荀子主张人性本恶,孟子则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所以他有些弟子受他这方面的影响,更加重视法制,他弟子中的李斯和韩非,最后都走上了法家的道路。

至于他另一个著名弟子张苍,则是擅长音律、算数和历法。这……算是儒家吧。

荀子文化知识

先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性恶论的译文

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人的本性从一生下来就有贪图私利之心,因循着这种本性,人与人之间就要发生争夺,也就不再讲求谦让了;人一生下来就好忌妒仇恨的心理,因循着这种本性,于是就会发生残害忠厚善良的事情,这样忠诚信实就丧失了。人生来就有爱好声色的本能,喜好听好听的,喜欢看好看的,因循着这种本性,就会发生的事情,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就都丧失了。既然这样,放纵人的本性,顺着人的情欲,就一定会发生争夺,就会违反等级名分、扰乱礼仪制度的事,从而引起;所以,—定要有师长和法制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才能确立合乎等级制度的正常秩序,实现社会的稳定。所以,人性本恶的道理已经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所以,弯曲的木头,一定要通过工具的矫正加热,然后才能挺直;不锋利的金属器具—定要通过打磨才能锋利。人“恶”的本性,一定要依靠师法的教化,然后才能纠正,懂得礼义,天下治平。如果没有师法的教化,就会偏邪险恶而不端正;不通礼义,就会叛逆作乱而社会动荡。古代的圣王,由于人性恶劣,偏邪而不端正,叛逆作乱,不守秩序,因此制定了礼仪制度,用来矫正人的性情,驯服教化并引导他们。使人们遵守社会秩序,合乎道德规范。现在,人们只要接受师法的教化,积累学识,遵循礼义,就是君子;放纵个人的性情,胡作非为,违背礼义,就是小人。所以,人性本恶的道理已经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荀子仁政思想

1、荀子的思想偏向于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主张人性有恶,须有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

2、荀子思想虽然与孔子、孟子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范畴,但有其独特见解,自成一说。孔子、孟子在修身与治国方面提出的实践规范和原则,虽然都是很具体的,但同时又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成分。而孟子则以“性善”为根据,认为只要不断扩充其“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求其放心”,即可恢复人的“良知”、“良能”,即可实现“仁政”理想。

3、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文学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