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唐朝为什么叫‘’唐”朝,以及为什么叫隋唐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 为什么在隋炀帝之前皇帝称“帝”,唐太宗后为什么称为“宗”
- 为什么汉朝建立后称为汉族,唐、宋、明朝建立后没有相应改名为唐族、宋族、明族呢
- 唐朝为什么叫‘’唐”朝
- 为何从汉至隋皇帝一般称为帝,唐宋为宗,明清直接称年号
为什么在隋炀帝之前皇帝称“帝”,唐太宗后为什么称为“宗”
称为帝的,比如汉文帝、汉武帝、汉宣帝、隋文帝、隋炀帝等,是谥号。而称为祖或宗的,比如唐高祖、唐太宗、唐中宗、唐德宗、宋太祖、宋太宗、明太祖、明神宗等,是庙号。还有一种是年号,比如贞观、开元、洪武等。
那为什么隋炀帝之前皇帝多称“帝”,之后的皇帝多称“宗”呢?
因为称“帝”的,比如汉文帝、隋炀帝这是谥号。谥号在古代不仅皇帝可以拥有,其他的比如皇后、诸侯大臣等一些社会地位颇高的人都可以拥有。谥号是在他们去世后,朝廷对他们生前的功过是非进行评定,所给予的称号。也就是对他们生前进行盖棺定论,朝廷给予的称号。
谥号在秦朝以前已经有了,谥号的字数长短不定,有的一两个字,有的多达一二十个字。
在唐朝之前,谥号的评定使用非常严谨,特别是汉朝。本来在秦始皇时,因为他觉得谥号是臣议君、子议父,认为如此不妥,于是就不用谥号,而刘邦建立汉朝后,又开始使用谥号。那时谥号的使用非常严谨。
比如皇帝,是根据他生前的功过是非所评定的,该是褒谥就是褒谥,该是平谥就是平谥,该是贬谥就是贬谥。那时是通过谥号就可以看出他的功过是非和能力。
比如谥号中的文武明宣等,以汉朝为例,如汉文帝、汉武帝、汉明帝、汉宣帝,这些都褒谥美谥。
而谥号中的惠谥,就是平谥。意思就是没有大功也没有大过,是平庸的。而贬谥比如厉、灵、炀则是贬谥。
谥号的使用也是有规定的使用原则的,比如文谥意思就是有才能、道德博厚的品德。炀谥意思是好内远礼。厉谥是暴曼无亲、杀戮无辜。
但是到了隋朝之后,因为谥号是后来的新君对之前的皇帝进行评定,多数情况下都是子继父位,所以就对之前的皇帝所评定的谥号都是美谥褒谥,谥号出现了乱用滥用,如此就不能通过谥号看出其本人生前的功过。
所以从隋朝之后,为了方便看出功过是非,就多称为庙号,庙号也就取代了谥号成了盖棺定论的评定。故而隋炀帝之前多少称“帝”,之后多少称“祖”或“宗”。
当然庙号在隋朝之前就已经有了,在商朝的时候庙号就已经设立了。而周朝灭商后,周朝没有延用庙号,而是用的谥号,所以周朝的君王是有谥号,而不用庙号。而秦始皇因为觉得谥号、庙号都是臣议君、子议父,所以不仅没有使用谥号,也没有使用庙号。
直到汉朝的时候,才有开始使用庙号,唐朝之前的皇帝多是有谥号,但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庙号,只是从唐朝时,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在汉朝,不仅谥号的使用非常严谨,并且庙号的使用也非常严谨慎重,西汉皇帝都有谥号,但是对于庙号,不是有大功大德的皇帝,是不能拥有庙号的。
比如西汉皇帝中,只有四位皇帝是经过东汉刘秀确认后能拥有庙号的。他们是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太宗汉文帝刘恒、世宗汉武帝刘彻、中宗汉宣帝刘询。就连文景之治中的汉景帝都没有庙号。东汉的皇帝中只有三人有庙号,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光武帝刘秀、显宗刘庄、肃宗刘炟。
两汉其它的皇帝虽然也曾有过庙号。但因为功绩不够而取消了庙号。可见汉朝对庙号使用的慎重。
因为唐朝开始庙号取代了谥号的盖棺定论的作为,所以唐朝开始的皇帝都有了庙号,而相对于开国皇帝而言,有的称为高祖、有的称为太祖,比如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是因为创立基业的为太,功高的为高。还有世代祭祀的为世,中兴之君为中。同时对于称祖、称宗的规制,是根据“祖有功而宗有德。”
谥号有褒谥、平谥、贬谥,庙号同样也有褒贬的意思。比如建立基业是太祖、高祖,比如唐高祖、宋太祖。而发扬光大的是太宗,比如唐太宗、宋太宗。
而世祖、圣祖、成祖则是又打了一次天下,比如刘秀、康熙、朱棣。其它的仁宗、孝宗、睿宗则是代表仁爱孝顺。圣宗是中兴之主。哲宗、显宗是守成之主。
肃宗是想中兴却没有成功。宪宗、宣宗有功有过。宁宗懦弱。高宗是由盛到衰。
而玄宗、真宗、理宗则是喜欢玄虚。文宗文弱。武宗好武力。顺宗是过度之君。穆宗、光宗则是在位时间短又没有大的作为。熹宗昏庸。而哀宗、思宗则是悲哀的亡国之君。
为什么汉朝建立后称为汉族,唐、宋、明朝建立后没有相应改名为唐族、宋族、明族呢
秦汉在华夏文明史上是划时代的变迁时期。是天下分封制转化为中央集权制的关键时期。
秦朝只是个不太成熟的开始,而汉朝则让中央集权制走向稳定,成为天下人都接受的共识。从而意味着一个新的社会形态诞生了,伴随而来的是新的社会意识得以形成,新的价值观丶人生观、世界观得以铸造成功。也就是说汉魂得以铸就。因此汉由朝代的称谓,进而成为了汉帝国各族裔共同的称谓。因为将有共同的社会意识,共同的价值观丶人生观丶世界观的国人称为一族,是十分恰当的。
唐、宋丶明等朝代都是袭汉制、承汉德丶习汉礼,是汉文化的延续。汉朝以后的朝代,都可以视为奉天意,承汉制。因此唐人、宋人丶明人都是汉人。那些奉天承运的开国之君,也不会数典忘祖,改换族裔的称呼。
唐朝为什么叫‘’唐”朝
唐高祖李渊夺了表弟杨广的隋朝江山,成为开国皇帝,定国号为“唐”!李渊是西汉大将军李广之后,十六国时期开国君主李暠的六世孙,祖父李虎是西魏府兵制八大柱将军之一,地位很高。杨广的祖父杨忠也是关陇集团八柱国之一,两人以显赫的战功和出色的才能辅佐宇文泰开创北周政权。北周建立时,李虎已经去世,被列位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为“唐国公”,李渊父亲李眪袭爵,后李渊袭爵。
李渊对”陶”字,“唐”字情结很深!
先说“陶”字,李姓来源于”皋陶”,皋陶为执掌刑狱的大理,子孙以“理”为姓,后避商纣王害,出逃,改姓李。
上古“帝喾”崩是”挚”代立,挚不善,立弟放勋,是为“帝尧”,而尧先封于山西襄汾县(陶),后改封山西临汾(唐),号陶唐氏。尧帝即位定都平阳,尧帝后世称之“唐尧”。
所以杨广让李渊留守太原,李渊欣喜万分,认为就是上天要让他成就帝业,因为山西是唐尧的封地,而李渊又是唐国公,这不是天命所归李氏要得天下吗?
后李渊太原起兵,攻占隋都长安,立杨广孙杨侑为傀儡皇帝,并授意杨侑封自己为”唐王”,最终取代隋江山,成就帝业,国号“大唐”。
为何从汉至隋皇帝一般称为帝,唐宋为宗,明清直接称年号
这个涉及到皇帝的称号问题。
从夏商周开始。中国王朝对帝王的称呼一般有六种。
1、讳:即名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帝皇也不例外。如汉武帝的原名是刘彘,后改名叫刘彻。
2、日名。也有说是在家中的排行。或者是祭祀方法+祭祀日期。这个一般都是在天干前面加一个字构成。比如盘庚,武丁,太乙等等。
为什么这么叫呢?
现在的学者,有的说是因为古人的太阳崇拜,所以将天干引入对帝王的称呼。当然,这个是死后用的。类似于后来的谥号。比如盘庚。庚就是一个天干。盘是用来区别同一个天干的帝王的。比如后面还有太庚等等。
商王武丁与妇好
也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在家中的排行的。比如太甲,应该就是在家中的众多儿子中排行老大的。前面的那一个字,是用来区分在家中相同排行的人的。
还有学者认为,这是祭祀方法+祭祀时间的。比如盘庚。就有可能是在庚时,用盘子来祭祀。所以叫做盘庚。
当然,现在的学者还是比较赞同第一种说法的。
3、谥号
从周穆王开始,基本上每一个帝王都有谥号(秦始皇除外)。所谓的谥号,就是帝王死后后人给予的评价。比如汉武帝的“武”,汉灵帝的“灵”就是后人给刘彻,刘宏所起的谥号。
汉武帝
4、庙号
在唐朝之前,一般的君王死后,都会都会有自己的家庙进行祭祀。但是几代之后,就会毁去家庙,进入太庙一起祭祀。而如果对家族有特殊贡献的帝王,则会特别追上庙号,永远立庙祭祀。
5、年号
从汉武帝开始,每一个皇帝一般都会用年号来纪年。如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唐武德九年。“武德”就是唐高祖的年号。我们经常听到的康熙,雍正等等都是年号。
6、特殊称号
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帝王还有另外的一些特殊的称号。比如在秦朝,就有秦始皇,秦二世,在汉朝,有汉废帝,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有前后废帝。这些都是特殊的称号。
秦始皇
那么,这么多的称号,我们怎么来统一对帝王的称呼呢?
首先,称呼帝王的名称,这个现在看起来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在古代却是对帝王的大不敬。是砍头的重罪。所以是绝对要避免的。而且不仅仅不能称呼帝王的名字,连作为帝王的姓名的那一个字,也是不允许平民百姓叫的。要用到这一个字,得用别的,这叫做“避讳”。比如在唐朝,大名鼎鼎的虎牢关就因为要避唐高祖的祖父李虎而被改称“武牢关”。三省六部当中的“民部”要避李世民的讳因而改成“户部”。比较特殊的,汉宣帝刘病己因为认为要百姓避讳“病己”太过麻烦而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刘询”了。所以,皇帝的名字一般是叫不得的。除非你是明朝的马皇后或者是皇帝的老爹。
朱元璋
其次,一般只有夏朝和商朝的帝王称呼日名。后世因为起日名太麻烦,在周朝就不用了。特殊的称号也不是所有皇帝都拥有的。
所以,对帝王的称呼,一般就只有谥号、庙号和年号了。
而人们对帝王的称呼,也是有一定规律的。诚如悟空问答所问,在汉至隋一般称为什么什么帝,也就是称呼帝王的谥号,唐至明初一般称为什么祖或者什么宗,用庙号,明中后期以后一般用年号,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是皇帝的好大喜功和人们追求简便造成的。是文明发展的结果。
首先,从汉朝到隋朝,一般都是用谥号。这是因为汉朝初年,恢复谥号和庙号。每一位皇帝死后都有自己的谥号。比如汉文帝汉景帝等等。称呼起来非常方便。而且这些谥号还包含着对皇帝的评价。
在汉朝,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拥有庙号的。汉朝严格遵循“祖有功而宗有德”的说法,只有对汉朝有大功的帝皇才有自己的庙号。汉朝只有七位皇帝有庙号。分别是太祖刘邦,太宗刘恒,世宗刘彻,中宗刘询,东汉的世祖刘秀、显宗刘庄、肃宗刘炟。
汉朝一开始还没有年号。而且自有年号开始的一千多年间,帝王的年号更变比较频繁。汉武帝就用了多个年号。每当遇到大喜事或者天灾人祸的时候,就要改变年号。称呼起来不方便。
这样的状况,一直延续到隋朝。
到了唐朝的唐高宗时期,这样的状况发生了变化。李世民的谥号本来是“文皇帝”,庙号“太宗”。但是武则天向唐高宗建议,这样的谥号不足以表达李世民的伟大,应当加一些字。所以,唐太宗的谥号被加为“文武圣皇帝”,后来又被加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这样的称呼显然叫起来非常不方便。唐朝包括唐朝之后的一些帝皇,为了歌功颂德,往往给自己的祖宗上的谥号字数很多。比如唐宪宗的谥号是“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宋仁宗的谥号是“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这样称呼起来非常不便。
武则天剧照
另外,从唐朝开始,皇帝的为何彰显自己的功德,每一位皇帝都有自己的庙号。而且庙号都是比较短小精悍的,比如唐太宗,唐哀宗,宋仁宗,宋孝宗等等。称呼起来非常方便。而且跟唐之前的谥号一样,能对皇帝有所评价。
而唐到明初,皇帝的年号虽然总体上不像以前一样更改频繁了,但也还是有所更改的。称呼起来不是特别的便利。比如唐高宗就有很多个年号。明英宗也有两个年号。
这样的状况,到了明朝时期有所改变。
首先,明清时期的皇帝的谥号更是空前绝后了。比如明太祖朱元璋的谥号是“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乾隆的谥号是“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这样的谥号,叫起来更麻烦了。
清圣祖康熙
而明清时期,除了明英宗因为两次即位,有两个年号“正统”和“天顺”之外,皇帝的年号都只有一个。生前可以用这个皇帝的年号多少年来称呼,死后用这个年号来称呼这个皇帝,非常方便。比如康熙十五年,康熙帝等等。比称呼皇帝的庙号要方便得多了。因为称呼庙号的话,皇帝死后还要改口,称呼这个皇帝的庙号,不太方便。
所以,对皇帝的称呼,要合乎礼仪,不能直接称皇帝的名讳,而汉至隋称呼皇帝的谥号,唐至明初称呼皇帝的庙号,明中后期到清朝称呼皇帝的年号,它的原因最为主要是——方便。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