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芽孢染色法详细步骤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芽孢染色法详细步骤的知识,包括为什么芽孢染色要加热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芽孢杆菌在显微镜下的形态特点
芽孢杆菌是一类革兰氏阳性菌,其在显微镜下的形态特点如下:
形态:芽孢杆菌为直杆状细菌,通常呈现出直立、弯曲或分枝的形态。
大小:芽孢杆菌的大小通常在0.5-1.5微米之间,长度可以达到10微米左右。
芽孢:芽孢杆菌具有形成芽孢的能力,芽孢通常呈椭圆形或圆形,直径约为0.5-1微米。
颜色:芽孢杆菌在革兰染色后呈紫色或蓝色,芽孢通常呈绿色或无色。
运动性:芽孢杆菌通常不具有运动性,但有些品种可以通过滑动或游动的方式移动。
总之,芽孢杆菌在显微镜下的形态特点主要表现为直杆状、具有芽孢、革兰染色后呈紫色或蓝色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于芽孢杆菌的鉴定和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酵母会被染成不同的颜色
因为不需要染色的,一般观察酵母菌都是不染色的。酵母菌细胞较大,不必染色即可用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如果要染色确实很难,因为酵母菌是真菌,有细胞壁的存在,因为这层真菌的细胞壁很顽固,和细菌的不一样,一般染不上色,只有在酵母菌死了之后,通透性大大增加,这样我们才能用0.1%美兰使其着色,其实这就是死活酵母细胞的染色鉴别试验。根据资料它的芽孢容易被染上。
芽孢染色法详细步骤
芽孢染色法是一种用于显示细菌芽孢的染色技术,其步骤如下:
涂片:将待检菌落涂在洁净的载玻片上,用火焰固定。
染色:滴加数滴结晶紫染色液于涂片上,用木夹夹住载玻片在微火上加热至染液冒蒸汽时计时2分钟,然后自然冷却。
冲洗:用滤纸吸去染液,用缓冲液冲洗载玻片2次,然后进行脱色。
脱色:用吸水纸吸去载玻片上的缓冲液,滴加95%乙醇脱色,用木夹夹住载玻片在微火上加热至乙醇冒蒸汽时计时30秒,然后自然冷却。
冲洗:用滤纸吸去脱色液,用缓冲液冲洗载玻片2次,然后进行复染。
复染:用吸水纸吸去载玻片上的缓冲液,滴加蕃红染色液,用木夹夹住载玻片在微火上加热至染色液冒蒸汽时计时2分钟,然后自然冷却。
冲洗:用滤纸吸去染液,用缓冲液冲洗载玻片2次,然后用吸水纸吸干剩余的液体。
镜检:将染色好的载玻片用显微镜观察,可见到染成深紫色的芽孢和染成红色的菌体。
需要注意的是,在每个步骤之间都需要进行充分的冲洗,以确保染色结果准确。同时,加热时要注意火候,不要煮沸或烤干染液。
食物加热消毒杀菌后,死了的细菌变成了什么
这还有问吗?当然是细菌的尸体了。
好吧别打我,只是开个玩笑,现在让我来认真地解释一下这个问题。
有机分子的耐热水平如何?提问中限定了食物,所以我们自然不能算明火消毒,当然咱还是可以顺便说一下,一般来说蜡烛的明火是大约600℃,这是生命不能承受的温度,没有任何有机分子可以在这个温度下幸存。
这是因为地球是一个碳基生命星球,有机物都是以碳原子作为化学键连接的中心,而碳碳间的化学键并不强,通常在300℃以上就会断裂;碳氢键更弱,在大约200℃时就会断裂,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碳化。
当然了,因为限定了食物,我们自然是不能将其加热到碳化,那么所谓的高温通常也不会超过水法烹饪的上限,也就是大约120℃。在这个温度下的灭菌消毒讲究的是概率,通常的说法是“在XX温度下可以存活XX分钟”或者“XX分钟后可以有效消毒”。因为有机分子的分解与核裂变一样,也有半衰期,高温可以有效缩短半衰期,而如果时间足够长,就算是常温有机分子最终也会被分解。
最耐热的生命哪里找?好的,为了研究食物的消毒,我们要从目前所知的微生物入手,从这个世上最耐高温的细菌病毒身上找线索。
细菌的耐热能力其实并不强,通常60℃就足以消灭绝大多数细菌,根据这个现象,法国微生物鼻祖路易·巴斯德(LouisPasteur)于1862发明了巴氏消毒法,可以在不沸腾的情况下灭菌,保留更多营养。
在这里我提名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它本身其实并不耐热,但是在遇到恶劣环境时会退化成一个小小的芽孢,能承受121℃下长达20分钟的消毒,而医学消毒通常是121℃下30分钟,可以说已经相当强悍了。
而自然界中最耐高温的微生物当属古菌,这些不是“古代细菌”的微生物是我们真核生物细胞框架的来源,在如今的世界中占领了细菌难以涉足的高盐、高压、高温等极端环境,比如天然盐湖、温泉甚至是海底火山。特别是在后者的环境中,我们找到了很多突破人类认知极限的生命,比如烟孔火叶菌(Pyrolobusfumarii),这种超嗜热古菌的日常生活环境是400倍大气压,高达113℃的大西洋海底火山热液口。
而2003年发现的一种被命名为“Strain121”的超嗜热古菌更是夸张,它的名字正反映了其实力,121℃下该菌依然可以正常繁殖,医学消毒对其完全失去了意义,在没有食物供应的情况下Strain121可以在医用高压釜中苟10个小时……
不过这是特殊情况,要知道超嗜热古菌一旦进入低于80℃的环境中就会被“冻僵”,失去生命活性,因而对人类没有任何威胁。
最终的王者属于病毒!但是不要误会了,通常病毒都很脆弱,远不如细菌耐艹,这位“王者”骨骼清奇,完全没有遗传物质,是纯粹的蛋白质。
没错,它就是臭名远扬,引发疯牛病的朊病毒。
朊病毒拥有极强的消毒抗性,不仅无视紫外线、酒精、消毒水等常见消毒方式,也同样不把121℃的高压釜放在眼中,能轻松畅游4个小时依旧活蹦乱跳,只有将温度加到134℃以上才能在20分钟内消灭朊病毒,别看温度只上升了13℃,气压增长量可是前者的150%呢,通常的家用高压锅工作温度也就只有110℃。
消毒到底破坏了什么?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细菌能承受温度的极限一定不是DNA决定的,因为在121℃下“Strain121”尚且能正常繁殖,可见DNA的热稳定性相当不错,于是我们就只能将目光放在蛋白质上了。
那同样是蛋白质,为什么朊病毒如此刚,而普通细菌病毒却如此不堪一击呢?
这是因为朊病毒本质上我们体细胞内的一种正常蛋白质“朊蛋白”的“变形”,这被称为“异常折叠”。朊蛋白的β-折叠只占3%,而在朊病毒中占43%,这种异常的结构导致单体朊病毒就如同鲁班锁的零件,很容易层层相扣,拼成一个极稳定的大团子。
所以我们知道了一个事实,蛋白质在满足特定空间结构时,就可以很稳定,那么是什么让多数蛋白质如此脆弱,正如蛋清一烫就白呢?
答案还是蛋白质折叠方式,被称为蛋白质的二、三、四级结构。
一级结构是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稳定;剩下的简单来说就是氨基酸链在空间中不同级别的、复杂的三维结构。其中二级相对稳定,三、四级比较不稳定,只需一点点刺激就会被改变,上面提到的β-折叠就属于二级结构。蛋白质近乎无穷的功能正是其近乎无限的空间结构的功劳。
一般的消毒方案都属于改变蛋白质的三、四级结构,烹饪级的“高温”亦是如此。空间结构改变后蛋白质就会失去原有的功能,也就是“失活”。所以被消毒的细菌其实也就是蛋白质“变形”的细菌,有些甚至还可以保持完整的结构,但内部已经“停工”了,是名符其实的“细菌尸体”。
当然,如果你将被消毒的食物密封静置,细菌的大分子就会被时间慢慢分解,变成更细碎的有机分子。
这就是细菌被消灭的故事了,我是酋知鱼,一条不滥消毒的科学作者,欢迎关注!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芽孢染色法详细步骤和为什么芽孢染色要加热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