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帽的等级之分,九品官帽让人神往,一品官帽更动人心

大家好,在清朝,官帽是如何被分类的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清朝官帽为什么有两种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在清朝,官帽是如何被分类的和清朝官帽为什么有两种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为什么各个影视剧中的清朝官员帽子都不同,哪种是不符合历史的
  2. 为什么清朝弃用乌纱帽改用顶戴顶戴有啥历史渊源
  3. 在清朝,官帽是如何被分类的
  4. 清朝帽子用什么做的

为什么各个影视剧中的清朝官员帽子都不同,哪种是不符合历史的

清朝的官帽讲究不少,看着差不多,其实细节不一样,影视剧中用错或者凭空捏造出来的案例也不在少数。

根据清朝的制度,武官五品以上,文官巡抚兼提督,或是派往西北的大臣,才能以孔雀翎缀于冠后,这就是电视剧里常说的顶戴花翎,电视剧里常有这么一个情节,一些人因为有功劳,所以被皇帝赏赐戴顶花翎,这个是有的,但是仅限于军功,而且如果离职就要摘除,纯属是荣誉证书性质的。

花翎有单眼花翎、双眼花翎、三眼花翎,但是这个可不是随便戴的,贝子、固伦、额驸戴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双眼花翎外,品官须奉特赏始得戴用,一般为单眼花翎,插顶戴花翎的翎管,多由白玉或翡翠制成。当然也有一些大臣,被破例被赏赐戴三眼花翎,从乾隆开始,被赐三眼顶戴花翎的大臣只有七个人,分别是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顶戴花翎在电视剧里错乱的就比较厉害了,所有人几乎都是单眼花翎,分不出来什么王爷贝勒,电视剧因为是一种感官的艺术形式,所以,一般都会在人们比较注意的地方做文章,比如朝服上,至于顶戴花翎这种小细节就没这么注意了。

当然,清朝官帽的顶子上的宝石也是有讲究的,一品顶上为红宝石,二品珊瑚,三品蓝宝石,四品青金石,五品水晶,六品砗磲,七品素金,八品阴纹缕花金,九品阳纹镂花金。不过,按照现在我觉得最起码要有点变化,因为砗磲很贵的,可能会排进三甲,哈哈。

到了清朝末年,用钱也可以买到花翎戴,比如广东洋商伍荣耀、潘仕成。所以,电视剧里如果碰上这两个人如果戴花翎您也别奇怪。

为什么清朝弃用乌纱帽改用顶戴顶戴有啥历史渊源

为官大小看顶子

五品水晶顶凉帽

七品素金顶暖帽

1636年皇太极登皇位后,改国号为大清,是为清太宗,1644年清世祖福临入关,定都北京后逐步统一全国。随着清朝的建立,一改前朝定制,颁发新规,清朝沿袭满族习惯和生活方式,用高压政策强行推行服装改制,制订了非常严谨的冠服制度,绝不可逾越。

清代等级观念极强,辨识等级最方便的方法,就是看冠服。官员冠帽夏季要使用凉帽,而暖帽又叫皮暖帽,为春、秋及冬季使用。

凉帽为藤胎或草胎,外罩丝罗为面料,加红缨和顶子。帽子外面加片金为缘,里面以红绸为里子。

暖帽为纸胎,外面以青绒或青呢为面料,用红绸做衬里,加红缨和顶子使用。皮暖帽只是外檐部分的材料是使用青貂皮。

判断冠帽的等级,主要是看顶子,而这个常说的顶子,指的就是帽子上的那颗珠子。清朝一品大员用红宝石做顶子;二品用珊瑚顶;三品用蓝宝石顶;四品用青金石顶;五品用水晶顶;六品用砗磲顶;七品用阳花素金顶;八品用阴花素金顶;九品用银顶。所以上图应为五品水晶顶凉帽和七品素金顶暖帽。

另外,皇帝使用的冠帽更加繁复,有冬朝冠、夏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雨服冠等。

顶戴

清用以区别官员品级的帽饰。以红宝石为最高,依次为珊瑚、蓝宝石、青宝石、水晶、阵碟、素金、镂花阴文金顶、镂花阳文金顶。革职或降职时,即革除或摘去所戴顶子。朝冠与吉服冠在三品以上略有区别,如红宝石仅用文武一品官朝冠,吉服冠用珊瑚。进士、状元朝寇特用金三枝九叶,举人用金雀,生员用银雀;朝服则举人以上用素金,与七品官司同,生员用素银。僭用帽顶有厉禁,对八九品原用镂花阴、阴文金顶者,如因军营保举及捐纳得虚衔者,虽居微职,亦可依其虚衔戴顶子。

清朝皇帝的朝冠有冬夏之分,是皇帝在朝会、祭祀时戴的礼帽。冬朝冠面为熏貂和黑狐,夏朝冠面为玉草。无论冬夏朝冠皆帽檐上仰,覆以珠穗,正中饰三层金顶,每层间饰以一等大东珠一颗,环绕金顶周围,饰以四条金龙,龙的头上、脊背各镶嵌一颗一等大东珠,四龙口中各衔一颗大东珠,帽后饰一等东珠七颗,皇帝的朝冠上共饰有二十二颗大东珠。

皇后、皇太后朝冠亦以一、二、三等东珠为主要饰物。完顶为三只重叠的金凤,凤间饰三颗一等大东珠,每只金凤的头部、翅膀各饰二等东珠三颗、三等东珠一颗,金凤的尾部各饰小珍珠十六颗,三只金凤的口中各衔三等东珠一颗。朝冠的檐部缀七只金凤,每只金凤各饰二等东珠九颗、小珍珠二十一颗,猫眼石一颗。冠后部饰金金一只,猫眼石一颗,小珍珠十六颗。金尾垂珍珠横二排竖五行共三百零二颗四等东珠。皇帝、皇后、皇太后、皇贵妃及妃嫔以至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官员皆可穿朝服、戴朝珠。但根据等级身份不同,朝珠的质地亦不相同。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后才能佩戴东珠朝珠,东珠朝珠由108颗东珠串成,每27颗东珠又用4粒红珊瑚结珠等距间隔出上、下、左、右四部分,其上部结珠呈葫芦形称“佛头”。佩戴朝珠时,佛头垂于背后,并用黄绦带连接一组玉饰,称做“背云”。朝珠垂在胸前的左右红珊瑚结珠处,分别饰一串和二串绿松石珠串,称为"纪念"。朝珠的构成,有着深刻的含义。108颗东珠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四个红珊瑚结珠象征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下垂于背后的佛头、背云,寓意"一元复始",三串绿松石纪念表示一月中的上、中、下三个旬期。皇帝穿朝服时戴一盘东珠外,还在两肩斜持两盘红珊瑚结珠,以示身份特殊。

清朝官员帽顶镶嵌天然野生珍珠(主要是东珠),但珍珠数量有严格区别,即官衔愈高,珍珠数量愈多,但最多不超过9颗,具体规定:亲王朝冠饰东珠9颗,邵五朝冠饰东珠8颗,贝勒朝冠饰东珠7颗,贝子朝冠饰东珠6颗,镇国公朝冠饰东珠5颗,辅国公朝冠饰东珠4颗,候朝冠饰东珠3颗,伯朝冠饰东珠2颗,子朝冠饰东珠1颗,其余非高官厚禄的没有资格使用东珠。官员戴的官帽又称大帽,共有两种:一为冬季所戴,称“暖帽”;一位夏季所戴,名“凉帽”。根据规定,每年三月开始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后来北洋舰队则较为特殊,一年四季均为暖帽)。暖帽多为圆形,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质,也有缎质、呢质、布质,视气候而变,暖帽中间装饰有用红色丝绦编成的帽纬,俗称“红缨”。帽纬之上装有顶珠,按品级而异,无品则无顶。凉帽为圆锥形,用藤、竹、篾席、麦秸等编成,外裹绫罗,颜色多为白色,也有湖色及黄色。凉帽顶上也装有红缨、顶珠,制同暖帽。另,凡戴官帽,都需在顶珠之下,装一支两寸长的翎管,用来安插翎枝。花翎用孔雀翎毛做成,俗称孔雀翎,蓝翎则用鹖羽制作。

为什么清朝的官帽上有顶子,帽后有花翎?

从古籍文献中的记载或电影电视上演的宫廷戏中,如果注意观察,可以发现明朝以前的官员和清朝的官员,除了官服不同,戴的官帽样式也不同。明朝之前大多是我们熟悉的乌纱帽,而清朝的官帽则是顶戴花翎。

那么,为什么清朝的官帽上有顶子,帽后还插着一束花翎呢?

清朝以前的官帽,就是我们常见的乌纱帽。乌纱帽是以乌纱制成的帽子,原是民间常用的一种便帽。最早源自于东晋成帝时,凡在宫中做事的官员,都戴一种叫乌纱帢的帽子。到了南朝宋,这种帽子开始普及,乌纱帽成为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乌纱帽正式成为官服的一部分,则始于隋朝,盛行于唐朝。

宋太祖即位后,为免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就下令在乌纱帽两边各加一个翅,只要有人脑袋一动,软翅就会跟着颤动,皇帝居高临下,一目了然。明朝时,乌纱帽始定为官帽,老百姓就不能再戴了。如《明史?舆服志三》上载︰“文武官常服,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乌纱帽于是成为官职的代称。

清朝时,由于民族性不同,清帝改冠服制,服饰以满族服装为主,官帽也与明朝截然不同,以礼帽代之,帽后都拖一束花翎,称为“顶戴花翎”。清朝官帽,有上朝戴的朝冠与平时戴的吉服冠两种,亦即有礼帽、便帽之分。这两种帽子又各有冬、夏二式。

清朝官员戴的礼帽,又称为大帽,有冬季戴的“暖帽”和夏季戴的“凉帽”两种款式。依据规定,每年三月开始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暖帽大多为圆形样式,中间饰以红缨,冠顶有顶珠,帽檐反折向上,檐面质料多为皮质,也有呢料、绒布、绸缎等。凉帽多为圆锥形的笠帽,用玉草、竹丝或藤丝编织而成,外罩绫罗,多为白色,亦有湖蓝色、黄色,顶上缀有红缨、顶珠。

顶戴、花翎都是清朝官品的冠饰,也是区分官阶大小的重要标帜。清朝官吏品级,依帽上顶珠的颜色和质地来区别,称为“顶戴”,也可作顶带、顶子、顶珠,就是指装在官帽顶上正中的饰物。

朝冠顶子共分三层,顶端为尖型宝石,中为球型珠宝,下为金属底座;吉服冠顶子只有球型珠宝与金属底座两部分。底座有金制,也有铜制,上面并镂刻花纹。按照清朝礼制,顶珠质地以宝石为主,一品官为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为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为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镂花金,九品用阳纹镂花。冠上无顶珠即无官品。

此外,清朝的官帽,在顶珠下都装有翎管,目地是用来安插花翎。翎管约两寸长,圆柱型。文武大官所戴翎管都是用各类玉石、象牙或玻璃烧制而成,当时以翡翠翎管最珍贵、盛行,但官品低的官员只准用红玉。

清朝官员礼冠上用来区别品级的羽饰,有“花翎”、“蓝翎”两种,又称为翎子,以花翎为贵。花翎以孔雀毛做成,俗称孔雀翎;蓝翎以鹖羽制成,色蓝,故称。在清朝昭梿《啸亭续录.花翎蓝翎定制》上载︰“凡领侍卫府员、护军营、前锋营、火器营、銮仪卫满员五品以上者,皆冠戴孔雀花翎,六品以下者冠戴鹖羽蓝翎,以为辨别。”

所以,蓝翎是赐予六品以下而在皇宫、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亦可赏赐给官阶低的功臣。但后来赐戴浮滥,出钱即可得。

孔雀翎上有眼状的圆圈,一个圆圈算一眼,故花翎又分单眼、双眼、三眼,以三眼最为尊贵。因此,花翎主要是以翎眼多寡来区分官吏等级。如《清会典.礼部四.冠服》上载:“孔雀翎,翎端三圆文者,贝子戴之。二圆文者,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之。一圆文者,内大臣,一、二、三、四等侍卫,前锋护军各统领、参领、前锋侍卫,诸王府长史、散骑郎、一等护卫均得戴之。翎根并缀蓝翎。”

花翎原本是清朝皇帝赏赐给有功勋的大臣或贵族的冠饰,代表荣耀与官阶。花翎有昭示官爵品秩、赏赐勋业的作用,故其规定严格,不可随意佩戴。如有擅戴者,则送吏部从严处罚,若被罚以拔去花翎,则表示解除他的一切职务。

到清末,随着花翎赏赐范围扩大,也就不及之前尊贵,五品以上的官,不用勋赏只要捐纳就可得花翎戴。后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国库空虚,捐例大开,用钱就可以买到花翎戴了。

在清朝,官帽是如何被分类的

帽子在儒家思想中,是非常重要的物品。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必也正冠也。

孔子的大弟子子路当时在一个小诸侯国做官,碰上了一场内乱,不得已仓促应战。在战斗中,帽子有点歪了,子路就停止战斗,把帽子扶正,然后就被剁成了肉酱。

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是历史上皇权专制时代最大的帮凶,法家为里,儒家为皮,二者相互交织,创造一个又一个帝国的神话。

服饰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儒家思想越受重视,帽子服饰就越重要。直到现在服装整洁也是一个正常社会人最基本的标准。

作为历史上那些拿儒家思想来吓唬人的朝代,最注重这些东西,尤其是官员的职场伦理。见面时如何打招呼,哪一个级别穿什么样的服装,见面说什么样的话和行什么样的礼,都是有规定的。

清朝自称也是孔孟之道为纲的国家,自然在这方面也毫不含糊,尤其是在官帽这一块,参考了明朝官制,又作了很大的改进。

清朝的官帽分三种:一种叫朝冠,朝冠又分为暧帽和凉帽。另一种叫吉服冠,主要是参加祭祀时戴的帽子。

暧帽,一听名字就知道是冬天戴的帽子,在中国历史上,取暧条件差,除了皇宫的密闭性比较好,保暖效果稍好外,其它场所冬天只有靠身体来扛。出于人道立场考虑,冬天的官帽是加厚版的。

凉帽,不用说了,就是夏天戴的帽子,材料多为藤、竹制成,方便夏天散热排汗。外裹绫罗,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黄色等。这些东西的作用就是让帽子好看一点,毕竟都是官员,太难看了,有失身份。

一品和二品頂子基本色为紅色,三品和四品基本色为藍色,五品和六品基本色为白色,七、八、九品基本色为金色。

清朝的官员一共分九个品级,每个品级的帽子是有很大区别的。

一品朝冠上有东珠一颗,这个其它级别所没有的。一品以下只能用小宝石,一品官员多用进口的红宝石。

二品朝冠用珊瑚珠一颗,多采用紅色、粉紅色、橙紅色的,用作官帽之上。

三品朝冠用蓝宝石一颗,当然也是非常难得的宝物,用来和其它官阶区分开来。

四品朝冠用青金石一颗,基本上在国内也无法生产,只能从国外进口。

五品朝冠用水晶石一颗,这种在全世界各地分布较广,中国也可以生产。

六品朝冠用白色不透明玻璃石一颗,这样的东西就比较常见了,根本不能和前边的相比较。

七品朝冠用差别就不是很大了,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差别。

接下来就是八品朝冠。

然后是九品朝冠。

清朝帽子用什么做的

清朝帽子的材质要分用途。便帽十分随意,丝绸锦缎棉布麻布都有。

题主问的可能是官帽吧。

清朝官帽叫朝冠,分为冬夏两种。冬朝冠用貂皮加上丝绸内里所制。夏朝冠用竹篾编的大檐帽,内里也是丝绸。朝冠顶上要有不同的与官位相对应的顶珠,高品官还镶有宝石拱珠。官帽后缀翎管,翎管下拖着蓝翎或者花翎。

关于在清朝,官帽是如何被分类的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清朝官帽都是分有等级的,上面还有颗珠子,虽然小却很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