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古代文官地位一般要比武官高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唐朝武将和文官的地位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唐朝人物冷知识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李靖和苏定方,谁更有资格成为唐朝第一名将
  2. 说起唐朝的名人,第一个你会想到谁为何
  3. 唐朝皇帝真的是胡人吗
  4. 唐朝武将和文官的地位

李靖和苏定方,谁更有资格成为唐朝第一名将

李靖和苏定方都是大唐数一数二的名将,但是,李靖是毫无争议的大唐第一名将,但就功绩来说,其实两人也算是不相上下的,但李靖是真正的帅才,而苏定方的定位更倾向于将才。

说起来李靖和苏定方都算是大器晚成之人,只是李靖50岁开始受到重用,而苏定方则一直等到了64岁。而且两人在军事上的区别在一场战争中能很好的说明,这场战争就是大唐攻灭东突厥之战。

渭水之盟后,李世民一直在积蓄力量准备对突厥的致命一击,后来突利可汗和颉利可汗产生了矛盾,紧接着就是突厥内乱,连带着天灾,让颉利可汗疲于奔命。而另一边,李世民预警做好了攻打突厥的准备。629年,李世民命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张公谨做为李靖的副手,率先攻打突厥。

第二年的正月,李靖领三千精兵从马邑出发突袭突厥,打了颉利可汗一个措手不及。当时突厥认为只要大唐并没有举全国兵力来攻打突厥,那么李靖就不敢孤军深入。但是,李靖偏偏就来了,而且李靖还派出了间谍进行离间活动。颉利可汗的心腹康苏密带着前朝的萧皇后和杨政道就投降了大唐。

李靖趁机就攻进了定襄,颉利可汗狼狈至极,仅以身免。对于李靖的这一战,李世民评价很高,认为是洗刷了渭水之盟的屈辱。

与李靖协同出兵的还有李绩、柴绍、李道宗和薛万彻等大军,其中,李绩在白道再次打败了颉利可汗。颉利可汗再次祭出屡试不爽的请和大招,派心腹执失思力进京请和。李世民表面答应了执失思力,并派出唐俭去安抚颉利可汗,实际上是为了麻痹颉利可汗,而李靖也看懂了李世民的心思,于是告诉张公谨要继续攻击突厥。

之后李靖率大军到了阴山,并派出先锋军苏定方领导的二百精兵。苏定方领兵趁雾疾行,很快就靠近了颉利可汗的牙帐,而颉利可汗再次仓皇出逃,突厥兵大惊,在面对随后赶到的李靖的时候,几乎没有攻击能力。

这一战,唐军杀敌万余,俘虏十几万,缴获牛羊数十万只,而且义成公主也被杀死。阴山之战的胜利正是李靖和苏定方之间配合默契的结果。李靖指挥得当,苏定方英勇非常,最终带来了胜利的果实。

李靖为大唐打的最精彩的三次战役,阴山之战算是第二个,第一个就是当初李靖跟随李孝恭平定南方萧铣的战役,李孝恭只是名义上的统帅,实际上主要功绩都是李靖的,这是李靖做为一员大将立下的大功,之后更是成为抵御突厥的主要力量,然后在630年灭掉了东突厥。

第三次战役就是灭土谷浑之战,这一次,65岁的李靖是统帅,统领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李道彦、高甑生等五人,可以说是豪华阵容。不过,高甑生并没有按期到达,李靖斥责了他,这也为后来李靖再次遭人陷害埋下了伏笔。大军在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兵分两路,一路由李靖亲自带领,和薛万彻、李大亮从北道进攻,南道由侯君集和李道宗进攻。两路并进,很快就灭掉了土谷浑。

李靖通过这三战,就足以成为大唐的第一名将,当然苏定方的实力也不弱,前文说了,两人的差别仅仅在于苏定方更多的是一名将才,相比较而言,帅才弱一点。这个应该和他的经历有关系。

说起来,苏定方的前半生比较坎坷,年轻的时候就骁勇善战,护卫乡里,后来投了窦建德,在刘黑闼被杀后,苏定方就回到了老家,直到李世民继位,苏定方被征召入朝,成为匡道府折冲。

630年跟随李靖攻灭东突厥,因功获封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的人生本该从此崛起,但是在之后的25年里,苏定方在史书上消失了,也就是说被弃用了。人生能有多少个25年?

直到655年,高宗时期,苏定方才被重新启用,这个时候他已经是64岁。但是英勇不减当年,攻打高句丽,随程知节攻打西突厥,在程知节和王文度双双犯错误的时候能洁身自好,或许就是25年被冷落的作用吧。

之后苏定方成为统帅,统领任雅相、药罗葛·婆闰攻打西突厥,并最终灭掉了西突厥,在这一战中,苏定方的军事方略就有李靖的影子。战后,苏定方献俘于昭陵,不知道李世民真能地下有知会作何感想?

之后苏定方攻打吐蕃,将大唐的疆域延伸到最西端的咸海。660年,苏定方为统帅率军攻打新罗,一举灭掉新罗。后来更是参与攻打高句丽。

可以说,仅就战绩来说,苏定方是不弱于李靖的,两者旗鼓相当,但是说到大唐第一名将,还是李靖实至名归。

说起唐朝的名人,第一个你会想到谁为何

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一提到李世民,就有人说什么玄武门之变、晚年吃丹药等等,对他做的巨大贡献却视而不见,选择性失忆,或者根本就不知道。

可以说,没有李世民的雄才大略、励精图治,为后世打下坚强的基础,就没有盛唐的一切。什么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丝绸之路、万邦来朝、文艺繁荣,都将是浮云。

评价一个人,还是说说人家的贡献比较好,别人的家务事,少八卦。而评价一位君主,关键看他又没有能力威震外邦,能不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有幸福感、安全感。

唐朝皇帝真的是胡人吗

曾经听到一种说法:清朝皇帝血统比唐朝皇帝更接近汉人。那么唐朝皇帝真的是胡人吗?或者说血统中胡人比例真的很大吗?

说这种说法的,都是逆向民族主义者,试图解构中国历史和汉族,不值一哂。

从父系来说,李唐不论是自己认的陇西李氏,还是如陈寅恪分析的赵郡李氏的破落户(事实上按着历史,赵郡李氏还血统可能更纯一些),都是汉族无疑。

从血统比例来说,李虎的爷爷李熙妻子是张氏,李虎的父亲李天赐的妻子是贾氏,都是汉人。因此李虎的汉族血统纯度极高,可以认为是百分之百的汉人(因为李虎爷爷按着时间,肯定不可能是孝文帝汉化之后才娶汉女改汉姓的鲜卑人)。而李虎和他的妻子梁氏都是汉人,因此李渊的父亲李眪汉人血统也是百分之百。李眪的妻子是独孤信的四女儿,独孤信是鲜卑化的匈奴人,父母都是胡人,而独孤信后面娶和纳的如郭氏,崔氏都是汉人,因此独孤氏应该是百分之五十的胡人血统。李渊因此是百分之二十五的胡人血统。而李渊的妻子窦氏,父亲窦毅,虽然自认为源出东汉窦氏,但只是宣称。窦氏一般认为是鲜卑纥豆陵氏(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假设血统纯度为百分之百胡人。窦毅妻子襄阳长公主宇文氏是北周武帝的同母姐,父亲是宇文泰,母亲是叱奴太后,血统纯度也是百分之百。因此李渊的妻子是百分之百纯粹的胡人血统,所以李建成李世民的胡人血统是八分之五。李世民的妻子是长孙氏,长孙氏的父亲是长孙晟。根据长孙晟的谱系,父母祖辈都是鲜卑人,长孙晟是百分之百鲜卑。而长孙氏生母是高氏,虽然高欢一族是鲜卑化,但是仍然是汉人。(不过高励妻子是不是鲜卑不好说,至少他的儿子高士廉娶的是鲜于氏,而女儿高氏嫁的是长孙氏,有可能前代已经通婚,但是无史料证据,根据判断,仍然是汉人概率更高)。因此长孙皇后的胡人血统是百分之五十。李治的胡人血统因此是十六分之九。

从上面知道,开国皇帝李渊的胡人血统只有百分之二十五。而全部皇帝中,胡人血统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只有李世民和李治,其中李世民最高,为八分之五。因此,超过一半胡人血统的皇帝在全部李唐皇帝比例极低。

从文化上,李唐更是汉人本位无疑。不但自己多次承认自己汉人的身份,独孤氏,窦氏和长孙氏也是汉化程度极高。李世民贞观时期对外的政策表面上是平等的对待胡人,但这更多都是口头上的。事实上,突厥人当时就是李世民的炮灰。在解决颉利可汗之后,李世民开始没打算让突厥复国,但是随着薛延陀的兴起,李世民毫不犹豫支持他们复国,是为了让他们与薛延陀战争。李唐从始至终坚持汉人的本位政策。

唐太宗时候,法琳和尚说唐朝皇帝是鲜卑后裔,结果唐太宗说,朕砍你头,看看菩萨保佑不保佑你。法琳和尚及时认错,到了砍头那天,说不念菩萨,只念皇上,于是唐太宗皇恩浩荡,把法琳流放,老和尚死于途中。法琳和尚好歹是政协常委级别的知名民主人士,换了别人死一户口本都不是没有可能。

这种血统论其实是很无聊的,日本武士经常是别家过继的;土耳其苏丹的母亲很多都是基督徒出身的女奴,乱说苏丹他妈不清真分分钟脑袋搬家;哈萨克苏丹是成吉思汗后裔,但是乱说人家是蒙古人也是要分分钟被砍死的。

这种脑残血统论其实是欧美种族隔离,种族屠杀的产物。带了黑人血统就是黑人,一滴血都算,女黑奴被白主人XX之后生下的孩子,被他(她)的亲生父母、亲兄弟带到集市上像牲口一样被拍卖。

带了犹太血统的就是劣等民族,不管他(她)是否忠于德意志,是否在一战中为德国效力,是否信奉犹太教,只要犹太血统达到标准,就属于要驱逐出境或者到后来干脆被送去洗澡。

英国、沙俄王室是德国人,西班牙、瑞典王室是法国人,又怎样?在英国乱说这种话也就算了,在沙俄乱说这种话,警局密探分分钟送去西伯利亚和大自然亲密接触。

美国的一滴血鉴别黑人的做法,流毒至今,德国虐杀犹太人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所以折腾这些血统论真的很无聊,说不定还很危险!————

当汉人有好处,皇帝就会说自己是汉人。当胡人有好处,就说自己是胡人。

唐朝皇帝混血,坚持称自己是汉人,自然是当汉人更有优越感。

清朝皇帝混血,都坚决称自己是满人,说明清朝当满人最有优越感。

唐朝武将和文官的地位

一、唐朝的文武官员,

1、武官的集体意识

一般武将的性子都比较直爽,当场有什么就会说什么。很明显当时李晟对自己的对手足够重视,虽然被剥夺了军权。

但是利益张延赏的言语,使得其触犯了其他武官的利益。武官一直都比较团结,因此一旦武将被欺负那么其他的人都会对其维护。而在宰相眼中,有对于武将的地位看不起。认为不值得,自己作为对手看待。

?

2、文武官员之间的冲突

提到文武官员之间的冲突,本身从节度使掌握大权后,中枢文臣,就是对节度使没有什么好感。

而武将同时对于自己手下的文臣,也是比较严苛。一旦出现错误,那么其结果不言而喻的凄惨。而还有一种文人做武官,更是让文官感到不舒服,武官感到惊讶。

3、文武官员之间的偏见

在一些重大事件的决定上,一般皇帝还是愿意听取百官的建议。而这个时期,文武官员之间的区别就会显现。

文官在做一些理论概述的时候,往往武官都会对其讲述心不在焉。而在武官进行问题分析的时候,一般都直来直往也会遭到文臣的鄙夷。

甚至当时还有士兵表达,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可见双方,都对对方偏见极深。

?

4、朝堂对立的阵营

在文臣口中开始出现了,知识代表一切,变现其对武艺的藐视态度以后。唐朝开始出现当地士兵的叛乱,以此来抵抗文臣们的行为。

而中枢为了可以树立文的优越,开始在国家祀典上进行争胜。在唐德宗时期就有文臣提出,武将不配享受武庙的祭仪。针对这个问题,文武官员分成明显的两派

?

二、互相对立的文武官员

1、武人与文人互不认可

本来在唐朝时期,文武官员之间应该互相合作。不论是武将的主军事知识应当,还是文臣的文学教养并兴都有其价值。

一旦联手,必然加快朝廷实力的提升。但是面对着不同的思想理念,互相之间都是不怎么认可对方。

而且当时的唐朝在安史之乱以后,长期处于动荡状态。因此为了可以尽快的摆脱困境,文武官员之间的包容度就比较低。

?

2、文官眼中的武官

其实文官对于武官的看不起,从很多的文学作品之中就可以感受得到。著名文学家杜牧在向士大夫们提倡兵学之时,却借机对当代的将领进行了辛辣的讥讽。

他认为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将领都没有过去的能力。不然中央也不至于,被地方节度使如此的欺负。

甚至还把武将比喻成商人,单纯的依靠贿赂获取军功官职。这对于武将来说,可以说是奇耻大辱。

?

同时文官认为,武将就是朝廷的不稳定因素。就是因为对地方武将重用,才导致唐朝后期出现藩镇之乱的问题。

武将在遇到麻烦的时候,只知道破坏不会建设。这对于国家来说,并没有多少好处。武将在谋取利益的时候一旦不顺利,还会回头反噬朝廷。安史之乱,就是这样发生的。这些士兵叛乱的事情,甚至直接影响社会的风气。

由此可以看来,唐朝文臣对于武官的偏见是日积月累的。从不同的方面,将当时社会的矛盾,都转嫁到武将身上。

而这种想法,绝对不是个例。唐朝末年的文臣对于武将的态度,普遍都不太好。在他们看来,想要天下太平,更需要缩减武官人数才可以。

?

三、文人中的武官

1、儒将的出现

在唐朝开始,其实已经开始出现了文臣担当武职的现象出现。这些文臣本身也是熟读兵书,虽然没办法上马作战,但是其也富有足够的指挥才能。

因此这些文人为了与别于普通武将,自称为“儒将”。也算是文人作为士大夫,来展现自身的优越感的一种方式吧。

2、强调儒者身份的原因

而之所以他们打仗还要强调自己的儒家学子身份,就是为了不被当成武将。所以这些在战场上同样厉害的儒将,却坚定地站在了文臣集团的一面。

他们眼中,自己担当的武职就是“麄官”。因此有必要强调一下自己文人身份,才能够让自己舒服一些。

?

文官与武官之间,因为总归还是需要常年共事。那么互相之间,自然会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哪怕双方阵营有所对立,但是其治理国家的根本目标,却并没有不同。

因此唐朝时期,文武官员会发展到分庭抗礼的地步。终究还是当时的皇帝,没能够做好制衡工作。

所以才导致朝内人心涣散,离心离德。如果能够保持他们之间互相平衡,想来对于朝廷有着莫大的好处。

关于本次唐朝武将和文官的地位和唐朝人物冷知识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古代武官和文官谁的地位更高 古代官职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