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西汉与东汉知识框架

匿名 冷知识 2023-08-24 08:10:36 -
高一历史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

大家好,关于高一历史西汉与东汉知识框架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汉景帝冷知识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汉武帝大一统的原因、措施和意义
  2. 冯唐的知识背景
  3. 高一历史西汉与东汉知识框架
  4. 汉朝政治内容

汉武帝大一统的原因、措施和意义

原因(1)客观上: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后期的大一统打下基础2)主观上:汗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措施:(1)政治上:削弱诸候国的势力,诸候国越分越小;(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3)文化上:在长安举办大学,以儒家的五经为教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4)军事上:反击匈奴,巩固了三国的大统一。

意义:武帝时候,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冯唐的知识背景

冯唐,西汉代郡(今张家口蔚县)人,西汉大臣,其祖父为战国赵国中丘人,他的父亲移居到了代地。其以孝行著称于时,为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

一次汉文帝乘车遇到冯唐,谈到赵将李齐才能,并感慨自己没有廉颇、李牧一样的将领去抵御匈奴的侵犯。冯唐直言道:“即使您有这样的将领,也不会任用。”汉文帝大怒,并起身回宫。之后文帝召见并指责其当众羞辱自己,冯唐道歉说:“我这个鄙陋的人不懂得忌讳回避。”彼时,匈奴大举进犯、并杀死都尉孙卬。

汉文帝向冯唐请教当初言语的原因,冯唐回答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从。如果要支持边防将领,必须赏罚恰当。并主张应当宽恕当时因为谎报杀敌人数的魏尚,继续支持其守卫边防。文帝赞同冯唐劝谏,并派遣其去赦免魏尚,使其复职云中郡郡守,冯唐也被任命为车骑都尉,辅佐战事。

汉景帝即位后,冯唐被任命为楚相,但很快被罢免。汉景帝去世后,汉武帝即位。当时匈奴犯边,帝广征贤良,虽然冯唐再次被举荐,可是已经九十多岁了,只能任命其子冯遂为郎。

因为冯唐出仕尚晚,且因汉武帝求贤时已经年过古稀,心有余而力不足。后世学者文人通常用冯唐来形容“老来难以得志”。

高一历史西汉与东汉知识框架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2.“文景之治”

(1)汉初“与民休息”: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2)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3.汉初政治统治

(1)“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

(2)郡国并行制:汉初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刘邦在统一战争中分封了七个异姓功臣为诸侯王,他们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不久,汉高祖将异姓诸侯王逐渐剪除,但又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3)“七国之乱”: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但叛乱不得人心,三个月内即被平定。

西汉的强盛

1.巩固政治统治

(1)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2)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

(3)选官制度: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4)监察问题: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5)地方治理: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2.发展社会经济

(1)货币政策: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2)专卖制度: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3)物价政策: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4)工商业政策: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3.思想“大一统”

(1)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2)公元前136年,朝廷设立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4.开疆拓土

(1)反击匈奴: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2)张骞出使西域: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3)开辟“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4)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立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5)加强对东南和西南的控制: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

高中历史东汉知识

东汉的兴衰

(一)西汉灭亡

1.原因: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2.王莽篡权: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二)王莽统治

1.王莽新政:王莽针对西汉后期的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挽救社会危机,但措施不切实际,反而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2.政权覆亡:

王莽统治末年,国家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爆发。23年,绿林军在昆阳击败王莽军队的主力。随后绿林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三)“光武中兴”

1.东汉建立: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

2.统治措施:

(1)政治: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2)经济: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3)思想:重视儒学。

3.结果: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

(四)东汉的衰落

1.东汉后期统治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2)“党锢之祸”:一些政治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他们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

2.黄巾大起义

(1)原因: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概况:184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的信徒在很多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

(3)结果:

起义军虽然相继被官兵个个击破,但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汉朝政治内容

一、汉代的政府组织

我们都知道,中国自西周之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前,是实行分封制的,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西周虽然是天下共主,但是西周的周围却有许多个小国家。这些国家有自己的政府、军队和人民,是完全独立的,只是名义上仍然要尊奉西周为天下共主。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封建制,开始实行郡县制。这个时候,才有了统一的中央政府,郡和县也就紧密地隶属于中央。秦代二世而亡,汉代承袭秦制。为了讲清楚汉代的政府组织,我将从皇室与政府、中央政府的组织、地方政府的组织三个方面来论述。

汉代的政府组织

①皇室与政府

汉代政府是怎样和谐稳定地运作的呢?首先,汉代政府里面有一个统一的领袖,也就是皇帝。其次,为了保证政府持续运转,皇帝就必须要有人继承,这个继承人就是皇帝的儿子(没有儿子,传给兄弟也行)。

很多人就会说了,政府的领袖怎么能世袭呢?想那西方的罗马和希腊,他们的领袖都是由人民直接选举的。因此这部分人会说,汉代没有民主选举,再进一步,这部分人会证明中国古代政治是专制和黑暗的。

显然这样想是错误的,因为汉代的情形跟西方不同。汉代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又是一个农业国家,有成千上万个农村,并且散步全国各地。我们不能苛求汉代像西方一样,实行近代的民选制度。再一个,古代有皇帝的国家有很多,并不唯独只有汉朝。此外,汉朝只有皇室一家是世袭的,郡守和县令并不世袭。

最后,为了弄清楚汉代政府是怎么组成的,我将从两个方面来论述。

汉代政府的组成

第一,皇室与政府的职权划分。

“皇室”和“政府”是什么关系呢?两者是截然分开的,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国家的统一,宰相是政府的首脑,负政治上的一切责任。实际权力并不在皇室,而在政府。

汉代的皇帝和宰相,手下各有一个秘书处。皇帝手下有“六尚”,即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尚书。顾名思义,前“五尚”都是管皇帝饮食起居的,只有尚书替皇帝起草文书。宰相的秘书处,比皇帝大得多了,一共有“十三曹”,即西曹、东曹、户曹、奏曹、词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黄阁。每一个曹,相当于现在的一个部门,负责一个部门的具体事务。大家可想而知,汉代的宰相秘书处有多庞大了。

第二,中央与地方的职权划分。

中央有“三公”和“九卿”,地方有县令或县长。中央管理国家大层面的事,地方则管地方行政的事。中央每年要派人到地方去调查和监督,派出去的人叫“刺史”。地方必须要听中央的指挥。

②中央政府的组织

中央政府的组织

“三公”和“九卿”

“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管行政,是文官的首长;太尉管军事,是武官的首长;御史大夫管监察,是丞相的副手,帮助丞相监察具体事务的实施(御史大夫虽是皇帝的秘书,但是事实上是丞相的副手。汉代时,丞相空缺,一般由御史大夫替补)。在古文里,“相”有副的意思,所以丞相,就是皇帝的副官,帮助皇帝处理一切事物,并由他负责。

当然了,到了东汉,三公变成太尉、司徒和司空。太尉管理军事,司徒管理人民,司空管具体建设事务。

“九卿”,指的是太常(管祭祀)、光禄勋(掌管宫殿警卫)、卫尉(皇帝的卫兵司令)、太朴(皇帝的车夫)、廷尉(管犯了皇帝的法)、大鸿胪(官外交的)、宗正(管皇帝的家族)、大司农(管政府财政的)、少府(管地方财政的),他们都是中央官、皇帝的家务官,俸禄都是二千石,但是都隶属于丞相这个系统。也就是说,丞相是皇帝总管家,可以管宫廷里面的一切事务。就连皇室的财政经济,也都归他管。

③地方政府的组织

地方政府的组织

汉代地方分为两级制,也就是“郡”和“县”。郡的长官叫“太守”,俸禄都是二千石;县的长官叫县令(人口在万户以上的县级长官)或县长(人口在万户以下的县级长官)。汉代大概有一百多个郡,有一千多个县。也就是说,平均一个郡要管十来个县。这样分配有利于管理,是非常合理的。所以历代很多历史学者,一谈到地方行政,几乎一致推崇汉代。

二、汉代的选举制度

汉代的选举制度

西周之后、秦汉之前,也就是封建时代,做官都是世袭的。皇帝死后,皇位由儿子继承;诸侯死后,爵位由儿子继承;卿大夫死后,身份由儿子继承。可是到了秦汉,尤其是汉武帝时代起就不同了,除了极少数官是世袭的外,其他都是选举出来的,也就是大家所知的“察举制”。

所谓“察举制”,就是由地方每年向中央推选出几个贤良之人,也就是孝子和廉士。有幸被选到的人,再通过中央举行的考试,就有资格去地方为官。

再一个,汉代的用人,是不分阶级的,士农工商,只要有才华、有本事,就有可能被朝廷征辟。正如唐柳芳所言:

“先王公卿之胄,才则用,不才弃之。”

显然,这样一来,贵族不可能垄断仕途。这样的政府,也不可能是“军政府”或者“贵族政府”。而只能是“读书人的政府”或者“士人的政府”。因为那些的当官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知识分子。

当然了,汉代的选举制度,也有很多弊端。比如,皇帝可以凭借自己的好恶,直接任用官员,这叫作“征召”;官级官员可以利用自己的权力,培养很多的门生,并让他们为官,这叫作“辟举”,等等。

但是汉代,主要还是读书人垄断了仕途。

三、汉代的经济制度

汉代的经济制度

中国古代那么多朝代,只有汉代真正做到了“轻徭薄税”。

汉代的赋税有多低呢?

十五纳一,也就是缴纳十五分之一的税。说是这么说,而实际上,三十纳一,也就是缴纳三十分之一的税。够低的吧。当时甚至还有人,一百纳一。汉文帝时期,更是免收田税。可以说,汉朝除了汉灵帝时期,按亩敛修宫室外,始终没有横征暴敛。在封建王朝,真是难能可贵了。

让人更加值得称赞的是,汉代还实行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也就是说,汉代的老百姓,有土地的所有权。这个时代,封建的“井田制”已经废除,土地属于农民,允许自由买卖。政府只管按期收田税,而不论土地的归属。

当然了,这样做也有不少弊端。最显而易见的是,汉代的农民如果把土地给卖了,就成了个佃户,要给地主干活。而地主对佃户的租税是相当高的,有的甚至高达百分之五十。

到了汉武帝时代,情况就变得更糟了。由于汉武帝连年征战,很快就花光了他祖父(汉文帝)和父亲(汉景帝)积攒多年的财富,而农民三十分之一的田租又不易改变。汉武帝迫不得已,只得让地方上的富商们捐款。那些人当然不愿意。汉武帝没法子,只得开始实行“盐铁政策”,也就是收回商人们对盐和铁的经营权,而改由政府直接经营。

“盐铁政策”在短期内虽然为汉武帝缓解了财政危机,但是它有着诸多弊端,乃至于后来遭到了激烈反对。

具体来说,有以下四大弊端:

第一,由于政治垄断了“盐铁”的经营权,盐铁的质量也开始参差不齐,况且政府还强买强卖,这造成了农民的生活困难;

第二,官营盐铁拘泥于一种样式和规模,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农民使用;

第三,生产盐铁的地方距离农民生活太远,导致运输成本过高,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第四,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当然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盐铁政策也有很多益处,比如打击了富商豪强,加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四、汉代的兵役制度

汉代的兵役制度

在西方,“全民皆兵制”是近代普鲁士国王俾斯麦发明的制度,而我国在汉代就开始实行了。在汉代,一个男人到了二十三岁时,就要开始服兵役了。据《汉书·高帝纪》注引《汉仪注》:

“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陈,年五十六衰老,乃得免于庶民,就田里。”

这样安排,不仅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还体现了汉代政府的人道主义精神。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男人是二十而冠的。按理说,20岁就能服兵役了。但是汉代是个农业大国,一般三年内,会出现一次大灾荒。而一旦出现了大灾荒,农民就要忍饥挨饿。让男人23岁服兵役,考虑到了他的家庭负担。

汉代的国民兵役分为三种,即到中央作卫兵、到边郡作戍卒、在原地方服兵役。只有第三种,才规定年龄为二十岁。

当卫兵是一件极好的事,所有的费用,如吃喝穿住,都由中央一概负担。然而当戍卒就惨了,一切费用都由自己承担。说是当三天戍卒,可是古代的交通不便利,一来二去,往往需要半年的时间,这可苦了老百姓。但是汉朝政府有个好的解决办法:不去的人,只需要交上三百个钱就行了。

汉代还要求国民每年服一个月的力役,而且是纯义务的劳动,完全不给钱的。但是交二百个钱,也可以代替。

汉代的中央有南军、北军,地方上有国民兵。也就是说,一旦国家有难,三方的兵都可以随时调用。

总结:汉代的政治制度,绝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么专制和黑暗。就拿皇室和政府来说,两者是互相分离的,“皇权”在很多时候,要受制于“相权”。不得不说,汉朝的政治制度还是相当开明的。至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走向了极端,人民生活苦不堪言,那就另当别论了。但是倘若说中国从秦到清二千多年的政治都是一样的,都用“专制”二字概括的话,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关于本次高一历史西汉与东汉知识框架和汉景帝冷知识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高一历史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