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 常考知识点大汇总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初中地理考试沙尘暴必考有关知识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沙尘暴冷知识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中国沙尘暴历史
  2. 沙之书解析
  3. 初中地理考试沙尘暴必考有关知识
  4. 浮尘和沙尘暴如何区分

中国沙尘暴历史

在我国历史上,沙尘和沙尘暴天气的危害程度,与我们近年来领略的沙尘和沙尘暴相比,都毫不逊色。

关于沙尘灾害:

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488年)十一月丙戌,其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附近)“土雾竟天,六日不开,到甲夜仍复浓密,勃勃如火烟,辛酸人鼻”。同日,南齐武帝永明六年(488年)十一月丙戌,齐都建邺(今江苏南京)“土气竟天,如烟入人眼鼻,三日乃止”。如此,则是由山西北部至江苏南部同时起沙尘,北方六日,南方三日,绵延数千里的范围为沙尘笼罩数日。

由沙尘天气造成严重灾伤的事例,最为显著的当属发生在元朝的两次沙尘灾害。其一,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十二月,“诸王薛彻都等所驻之地,雨土七昼夜,羊畜死不可胜计”。其二,是大德十年(1296年)二月,“大同雨沙,毙牛马二千,人亦有死者”。

关于沙尘暴灾害:

史载,北魏太武帝太延二年(436年)四月甲申,京师暴风,刮倒宫墙,压死数十人。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500年)二月癸巳,幽州暴风,一百六十一人毙命。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京都大风,发屋拔树,秦、陇地区被压死者多达千余人,这是历史上死人最多的一次沙尘暴。更骇人听闻的是,金熙宗皇统九年(1149年)四月丁丑,金统治下的利州(今辽宁省喀左自治县)大风,损坏民居、官舍十之六七,木、瓦、人、畜皆飘扬十余里,死伤者数百人,地方长官同知州事石抹里也被压死。

历史上,沙尘暴天气持续时间最长的,是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发生在元大都(今北京)的一次。史书记载,是年三月庚子,“京师有大风,起自西北,飞沙扬砾,昏尘蔽天,逾时风势八面俱至,终夜不止,如是者连日。自后,每日寅时风起,万窍争鸣,戌时方息。至五月癸未乃止”。这次沙尘暴,竟在北京地区肆虐长达44天。

沙尘和沙尘暴灾害的共同恶果,就是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直接的破坏。例如,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三月,大同路大风,沙土游走,壅没麦田一百余顷,万亩良田转瞬成沙丘。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正月二十七日,河北省南乐“大风霾”,平地积沙二寸许,大片沃土即刻变沙壤。

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会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时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边防。例如,唐朝设在河套地区的北方军事重镇夏州,就曾遭受流沙的围困。史载,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十月,夏州大风,飞沙为堆,高及城堞。由此可见,在一千多年前,流沙就开始了吞噬城市的行动。

沙之书解析

"沙之书"是一个诗歌作品的名称,具体解析需要根据具体的诗歌内容来进行分析。"沙之书"可以理解为一本关于沙漠或沙子的书籍。在文学作品中,沙漠常常被用来象征着荒凉、孤独、无尽等意象,而沙子则可以代表时间的流逝、记忆的消逝等。因此,"沙之书"可能是以沙漠或沙子为主题,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对于时间、记忆、人生等主题的思考和感悟。当然,具体的解析还需要根据诗歌内容来进行深入分析。

初中地理考试沙尘暴必考有关知识

沙尘暴是由于地表干旱、风力强劲和土壤松散、植被带薄等多种因素影响下,造成的大范围扬沙和强风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的危害很大,对人、兽、植物、建筑以及交通运输等方面都会带来影响。

沙尘暴主要发生在干燥地区,如中国西北、蒙古、阿拉伯等地,其中中国西北地区是世界上最容易发生沙尘暴的地区。应对沙尘暴,可以采取措施来进行防范,如加强土壤保持、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等,同时还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浮尘和沙尘暴如何区分

这个天气现象的问题只能根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上的解释来看了。

浮尘:就是当天气条件为无风或平均风速小于等于3米/秒时,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就是大风、强风、狂风把地面上的尘土扬起吹飞,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地理必考地图知识全讲解 附实例 , 期末考试一定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