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儿童川崎病是怎样造成的,川崎病有后遗症吗这个问题,小孩为什么会得川崎病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小孩川崎病是什么病
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也称为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是一种急性中小动脉血管炎,主要累及冠状动脉,大约15%~25%未经治疗的儿童会发生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arteriallesion,CAL),严重者导致缺血性心脏病或猝死。川崎病好发于五岁以下的幼童,发生率在台湾约为五岁以下儿童人口的万分之一,男孩得到的机率约为女孩的1。5倍。川崎病最早由日本川崎富作医师于1967年首先发表,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至今仍无法了解其病因,可能和感染或免疫反应有关。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并排除其他疾病,下列6项中具有5项即可成立诊断。
⑴持续发热5日以上。
⑵双侧结合膜充血。
⑶多形性红斑。
⑷口唇发红,草莓样舌;口腔及咽部粘膜弥漫性充血。
⑸急性期手掌与足底充血、硬结性水肿,恢复期指尖开始脱皮。
⑹急性非化脓性颈部淋巴肿大。
KD家庭发病的可能机制
1.1感染因素
日本调查了1969~1983年间KD患儿同胞的患病情况,发现54.1%的家庭中第2例KD的发生均在首例KD出现后的10d之内,甚至有4个家庭的两个孩子(10%)在同一天发病,提示家庭成员间KD的发生可能存在共同的感染源。人群中关于KD发病时间和空间分布的研究表明其与儿科其他常见病毒感染的特征高度相似。2004年2月至2008年9月,台湾开展了一项KD家庭感染方式和病因的调查,共纳入142例KD患者及其561名家庭成员,其中81%为患者的兄弟姐妹、父母或祖父母。所有人均接受了关于疾病接触史、感染迹象和症状的问卷调查采访,以便确定是否发生了上呼吸道感染、咽扁桃体炎和急性胃肠炎等急性感染,并同时对家庭成员中发生感染症状的患者进行咽拭子病毒分离检测。结果显示,KD发病前10d内,66%的患者与家庭成员存在接触;
KD发病当天,4%的患者家属发生了其他感染性疾病;KD发病后10d内,70%的KD患者出现至少1名家庭成员患其他感染性疾病的情况。在KD急性期,61%(343/561)的患者家庭成员发生急性感染性疾病,而92%(130/140)的家庭有感染症状发生,其病毒培养的结果包含肠道病毒、流感病毒和腺病毒等,进一步说明KD的家庭发病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并可能为同一感染源导致。
2.2免疫系统调节异常
目前研究表明,KD的发生主要与获得性免疫功能异常有关,而在KD急性期发挥作用的主要是固有免疫]。研究发现,KD急性期CD4+辅助T细胞和血小板上的CD40配体表达明显增高,其中发生CAL的患者CD40配体的升高水平更为明显。
2.3遗传因素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associationstudies,GWAS)和连锁分析加快了KD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区域(humanleukocyteantigen,HLA)SNPs和KD的发生相关,如HLA-C*15和HLA-B*44。目前家庭和人群研究已报道的5个川崎病主要易感基因是ITPKC、CASP3、BLK、CD40、FCGR2A。
治疗
急性期治疗
1、丙种球蛋白近年研究已证实早期静脉输入丙种球蛋白加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可降低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必须强调在发病后10天之内用药。用法为每日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400mg/kg,2~4小时输入,连续4天;同时加口服阿司匹林50~100mg/kg·d,分3~4次,连续4天,以后闰至5mg/kg·d,顿服。
2、阿司匹林早期口服阿司匹林可控制急性炎症过程,减轻冠状动脉病变,但尚无对照研究表明阿司匹林治疗能降低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服用剂量每天30~100mg·kg,分3~4次。日本医生倾向于用小剂量,其依据是在是在川崎病急性期服大剂量者认为急性患者对阿司匹林吸收减低和清除增加,用大剂量才能达到抗炎效果。服用14天,热退后减至每日3~5mg/kg,一次顿服,丰收到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3、皮质激素一向认为肾上腺皮质激素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可缓解症状,但以后发现皮质激素易致血栓形成,并妨碍冠状动脉病变修复,促进动脉瘤形成,故不宜单用强地松等皮质激素治疗。除非并发严重心肌炎或持续高热重症病例,可联合应用强地松和阿2恢复期的治疗
1、抗凝治疗,恢复期病例用阿司匹林每日3~5mg/kg,1次服用,至血沉、血小板恢复正常,如无冠状动脉异常,一般在发病后6~8周停药。此后6个月、1年复查超声心动图。对遗留冠状动脉慢性期病人,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并密切随访。有小的单发冠状动脉瘤病人,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3~5mg/kg·d,直到动脉瘤消退。对阿司匹林不耐受者,可用潘生丁每日3~6mg/kg,分2~3次服。每年心脏情况。如超声心动图,临床资料或运动试验提示心肌缺血,应做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有多发或较大的冠脉瘤,应长期口服造影。患者有多发或较大的冠脉瘤,应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及潘生丁。有巨瘤的患者易形成血栓、发生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可用口服法华令抗凝剂。这些病人应限制活动,不参加体育运动。每3~6月检查心脏情况,如有心肌缺血表现或运动试验阳性,应作冠状动脉造影,了解狭窄病变进展情况。患有1支或多支主要冠状动脉闭塞的病人,应长期接受抗凝治疗,反复检查心脏情况,包括心肌扫描、运动试验、冠状血管造影等,并考虑外科治疗。
2、溶栓治疗对心有梗塞及血栓形成的病人采用静脉或导管经皮穿刺冠状动脉内给药,促使冠脉再通,心肌再灌注。静脉溶栓1小时内输入尿激酶20000u/kg,继之以每小时3000~4000u/kg输入。冠状动脉给药1小时内输入尿激酶1000u/kg。也可用链激酶,静脉溶栓1小时内输入链激酶10000u/kg,半小时后可再用1次。以上药物快速溶解纤维蛋白,效果较好,无不良反应。
川崎病症状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川崎病又称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因为与1976年,最先被日本川崎富作首先报道,更以此命名为川崎病。虽然叫川崎病但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病,多在5岁以下婴幼儿发病,以亚裔人发病率相对较高。
本病发病的病理是全身性血管炎,易累计心脏冠状动脉。主要的临床表现为:
1、发热:体温可达39~49°C,可以持续7~14天或更长。
2、球结合膜充血;
3、唇及口腔表现:唇充血皲裂,草莓舌。
4、手足症状:手足硬性水肿和掌拓红斑。
5、皮肤红斑和猩红热样皮疹。
6、颈淋巴结肿大。
7、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冠状动脉瘤或冠状动脉狭窄。
川崎病症状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虽然我们发现川崎病已经有50余年的,但对川崎病的研究任然十分有限,目前川崎病的真正病因还没有被发现。通过研究资料表明,川崎病可能和立克次氏体、葡萄球菌、链球菌及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直接关系。
儿童川崎病是什么症状
川崎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平均发病年龄一岁半,是一种以全身中小动脉炎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热性发疹性疾病,最严重的危害是冠状动脉损伤,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是决定预后的关键。临床上的表现是有发热,发热比较顽固,时间大于5天,出皮疹,球结膜充血,表现的是草莓舌,手足红斑和硬性水肿、手足肛周脱皮,颈部淋巴结的肿大,颈部淋巴结炎为一个非化脓性的炎症改变,男女的比例是1.5:1,病因不明,可能是多种感染原激发机体,产生异常的免疫应答所致。
儿童川崎病是怎样造成的,川崎病有后遗症吗
川崎病,一个陌生的疾病,但各位宝爸和宝妈还是需要了解一下。它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特别喜欢找上小孩子,高发年龄为5岁以下婴幼儿,男多于女,成人及3个月以下小儿少见。如果孩子出现以下症状,请警惕:
1.不明原因的发热,可能前几个小时还好好的,蹦蹦跳跳,一会儿就突然发热(一般高于39度),而且高热不退(未对症治疗可能5天以上不会退烧)
2.双眼结膜充血(孩子双眼发红,布满血丝)
3.口腔及咽喉部黏膜有充血(发红),口唇干燥裂开,舌头像杨梅一样。
4.手脚发红、肿胀,并逐渐蜕皮。
5.身上出疹子,像水疱一样。
6.淋巴结肿大(一般在脖子可以摸到甚至看到肿大的团块)
这些病变进展得很快,一般发热一两天就会出现,如果孩子在诊所或者小医院以发烧治疗几天不见好转,出现了以上症状,一定要立即转院。
川崎病的病因医学家到现在还没搞清楚,但川崎病是可以治愈的。一般采取输注丙种球蛋白为主,辅以阿司匹林和糖皮质激素,5~10天就能出院继续院外的治疗。川崎病一般没有后遗症,但也不绝对,很少的情况会出现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是我们心脏很重要的一个血管,冠状动脉瘤有破裂的风险,会造成心肌梗死、栓塞。所以出院后一般会继续服用抗血栓的药物。
川崎病治疗出院后做好复查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就是为了监测是否有冠状动脉瘤,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所以预后的复查是宝爸宝妈绝不可以掉以轻心的点。
顾小花
Suin
Apple·苹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