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动物体型普遍偏大,这和空气含氧量有直接关系吗

很多朋友对于史前动物体型普遍偏大,和空气含氧量有直接关系吗和为什么史前生物都很大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为什么古代生物特别大
  2. 为什么远古生物普遍长的比现在的生物巨大且更具攻击性
  3. 史前动物体型普遍偏大,和空气含氧量有直接关系吗
  4. 为什么史前动物巨大,而现代动物都不是很大

为什么古代生物特别大

因为在古代,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远远高于现代,对于巨大的生物的新陈代谢是极为有利的,另外据地质考察,在远古时期,地表的放射性同位素和重水(D2O)远远高于现在的水平,而适量的放射的重水的刺激是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发育的

为什么远古生物普遍长的比现在的生物巨大且更具攻击性

其实远古生物并不都是巨大无比的。按照地质层生物化学的研究,早期寒武纪并不存在巨型生物,大多数是无脊椎生物,这是生命早期形态,而且都聚焦于海洋环境。

那么,什么时期有巨型生物的存在呢?科学考察研究发现,只有在三叠纪早期和侏罗纪时期,也就是恐龙等生物时期,地球上孕育生命的环境和气候已经变得非常成熟,资源丰富,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亦或是海洋生物,都适宜向大型化方向进化。

那时地球陆地基本没有荒漠化,水资源丰富、植物茂盛,充足的食物来源,不但有数十米高的植物,也有长达1米的昆虫,还有身长数十米、重量超过100吨的恐龙。

那为什么这些巨型生物大多数具有攻击性?既然叫“巨型生物”了,在食物链条上,各生物的“天敌”如果没有半点本事,又怎么会捕获同样巨型的生物呢?如果不去攻击捕获这些“食物”,只能吃植物。但是如果每个生物都只靠吃“素”生存,这就违背了自然选择下的生物多样化特性,毫无生气。

可以说,地球环境资源最丰富的时代,必定有巨星生物的存在。

史前动物体型普遍偏大,和空气含氧量有直接关系吗

史前动物大是个伪命题,也是一种错觉。

史前是一个很大的概念

史前是指我们人类进入文明前的那段时期,按照推算应该是7000多年以前。在这之前一共有5亿多年的时间。拿7000年的人类文明史对比5亿年的地质年代显然是不公平的。地质时代表

大众多史前动物认知水平有限

由于史前动物都已经灭绝了,所以我们了解他们只能通过化石。但是对于大众来说他们了解史前动物更多是靠电影、电视剧、游戏、动漫、科普书籍之类的媒介,这些媒介追求的并不是严谨的科学性而是考虑销量问题,所以都会刻意地选择那些庞大的、强壮的、拉风的动物印在上面来介绍,久而久之就吸引了许多人气。渐渐地,大众就产生了史前动物都很大的思维。侏罗纪公园冰河世纪

小型动物的化石保存难

化石的形成需要很多方面的因素,保存化石的自然条件也是十分苛刻的,所以地球上尽管出现了许多动物但是能保存化石的动物少之又少。而小型动物相处大型动物,他们的体格较小,残骸容易被细菌分解,骨骼更容易破碎,保存更加难。因此很多小型动物的化石都保存的不如大型动物那么完整,也许更多的史前物种还未发现。马门溪龙

动物的演化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环境

我们前面说了,人类的文明史对比地质史是非常渺小的,我们所处在的时期在地质年代上叫全新世。全新世到今天为止也不过一万年左右,在更新世的仙女木事件后,许多动物都经历了地球的多次折磨最终灭绝,现在的动物基本都是那时幸存下来的史前动物,而不是新物种。而物种的演化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而且需要稳定。恐龙所处的中生代气候比较舒适自然而然就可以演化出庞大的个体,而且这个时间也是经历了上千万年才形成,一开始他们也是无足轻重的小个子。我们要求全新世动物们演化出庞大的巨大强壮的个体未免太缘木求鱼、吹毛求疵、钻冰求火了。更新世的动物

史前也是小型动物为主

其实无论哪个时代都是小型动物占主导,但是由于大众接触的媒介都是介绍大型的,而且化石也不容易保存,所以才会觉得史前动物都大。但是事实上史前也是小型动物占据主流。我们知道史前有霸王龙、腕龙、刃齿虎、洞熊、猛犸象、巨脉蜻蜓、邓氏鱼这些大个子。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史前有三叶虫、星甲鱼、牙形刺、笔石、石燕、美颌龙、狮鹫角龙、胡氏耀龙、伤齿龙、原猫、始祖马、父猫这样远不如人类大的动物。笔石石燕美颌龙始祖马牙形刺星甲鱼

含氧量与体型无关

我们现在的大气含氧量是21%,实际上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大气含氧量与现在差不多,白垩纪有时候甚至更低,三叠纪末期甚至还更低。泥盆纪末期鱼类登陆时候的大气含氧量也是到不了20%,之前的奥陶纪和志留纪由于地上没有植物或者只有少量的植物,所以大气含氧量更低。地质年代中也就一个石炭纪的含氧量确实比现在更高,也确实因为这个原因演化出了节胸、巨脉蜻蜓这样的大型节肢动物。但实际上这个所谓的巨虫时代的虫子也没有纪录片里吹的那么大。石炭纪森林节胸巨脉蜻蜓

为什么史前动物巨大,而现代动物都不是很大

这就属于典型的以偏概全了,地球史上已知的最大动物蓝鲸都还在呢,弓头鲸、北太平洋露脊鲸、抹香鲸、北大西洋露脊鲸极限体重都能破百吨,所有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也不缺巨兽,那为何我们总觉得史前动物更大呢?因为科幻影视剧的影响,加之对未知事物的猎奇心理,让我们觉得史前动物更加神秘,更加巨大。

而且很多古生物的体型都是虚高的,因为化石不足,或者发掘者为了引起大众关注,提升自己的名气就故意将古生物的体型估算得很大,也就是“放卫星”,等以后更多化石出土后再进行修正,所以很多著名的史前巨型动物的体型都在缩水,比如霍夫曼沧龙,最新复原它的体型已经比虎鲸大不了多少了。而一海一陆两大“终极卫星”新西兰大鱼龙和易碎双腔龙的神话都接连破灭,蓝鲸坐稳了地球已知最大动物的宝座。

恐龙当中最大的类群就是蜥脚类,它们的体型确实比现存的陆地动物要大很多,但其他的恐龙并不一定都很大,像鸡那么大甚至更小的恐龙也有不少。而海洋里,蓝鲸的体型都超过了所有的史前巨型海爬。所以,史前动物不一定都很大,现存动物不一定都很小,而且拿现存动物与数亿年诞生的无数动物相比较也是不合适的,就好比拿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相比一下。

很多人都认为,史前动物体型巨大是因为氧气浓度高,实际上这也是错误的。地质史上氧气浓度最高的是石炭纪,距今约3亿年前,而恐龙时代氧气浓度和如今差不多,所以大气含氧量对动物体型的影响不大。肯定又有人会问:为什么蜥脚类恐龙灭绝之后陆地上没有再出现那样巨大的动物呢?为什么阿根廷龙可以达到70-90吨,而现存的非洲草原象最大只有8吨左右?目前最主要的解释是食物论。

恐龙时代地球比如今要温暖,二氧化碳的浓度更高,地表的植被茂盛,但蜥脚类的主食蕨类、杉、松、柏等植物的营养不高,所以需要大量进食,进食量增加就需要更大的消化系统来消化植物获得营养,有的巨型蜥脚类恐龙一天能吃两吨食物,而且是直接吞咽的,为了装载和消化这巨量的食物,就需要巨大的体型才行,加上其他与消化有关的原因,身体就逐渐开始巨型化。

所以,动物的体型与其消化系统有关。就好比羊的消化系统没有象大,所以羊无论如何也长不到象那样大的体型。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史前动物普遍比现在大,是大气含氧量高的缘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