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在阿富汗战争中,苏联军队节节败退,国内为何不增援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在阿富汗战争中,苏联军队节节败退,国内为何不增援以及苏联为什么不打中国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阿富汗战争,苏联仅阵亡1万多人,却为何最终战败了
1979年末苏军刚开始入侵阿富汗时,苏联领导人告诉苏军官兵说他们去阿富汗的使命是去帮助阿富汗人民搞建设以及打击美国的雇佣兵。可苏军官兵真到阿富汗后发现实际情况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苏联是在侵略阿富汗!随着不断有换防回国和负伤回国的军人将阿富汗战争的实情带回苏联国内,导致苏联国内开始出现了二战结束后的首次反战风潮,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士兵母亲委员会”来号召人民反对入侵阿富汗的战争,一些青年甚至抵制征兵。此情此景与越南战争中美国人民抵制越战非常相似。国内的反战运动对在阿富汗作战的苏军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些士兵士气低落甚至投降阿富汗游击队。
苏联军队入侵阿富汗后,由于阿富汗人民组织了不少游击队起来反抗侵略军,使苏军很快便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海洋中,而苏军面对神出鬼没的阿富汗游击队显然缺乏较好的应对方法,加上一些西方国家(例如美国)向阿富汗游击队提供了支持,以及穆斯林国家纷纷声援阿富汗,苏联在国际上越来越孤立,其国际威望大大降低。主要是苏联与穆斯林国家及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严重恶化了。
同时,由于阿富汗战争持久化,导致苏联用于战争的开销越来越大,有时一天的消耗就达1400多万卢布,加上苏联同时又要与美国争霸,巨大的军事开支使苏联不堪重负,根本腾不出足够的物力财力发展经济、提高民生。于是苏联国内要求从阿富汗撤军的呼声越来越高。
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苏军在阿富汗阵亡已达1万多人,但他们面对的阿富汗游击队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更加壮大。而苏联面临的巨大国内和国际危机使它实在很难坚持在阿富汗打下去了。万般无奈之下戈尔巴乔夫只得决定从阿富汗撤军。至1989年2月中旬,苏联驻阿富汗军队全部撤退完毕,这场噩梦般的战争才终于结束。
与美军在越南相似,苏军经常可以打败阿富汗游击队,但苏联到底还是扛不住国内外的巨大压力而不得不撤军。从很大程度上讲苏军并不是真正败在了阿富汗游击队手上,而主要是败在自己手上和国际社会施加的压力上。
在阿富汗战争中,苏联军队节节败退,国内为何不增援
前期打得太顺利了,苏联占领阿富汗后没有及时封锁边境。给世界反苏势力留下了空子,源源不断的阿拉伯青年打着圣战旗号涌入阿富汗,大批欧美国家和中国的物资还有武器也通过巴基斯坦运入阿富汗。苏联反映过来的时候已经晚了。除了朝鲜越南全世界都站在阿富汗一边。
戈尔巴乔夫为什么没能拯救苏联
怎么说呢?只能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吧!
在1991年年12月25日,当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并将国家权力和核武器密码箱移交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苏联国旗从克里姆宫上缓缓降下时,那个曾经威震全世界并让整个西欧颤抖,与美国对抗了近半个世纪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宣告解体了。
在此后国内外的媒体对前苏联解体的解读中,几乎都将前苏联解体的责任归咎在了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身上。
认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以及公开性民主化、构建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等理论观点的提出,扰乱了前苏联原有的主流意识形态,瓦解了苏共党队伍,在此理论指导下,提出的急于求成的改革,最终导致了前苏联的解体。
尤其是戈尔巴乔夫在80年代末,在“辛纳屈”主义主导下,拒绝干涉东欧剧变和两德统一,并于1990年放弃苏共领导体制允许多党制,1991年上半年从波罗的海国家撤军等政策,被认为是前苏联党政体制瓦解过程中的关键决策失误。
那么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为什么急于对前苏联进行改革?为什么提出如此重大的改革措施呢?
其实在戈尔巴乔夫1985年3月11日接替去世的“契尔年科”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之前,前苏联社会,就已经处于严重的社会经济,精神道德和政治危机之中了;
在戈尔巴乔夫执政之前,前苏联的高层老人政治就已经成为苏联最严重的危机之一,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间,直到其老死在任上,以及他的后两任继任者,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前苏联高层全部都是老人执政,当时苏共政治局委员的平均年龄是70岁,60岁以下者唯有戈尔巴乔夫一人,在这种情况下,前苏联领导层的老化僵硬的政治情况必须进行改革。
而前苏联在经济层面也是如此,在戈尔巴乔夫之前的“勃列日涅夫”时期,前苏联高层大量提拔亲信,苏联政坛形成了一波以列日涅夫为核心的特权阶层。
其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前苏联社会之间也是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在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期,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静止期。
根据俄罗斯专家的估计,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特权阶层,已经发展到50万-70万人,加上他们的亲属共有300万人之巨,约占前苏联全国人口的1.5%,苏联的特权阶层早已将大量国家财富占为己有,贪污腐败的盛行不仅给前苏联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还给苏共党风以及社会风气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此时苏联已经积重难返,同时长期与美国的争霸,也让经济力量相对薄弱的前苏联负担沉重。
政府威信的下降,让越来越多的民众阶层以及相当一部分精英阶层对政府表示不满,正因如此,在20年前苏联开始改革时,其实是被前苏联社会上很多人视为期盼已久的事情的。
按当时戈尔巴乔夫的原话来说:“这一切颇具象征意义,那个体制本身濒临死亡,那个凝滞的老人血液,已经不再具有生命力,我了解赋予我的是什么样的责任重担,这对我乃是最大的精神负担,实际上在我被推举到苏共中央总书记的位置上时,就已经注定我别无选择,因为整个国家正期待改革的到来。”
于是在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他对前苏联进行了一系列非常激烈的改革,但可惜的是,他所实施的这些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设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下滑,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
同时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还引发了苏联特权阶层强烈的不满和社会动荡,而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又错误的把改革的重点转向了政治领域,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消弱和放弃了苏共的领导地位,在这时反对派趁势崛起,前苏联社会动荡日益加剧,而苏共在失去领导地位后,苏联的解体就成为了必然。
这在1991年3月27日,前苏联进行是否继续保留联盟的全民公投中时提现的尤为明显,尽管有76.4%的苏联公民赞同保留联盟,但其中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以及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公共抵制公投。
戈尔巴乔夫对政治的过激改革,让叶利钦等支持分裂的苏联高官在政治斗争中获得了优势,此时苏联的解体与否,已经不取决与前苏联的人民,而在于苏联权力阶层中的分裂势力的手中了。
我们目前一提起前苏联的解体,总是愿意把一切责任都归咎于“戈尔巴乔夫”,但是在当时来说,“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必然的,但是他的激进是错误的,对前苏联过于民主的改革,让苏共在与反对派分裂势力的对抗中处于了劣势,最终让一个原本强盛的国家消失了。
而前苏联人民也没有盼来他们渴望的美好日子,前苏联解体后,其国家工业总产值直接消失了一半,直到新千年俄罗斯都没恢复到前苏联的工业水平,在前苏联解体后的头几年中,俄罗斯民众迎来的是更加严重的经济倒退,人民生活都成问题。
每念至此,“天真”总有一种特殊的想法,当人民没有一个强盛的国家,没有一个安定、稳固的社会环境时,我们得到的远比我们失去的更多。
最后谢谢大家都阅读,祝您端午节快乐。
苏联拥有1300多万的部队,军力堪称第一,为何没有在日本驻军
为什么日本在二战结束后被美国单方面占领?为什么没有像德国那样,变成几个盟国的分区占领?
实际上,按照盟军曾经的规划,日本本来也会被分区占领。美国甚至与苏联做出了许多利益交割,以换取苏联对日本发动进攻。
如果战争这样老老实实地进行下去,那结果就会是苏联占据整个远东,占领日本的北海道。
问题是,国际政治舞台上没一个老实人。
苏联答应的是“在对德作战结束后”再依照承诺对日发动作战。
在此之前呢,苏联与日本不仅不能大打出手,还得维护好关系。
所以自1939年“诺门罕事件”之后,日苏反倒握手言和了,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
苏联撤走对华援助,承认伪满地位;日本放弃敌对苏联,承认伪蒙地位;一方被与第三国打仗,另一方不得插手等等。然后其乐融融,一起开发库页岛的油田。
没办法,各自的军事压力太大,顾头还是顾腚总得顾一头。苏联有德国压力,日本亦有南侵太平洋的压力,双方通过《日苏中立条约》和解是双赢之策。
就这苏联还留了个心眼,他们坚决不签“互不侵犯条约”,只签一个为期5年的“中立条约”。该条约在1941年4月25日生效。
就这样,日、苏都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稳定后方。苏联得以在41年莫斯科保卫战时,从远东调来大批部队。日本也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将东北的关东军当做兵员库,不停地从其中抽拿部队和装备。
实际上苏联并不放心日本,他们始终在远东维持了一批用以抵御日本的大军。日本也从未用天真的眼神看苏联,要不他们怎么拼命修筑关东军要塞呢?
在战争这件事情上,苏联将精致的利己主义发挥到了极限,在苏联红军抛头颅洒热血慷慨激昂的背后,其实还矗立着一根老辣狡猾的神经。利用两边签承诺书的做法,苏联两面讨好。
在结束对德作战以后,苏联立马秘密派遣了华西列夫斯基等战将前往远东,悄悄囤积人员粮秣,为对日作战做准备。
尽管当时的法西斯阵营已经只剩日本这根马上要死的独苗,可苏联并没有立即大军压上,他们依然在拿那个《日苏中立条约》做文章,陪日本玩角色扮演。
已经成为溺水者的日本,为了“有条件终战”,不得不与苏联不断“友好交流”,期望苏联能穿针引线,在美国面前斡旋一二。
但是,苏联这一招水磨工夫却没有机会耍全了,因为美国同样急不可耐。
美国急什么呢?他们希望对日作战能立即结束,日本赶紧投降。
美国不愿在一个已经进入垃圾时间的战场上继续投入天量的成本和人命,更不愿意自己带头冲锋,却还要给别人分一杯羹。
消耗30万人攻打柏林,然后再让出来划片儿的事儿,美国人是坚决不干的。
而且战争眼看已经结束,世界局势早已发生变化。
美国当年求苏联参与攻日,不过是为战争增加获胜砝码。如今打着打着,美国突然发现“咦?靠我自己都能把日本揍死”,那么何必要与别人分一杯羹呢?
不光不想分给苏联,就连那些跟在身边捡肉的小伙伴美国都不想搭理。世界大战还没打完呢,欧洲就已经有人在煽动美国撤军,一如当年一战结束的场面。
何况杜鲁门总统还指望着靠“送小伙子们回家团员”、“尽快结束战争”获得连任选票。
所以美国极度希望快些结束战争,这样便不用让出手中的利益,还能省掉时间与欧洲人玩过家家。
于是,美国想尽办法加快了对日攻击强度,比如修改了先中国后日本,先南亚后日本的路线,开始直捣黄龙。比如采用“李梅火攻”,把成千上万吨凝固汽油弹深夜扣到日本居民区上。
站在美国的角度上,他们希望日本识相地结束战争,否则美国最后一步棋就是1945年11月1日发动的“没落行动”,他们将云集百万大军,在最凶猛的炮火掩护下从日本最南端登上九州,然后撸肠子一样杀向东京。
而在此之前,美国基本是有什么手段使什么手段,一面削减日本的战争的能力,一面压迫日本投降的神经。
当时日本天皇早就想降了,但又不肯接受“无条件投降”,怕皇位不保,更怕主战派军人暴乱,因此迟迟做不来决定,只能拼命对苏联开空头支票,要其帮忙斡旋,拖时间。
日本当时也的确有拖字战略,他们认为苏美迟早一战,双方会迅速爆发矛盾然后大战一场,日本可以择一加入,转身变成盟军。
日本人不知道的是,苏联也是在演他们,三路大军早就安排妥当了,他们随时可以展开对日作战。
但苏联的精致利己主义毛病又犯了,他们不想冲在前头,想等到美军彻底把日本杀糊了的时候再入场,博取最大好处。
如果历史这么演绎下去,苏联自然会杀上北海道,与美军在关东地域分界,甚至制造出“两个日本”也不足为奇。
可谁都没有料到,美国启用了一个谁都没见过的武器——原子弹。
1945年8月6日,美国B-29轰炸机“依诺拉盖伊”在广岛投下原子弹“小男孩”。
原子弹实际的杀伤数字还不如“李梅火攻”,但在当时那个节骨眼上却起到了催化反应。日本的上层建筑变得更加慌乱,投降的欲望更强了。
苏联也没想到,自己居然成了推倒日本的最后一根稻草。
1945年8月8日夜,苏联与日本大使进行了最后的“斡旋”,他们将对方晾到近11点,再发出了“撕毁《日苏中立条约》,立即对日宣战”的照会。(4月5日苏联已经照会日本,不会延长条约)
0时,远东苏军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突然袭击,霎时间将日本关东军打得溃如山崩。
几个小时后,美军从天宁岛起飞了几架轰炸机,名为“博克之车”的B-29带着原子弹“胖子”直飞小仓。
因为气象原因,他们没找到小仓,于是将原子弹砸在了备选目标长崎上空。
苏联的出兵加上美军连续两颗原子弹轰炸,终于彻底击碎了日本人的一切侥幸心理。日本的投降派别迅速拉上天皇录制了投降诏书,同时开始与美军秘密接触,商议投降事宜。
8月14日,投降派与主战派发生冲突,主战派占领皇宫要求“清君侧”,要“彻底抗战”、“玉碎践行”,在经历一夜闹剧后,“宫城事件”结束,日本宣布无条件终战,将美军请上了海滩。
日本快速彻底地向美军投降,将苏军登上日本岛,占领北海道的战略戛然而止。
没有时间给苏联继续往下打了,他们仅仅扫灭了东北地区的关东军,在沿着朝鲜半岛往南边运动的时候,与美军会师碰头,双方划了个三十八度线分界,连日本的边边都没沾到。
这是日本没有办法的办法,但这种计策的确保全了其本土,避免像德国那样被几个大国分区瓜分。
美国也当然不会将吃到嘴里的肉吐出来,日本自此成为美军独家占领地。
美国可能觉得吃相有点难看,后来干脆打了个“联合国军”的牌子,挂羊头秀狗肉。
其实苏联当时并不是没有想法,日本这一投降,将预定的美苏东方边界从北海道拉到了半岛,他们仅仅抢回来几个日俄战争时期失去的岛屿。
但苏联没办法不服气,他们一打日本,日本就朝美国投降,这是无解的。
而且苏联当时并不愿意同美国开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来之不易,获得的收益也相当巨大,苏联、美国都吃了个肚儿圆,忙着消化成果都来不及。
美国手里的核武器也确实给了苏联很大震撼,在没有确定美国有多少这种武器的情况下,苏联甚至担忧美国会利用原子弹发动大规模侵略。
实际上美国人真的准备这样做,他们1946年开始就在评估如何用核弹消灭苏联,1947年得到的结论是恐怕需要上千颗广岛级别的核弹……1949年苏联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此事遂告一段落。
但1945年的时候苏联是真头痛,斯大林极不甘心,他表示:“广岛震动了整个世界,平衡已经崩溃。苏联也应该研制这种炸弹,这将使我们摆脱巨大的危险”。
然而,苏联在发展自己的核武器方面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其中一个麻烦是,苏联没有发现足够制造核武器的铀。
哪儿有铀呢?东欧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拥有很不错的优质铀矿,很符合苏联的需求。
于是苏联人耍了个心眼儿,斯大林在1945年10月照会了美驻苏联大使哈里曼,双方再次完成了一些“意见交换”。大致的内容是,苏联不再去提曾经的那份分得北海道的密约,但美国也在战后划分利益的时候,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问题上闭嘴。
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都在苏联手中,日本在美国手中,但二者都受到另一方的非议,如果能达成口径交换,这会是双赢的局面。而且美国人并不知道苏联在觊觎铀矿。
1945年12月的莫斯科外长会议上,美国以“认可苏联控制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为交换,获得日本事实上的垄断占领权。
就这样,苏联等于放弃了战后在日本驻军的可能性。
苏联的确有上千万大军不假,但美国同样有1200万大军,而且装备数量、质量和后勤部给方面占绝对优势。
苏联1945年还嗨着呢,1946年就爆发了严重的大饥荒。再加上国家百业凋零,百废待兴,其实根本没有多少战争能力。
所以苏联在占日问题上只能打嘴炮,做不出实际动作。
46年时,刚刚答应拿保罗二国与美国换日本占领权的苏联再次翻脸,就日本的占领问题与美国进行老调重弹,要求美国让出部分地区让苏联驻扎。
斯大林的意思是,不相信美国人能整治好日本,他说:“即使战败,像日本这样的民族也一定会站起来。”
言外之意,最好苏联能参与进对日本的监督和管控,否则他们不放心。斯大林认为应该确保日本受到严厉的占领政策,以防止其再次崛起。
这并不难理解,自俄国到苏联,他们一直在同日本发生冲突。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日本居然已经3次对苏俄发动了侵略战争(日俄战争、西伯利亚干涉、诺门罕),这必然让俄人对日本产生焦虑。
当时美国也开始将日本经营得铁桶一般,俨然变成了东亚桥头堡。除非苏联人是傻子他们才会一声不吭。
然而回答苏联的是美国的“冷战宣言”和核弹讹诈,1947年铁幕概念的推出昭示着冷战时代的到来。西方不仅不会让苏联染指日本,反而还在西德新组建了国家,开始与苏联划线,将其视为敌人。
斯大林的对策是:巩固雅尔塔体制成果、巩固东欧阵地、明确阵营概念,同时大力发展经济和工业,研发新型武器装备,建立苏联国土周边的“防御带”,着力准备新的战争挑战。
1947年以后的历史,其实代表着二战盟军体系的解体,以及战后新体系的建立。
美苏二国一边忙着巩固地盘,一边忙着去试探、摩擦,投入代理人去争夺新地盘。已经不会再有什么“苏联驻军日本”的可能性了。
不仅如此,他们还在酝酿一场50年代初的远东血战。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