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为什么要迫害陆逊

互联网 为什么 2023-08-24 07:27:53 -
孙权为什么非要迫害陆逊 此事标志着东吴终将走向灭亡

很多朋友对于孙权为什么要迫害陆逊和孙权为什么杀陆逊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夷陵之战,为什么陆逊一把火,就让刘备兵败回白帝城托孤了
  2. 孙权为何要逼死陆逊
  3. 孙权后期为什么对待陆逊那么残忍
  4. 孙权为什么要迫害陆逊

夷陵之战,为什么陆逊一把火,就让刘备兵败回白帝城托孤了

【快速浏览】陆逊的“一把火”兵败刘备是结果。也是陆逊“忍耐、等待”的艰苦过程。

刘备被“火烧连营”兵败夷陵,是他忘记了“夫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用兵常识,另外的严重错误是水军上岸,几万人马驻扎于山下林密之处。

弱者用情绪来左右行为,而强者用行为来控制情绪。冷静的人是永远的胜者。

建安24年(219)刘备夺取汉中,关羽想以夺取樊城来一个锦上添花,在曹吴联手下,关羽兵败麦城,十二月,他和儿子在临沮县章乡(今湖北省当阳市东北)格杀当场。荆州全部落入孙权之手,诸葛亮在隆中设计的两路夾击中原的计划永远无法实现了。

几乎同时,张飞奉命率一万精兵讨伐孙吴,在出发前夜,变生肘腋,被自己的贴身警卫张达、范强刺杀,一代名将死于宵小!

关羽、张飞双双遇难,昔日的追梦兄弟呵,你们就这样弃我而去吗?

刘备横下一条心,红着二只眼,倾全国之力,剑指巴东!

而诸葛亮与众多心腹大将大臣的劝阻,无济于事,刘备决定御驾亲征。

当时能够参加讨吴之战的兵力,应该在五万左右。

历史上蜀国对出三峡夺江东是有战略地理优势的,千里川江,奔腾不息,千里江陵一日还,顺流而下,势不可挡。

司马迁巜史记》载:“蜀地之甲,乘船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三国志》亦载:“今因平蜀之势以乘吴,吴人震恐......。”

地利占有了,人和呢?刘备身先士卒犹如一剂兴奋剂,国家刚立,国王披坚执锐,与士兵“击鼓镗镗”,在美好的吞併它国的梦幻中,蜀汉士兵的心在飞,血在烧!

这时,两国的国界在巫山附近了,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吴班、冯习为前锋,瞬间夺得秭归。

年己62岁的刘备没有年轻人的张狂,大意,他毕竟身经百战,是马背上夺得的江山,为了防备北方曹魏袭击侧背,他命令镇北将军(益州土著将领)黄权驻守长江北岸。

“蒙至都,权问:“谁可代卿者?”蒙对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

一一《三国志.陆逊传》

孙叔力排众议,重用陆逊为东吴统帅,这也是孙吴唯一的王牌了。

陆逊原名陆议,字伯言,吴都吴县人(应该是今天的江苏苏州吴江市)。官宦世家子弟。他的年龄小孙权一岁,二十一岁才为孙权效力,两年前,就是陆逊协助吕蒙,白衣渡江,攻杀关羽。孙权基于此,才将军国大权放在年轻的书生型督帅陆逊肩上。

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正月,蜀军直逼猇亭,吴军不敢再退,双方在此对峙。由于吴军是边退边打,时间一久,蜀军成了疲软之兵。

但是,陆逊仍然釆取守势,而且坚决不分兵救援另一处被蜀军围困的刘桓。

陆逊深知老军头刘备的计谋,毫不为所动,坚决用有限的兵力坚守不动。

夷陵之战的对峙从正月间的春节,持续到红太阳高照的六月,长江流域的那个热呵,犹如土灶烧水般闷热,炎热灼烧着大地,酷暑炙烤着两岸山林,空气彷佛在燃烧,没有一丝江风,四大火炉都在长江沿岸,这是地理位置所致。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盛怒之下的刘备可能脑子出现短暂空白,他把世间万物的相生相克关系遗忘了!

遗忘的后果很严重,蜀军士兵哪里经历过如此的酷署,想起每年这个时候已经避暑青城山、峨眉山,是何等幸福,今天在这里却受到如此煎熬。

依山傍林,百里连营,“火烧赤壁”一幕即将上演

陆逊的作战计划通过七百里加快送到孙权手中,陆逊在报告上说:“......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它变。伏願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

孙权当即批示:“.....(刘备)今住己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正在今日。”(《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接到批准进攻的命令后,陆逊利用一次佯攻,得知了刘备中军主帐的位置后,一声令下:“放火给我烧!”

陆逊在蜀军拼死抵抗中,集中优势兵力,专攻中军大帐,同时夷道的孙桓、也率兵投入战斗,连破敌营四十座。斩杀张南、冯习、沙摩柯等蜀军将领。

刘备轻视吴军,在突如其来的打击下,终于坚持不下去了,在无法集结部队的情况下,命令全军撤退。

陆逊紧咬不松口,双方又在马鞍山交战,但是,兵败如山倒,将士们保护着刘备,夜晚突围,在石门巴东,驿站守备用残兵留下的装备,封锁了道路,刘备才顺利逃入永安城中(白帝城)。

顺便说一下,陆逊完全可以乘势攻击白帝城的,但是,曹丕在孙吴前綫有了入侵迹象,于是,停止了这次军事行动,陆逊大胜。

孙权为何要逼死陆逊

很简单,因为陆逊干的事,确实该死。

公元245年,被誉为东吴“社稷之臣”的陆逊,在被孙权接二连三派来的使者连番责问后,深感不胜愤忿,继而郁郁而终,享年六十三岁。

而曾经,孙权和陆逊这一对君臣,关系之密切,堪比刘备与诸葛亮。

甚至就在陆逊去世的前一年,他和孙权还处在关系的蜜月期之内,不仅被拜为东吴丞相,同时孙权还让他总领三公事务。

更重要的是,孙权还批准陆逊“领武昌事”,这就意味着,陆逊在东吴已经位极人臣了。

但仅仅一年后,陆逊就被孙权活生生给逼死(准确的说是责骂而死),那么,两人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才会造成这样的结局呢?

这其中的缘故,其实总结一句话就是,陆逊在不合适的场合,说了不该说的话和做了不该做的事。

事情的起因,还得从孙权晚年的“二宫之争”说起。

公元229年,孙权于武昌正式称帝,定国号“吴”,并在不久之后,将国都由武昌迁至建业(今南京)。

而在称帝同时,孙权也将自己的长子孙登,册立为了皇太子。

对于长子孙登,孙权还是相当满意的,史料记载孙登不仅在处理事务方面谨慎得体,同时礼贤下士,虚怀若谷,并且最重要的是,孙登对于父亲一向极为恭敬。

总之,孙登就像我们小时候常听大人说的“别人家的孩子”那样,在各个方面都表现的十分优秀,因此,孙权对于自己这个继承人那是相当满意。

但不幸的是,孙登却英年早逝了。

公元241年五月,东吴皇太子孙登病逝于武昌,年仅三十三岁,而孙权在听闻消息后,一度震惊悲惋,乃至无法抑制悲伤之情。

皇太子登薨,帝闻惊惋,哀不自胜。---《建康实录》

而在料理完孙登的丧事之后,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孙权面前,那就是这继承人之位,让哪个儿子来比较合适呢?

孙权一共有七个儿子,其中长子孙登已经去世,而次子孙虑则比孙登死的还早,而在剩下的五个儿子中,则以三子孙和最为年长。

并且,孙和自幼就聪明伶俐,孙权对其十分宠爱,时常带在身边,其所受的赏赐以及待遇等,均远超其他皇子。

因此,经过孙权考虑,最终在公元242年,也就是孙登去世的次年,孙和被立为太子。

按理说,既然已经确立了太子,那自然就应该没啥事了,但实际上,正是确立孙和为太子,才是孙权晚年“二宫之争”的开始。

孙和被立为太子之后,当时百官们上书孙权,请他对自己的其他几个儿子也进行册立,也就是分别授予王爵,不过在最开始,孙权表示了拒绝。

他认为,此时天下未定,不宜过多宠爱其他皇子。

孙权的这个表态,让一些大臣认为不合礼制,毕竟在以往不管哪一个朝代,一旦登基称帝,对其他皇子分封那是历来的规矩,因此,在不久之后,锲而不舍的大臣再次上书,仍旧请孙权分封诸皇子。

这一次,孙权思虑良久,最终答应,只不过,他只册立了四子孙霸为鲁王,其他皇子依旧没有分封。

而二宫之争的主角,便是孙霸与哥哥孙和。

册立完孙霸之初,孙权出于宠爱,依旧让太子孙和以及鲁王孙霸居住与宫中,包括在各种礼仪上也没有厚此薄彼,这在孙权看来倒没什么,但大臣们却不干了。

一些大臣认为,太子就是太子,而藩王则是藩王,不管是在礼制上,还是在其他方面,都要分出高低区别,不然的话,岂不是乱了章法?

初权既立和为太子,而封霸为鲁王,初拜犹同宫室,礼秩未分。群公之议,以为应上下有序,礼秩宜异。---《殷基通语》

在群臣的要求之下,孙权同意为儿子孙和、孙霸二人各设宫殿和幕僚,但这么一来,就让孙霸觉得十分不是滋味。

为何?他认为自己的地位下降了。

并且,孙霸还认为,自己之所以会地位下降,都是哥哥孙和以及他的党羽所害,所以至此,孙霸就开始对孙和充满了敌意。

在此之后,孙霸时不时的召集自己的幕僚商量如何诋毁太子孙和,并且在此期间,孙霸广交知名人士,甚至放下身段,与官员亲近,这么一来,当时东吴内部不少年轻人基本上都团结在孙霸身边。

这其中,包括大都督全琮次子全寄、丹阳太守诸葛恪之子诸葛绰、孙权堂兄孙辅之孙孙奇等,总之孙霸笼络了不少重臣之后。

此外,孙权的长女全公主,历来与太子孙和的母亲王夫人不和,在这种情况下,她就担心如果将来孙和登基,那绝对没自己的好日子过,因此,她也加入了诋毁孙和的行动之中。

总之,当时在孙霸的暗中操控下,不少人对开始明里暗里反对孙和当太子,而随着这种声势日趋增多,孙霸意图取代孙和的想法也逐渐强烈。

而孙权这边对于下面人的这一番闹腾是什么反应呢?最开始,他是试图平息两个儿子之间的矛盾的。

比如他下令孙和与孙霸不准和官员结交,让他们各自居家安心学习,但收效甚微,孙霸该怎么样还继续怎么样,只不过改为暗中行动而已。

并且,孙霸与孙和之间的相争,已经演变成了朝堂上两大派系的争斗,一方面是孙霸的“鲁王党”,他们寄希望于孙霸能替代孙和,这样自己就可以有拥立之功,未来变回出人头地。

而作为支持孙和的人,则是希望孙和能保住太子之位,毕竟他们已经是被打上标签的“太子党”,如果孙和被替代,这些人将来未必有好结果。

因此,这两拨人相互攻击,纷纷指责对方,期间还掀起了不少政治斗争。

那么当时的陆逊,又是属于哪一个党派的呢?他是支持孙和继续当太子,还是支持孙霸取代孙和呢?

实际上,在最开始,陆逊是站在中立立场,持中立态度的。

比如当时出任大都督的全琮,曾写信给陆逊(陆逊当时驻守武昌),将朝中“二宫之争”的情况对他告知,并提及朝中不少官员均分别派遣各自的子弟去侍奉孙霸或者孙和,试图争取日后的政治利益。

言外之意,全琮就是想让陆逊表态,看他究竟是支持孙和还是孙霸。

而陆逊在回信则说道,这些官宦子弟,理应凭借才能争取职位,而不是参与到二宫之争内谋取利益,这是古人最忌讳的事情。

全琮报逊,逊以为子弟苟有才,不忧不用,不宜私出以要荣利。若其不佳,终为取祸。且闻二宫势敌,必有彼此,此古人之厚忌也。---《三国志·陆逊传》

由此就可以看出,对于二宫之争,陆逊最开始真的是抱着中立态度,他也知道过多的参与,并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尤其是在当时他身居要位的情况下。

并且,针对全琮的次子全寄极力支持孙霸的行为,陆逊还专门给全琮写了一封信,要全琮效仿西汉时的金日磾,杀掉可能会给自己家族带来灾祸的儿子。

对此,全琮自然不爱听,因此自此便于陆逊交恶。

不管怎么说,在二宫之争的初期阶段,陆逊是站在中立一方的,原本这么下去的话,他大概率是不会有什么灾祸,但就在不久之后,他却办了一件极其错误的事情。

什么事情呢?这就要说到当时的太子孙和。

孙和这个太子,当得确实有点憋屈,刚当上没多久,就开始被弟弟孙霸攻讦,然后还被那些支持孙霸的官员,整天在孙权面前诋毁,这就让孙和的日子颇为不好过。

加上前文提到的孙权长女全公主和孙和母亲王夫人不和,继而在孙权面前说孙和的坏话,更让孙和处境难受。

更要命的是,已然老迈的孙权,在身边人夜以继日的不断游说下,也开始逐渐疏远了太子孙和。

其实到这时候,孙权并未表达出要废黜孙和的意思,但孙和却极为担心,担心自己有朝一日会被废黜。

而和宠稍损,惧於废黜。---《三国志》

就在这种情况下,孙和也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探知父亲到底是什么意思,究竟会不会废黜自己,而他接下来的行动,彻底算是葬送了自己的太子之位。

什么行动呢?史料记载,某次孙权召见大臣杨竺谈话,而这个杨竺恰好是支持孙霸的人之一,因此在两人谈话期间,不可避免的就说起关于孙霸的事情。

当时,孙权为了不让人偷听谈话内容,特意屏退左右,只留下杨竺一人,然后孙权询问杨竺孙霸的才能如何,而杨竺自然是极尽溢美之词,并在最后直截了当的表示,孙霸有英武之姿,适当被立为太子。

而孙权在听了之后,也觉得可以,加上那一段他对于孙和确实有诸多不满意的地方,因此,就在口头上答应杨竺(注意,仅仅是口头上答应),要立孙霸为新的太子。

权时见杨竺,辟左右而论霸之才,竺深述霸有文武英姿,宜为嫡嗣,于是权乃许立焉。---《三国志.吴书》

原本这件事,只是出了孙权的口,而入了杨竺的耳,换而言之,就是只有他们二人知道,但让孙权没想到的是,就在他和杨竺在屋内秘密谈话时,他的床底下藏了一个人。

什么人呢?没错,正是太子孙和的下人。

这么一来,孙权在口头上说要废黜孙和改立孙霸的事情,就被第三个人偷听了去,而当时孙权对此不知道,这个下人趁机溜回孙和府上后,赶紧把孙权的意思告知了孙和。

孙和一听,当即惊慌失措,而他第一时间找到了一个亲信来商量该如何应对。

而被孙和找来商量的这个人,名字叫做陆胤,从姓氏上就可以看出与陆逊有关系,没错,他正是陆逊的族侄。

请来陆胤后,二人商议半天,最终得出结论,当下的局势,唯有陆胤的族父陆逊方才能进行解救。

于是,孙和连夜写信,把发生的事情告知陆逊,并在信的末尾,请求陆逊为自己出面申辩。

其实从这里开始,孙和的做法就出现了极大的问题,首先他用非法手段窃取孙权的意思本身就不对,其次在得知消息后,他不应该去找陆逊。

毕竟当时陆逊立足于长江中游,手握重兵,随时都可以率军顺流而下,这个时候去找陆逊,无疑就是把陆逊放在火上烤。

也许是他慌不择路,也许是他病急乱投医,总之当时的他只认为陆逊可以救自己。

与此同时,历来坚持“嫡庶之分”,并坚定支持孙和为太子的太子太傅吾粲,也不断与陆逊传递消息,除了提及朝中“二宫之争”的形势之外,同时一再表达自己的坚定立场。

原本,就算是朝中因为嫡位问题争斗的再厉害,但陆逊只要保持中立,那么依照孙权对他的重视,自然也不会拿他怎么样,并且,孙权也自始至终没有就嫡位一事问过陆逊,这摆明了就是不想让身居要位的陆逊参与进来。

并且,即便是接到孙和来信,陆逊也完全有其他几种方式化解,但他却选了最差的一种方式。

什么方式呢?我们先来说当时陆逊在接到孙和来信时,都有什么选项:

首先,他可以把告密者绑了交给孙权,然后主动表示拒绝与太子合谋,并誓死效忠孙权,这样就可以打消孙权的疑虑。

其次,他也可以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就当没有收到这封信,继续保持中立。

而第三,如果他大胆一点,也可以直接起兵也拥立太子,来一个东吴版的“清君侧”,带着大军顺江而下,把孙和推上位。

不过,这个选项明显不符合陆逊的行事风格。

而第四,就是写信质问自己的老领导孙权,为什么要打算废掉太子孙和。

除了第三个选项一看就十分不靠谱之外,剩余的第一、第二两个选项,都至少能保陆逊置身事外,即便是事后孙权追问,那也有应对之词。

但陆逊偏偏都不选,而是选了第四个,也就是质问孙权。

于是,陆续连夜写信给孙权,先是上书上疏陈述嫡庶之分,之后又谈及不能废除孙和的太子之位,反正就是急切希望孙权改变主意,不要废了孙和的太子之位。

陆逊的本意并没有错,他也不是在帮孙和说话,而是单纯的不想东吴因“废长立幼”而产生朝局动荡。

但他这样连珠带炮的给孙权写信,就产生了两个严重的问题。

第一,让孙权知道了自己和杨竺的秘密谈话,被其他人知道了。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孙权身边被人安插了眼线,仅凭这一点,这件事就已经不是党争的问题了,而是涉及到国君个人隐私,以及人身安全的问题了。

试想,堂堂东吴大帝,居然连自己身边被安插了眼线都不知道,这换谁也惊惧不已。

再往深处想,既然眼线都安插上了,万一这些眼线趁着孙权熟睡之际,来上一个弑君之类的事情,还让孙权怎么活?

平时就算孙和与孙霸闹来闹去,毕竟孙权还在,他尽可以冷眼旁观,但如今这么一闹,孙权就得考虑自己会不会善终了。

所以,这件事就从太子党与鲁王党之间的党争,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

因此,孙权必然要愤怒异常。

其次,就是陆逊的态度,陆逊作为驻兵武昌的重臣,本身位置就十分敏感,而不管他出于什么目的,此时连番来信质问孙权,这让孙权看来,分明就是向着孙和。

陆逊当时应该做的,是在接到孙和的信之后,赶紧想办法不让自己卷入这件事,而不是去要求孙权不要废了孙和。

但更要命的是,陆逊不仅写信质问孙权,并且在孙权一直没有回复(当时孙权正为谈话泄密大发雷霆并开始彻查)的情况下,又写了一封性质更严重的信给孙权。

他看孙权一直不回复,就在信中说,你要再不表态,我就去建业找你面谈去。

这下,孙权当时就炸毛了,你陆逊这是什么意思?什么叫来建业面谈,你是想带着兵顺江而下,来逼宫吗?

当然,陆逊肯定不是这个意思,但在当时的敏感时刻,他的话在孙权看来,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极为愤怒的孙权,一面在处治涉及到此事中的杨竺、陆胤等人同时,一面派使者前去武昌,当面责问陆逊,斥责他打听宫中机密,乃是有不臣之心。

其中还有一个细节,最开始孙权以为是杨竺嘴巴大泄的密,因此将其下狱后严刑拷打,而杨竺不服,就指认说最近看陆胤去了武昌方向,所以孙权又将陆胤下狱拷问,而陆胤却坚持不肯吐露是太子孙和指使,只说是杨竺告诉了他这个事情。

最终,杨竺不胜严刑,屈打成招,之后被斩,而在他被斩之前,又构陷了陆逊二十条大罪。

这么一来,孙权对于陆逊的恼恨更深,便接二连三的派使者前去责问陆逊,最终导致陆逊不堪受辱,愤忿而死。

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家无馀财。---《三国志》

这便是孙权为何会逼死陆逊的过程,其实总结一句话就是,陆逊没有摆好自己的位置。

他作为一个外臣,纵然劳苦功高,但却千不该万不该参与到孙权的家事之中,尤其是参与到极为敏感的嫡位相争上,他以为自己是为东吴政权着想,却不知这么做既让孙权对自己起了疑心,也没有帮助到孙和,最终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这一点,他就不如吕蒙,吕蒙同样是位高权重,但他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因此最终落了个善终不说,还福泽了后人。

而陆逊这个“谋宁社稷”的忠臣良将,最终却因为在不合适的时间说了不合适的话,落了个“正以招疑,忠而获戾”的结局。

至于说有一种说法,是说陆逊为江东士族,所以孙权对其猜忌,因此才会将其逼死的说法,个人认为颇有过分解读的嫌疑,如果孙权对陆逊猜忌,也不会一度对其信任,甚至几乎将东吴的一半都交给他,因此,陆逊被逼死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他卷入了“二宫之争”,说了不该说的话和做了不该做的事,故而才会让孙权对其连番斥责,继而愤忿而死。

孙权后期为什么对待陆逊那么残忍

事实上,孙权后期之所以如此残忍地对待陆逊,完全是因为陆逊该死,不信你看陆逊干了些啥!了解了事情的真相,估计把我们放在孙权的位置上,我们也会这么干!

数十年的友好关系

孙权家族和陆逊家族原本是有仇的,在孙策攻略江东时期,陆逊的爷爷,庐江太守陆康,不愿意投靠孙策,最终因城破而死,自此陆家就算是和孙家结仇了。不过后来孙策虽然遭到了刺杀,但孙权稳定了江东,算是坐稳了位置,陆家要想发展壮大,只能投靠孙家,所以陆逊站了出来,主动的投靠了孙权,并受到了孙权的赏识!

陆逊本身非常有才能,又是陆家的代表人物,而孙权也不想和这些江东大族彻底撕破脸,所以他非常欢迎陆逊的加入,并把陆逊派去攻打山越。在这一段时间,陆逊表现出了非常出色的军事才能,所以孙权对他越来越看重,为了显示自己对陆逊的信任,孙权直接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陆逊,意思就是告诉陆逊,自此以后,孙、陆两家的仇怨一笔勾销了,大家都是一家人了!

《三国志》:权以兄策女配逊,数访世务,逊建议曰:“方今英雄釭跱,财狼瞭望,克敌宁乱,非众不济。而山寇旧恶,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难以图远,可大部伍,取其精锐。”权纳其策,以为帐下右部督。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孙权见自己无法北伐成功,无法从曹操那边讨不到好处,且关羽的军队实在太厉害了,又在长江上游,对东吴威胁甚大,所以他准备对关羽动手,从荆州捞好处!此次计划中的关键人物,便有陆逊,在陆逊的故意示弱下,关羽最终中计,相信了孙权对自己并没有恶意,放心大胆的从荆州调兵去往樊城前线,最终遭到了吕蒙的偷袭!

黄初二年(221年),刘备决议伐吴,前期势如破竹,吴军完全抵挡不住。后来陆逊采用了坚守不出的策略,命令所以手下撤出山地,不准擅自出战,成功地将蜀军拖垮,并利用大火反败为胜,彻底改变了三国格局!

黄武七年(228年),陆逊于石亭之战中大败曹魏名将曹休,斩擒魏军一万余人,俘获牛马骡驴车乘万辆,直接把曹休给气死了。自此,陆逊的名声响彻天下,成为了天下最为顶级的名将!

无论是在对蜀作战,还是在对魏作战中,陆逊的表现都非常优秀,成功挽救了东吴的前途,所以孙权对陆逊越来越器重,直接在大将军的职位上增设了一个上大将军,用以表扬陆逊。而且为了表示对陆逊的信任,孙权直接让陆逊去辅佐太子孙登,并将一半的军队都交给了陆逊。按照这种剧情来看,其实陆逊这辈子的结局应该会非常好,但变故就出在太子孙登身上,因为他过早地离世了!

被残忍对待

太子孙登是孙权最喜欢的儿子,孙权对他的喜欢,有点像朱元璋对太子朱标的喜欢!当时东吴有两个中心,一个以孙权为主,一个以孙登为主,而且孙权还让陆逊去辅佐孙登,给予孙登很多兵马,根本不怕孙登谋反,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可见孙权对孙登是多么的信任,他就是在把孙登当作自己的最佳继承人培养,只要自己去世,孙登立马可以上位!可遗憾的是,孙登和朱标的命运类似,年纪轻轻就去世了!

孙权这么多年来,一直是把孙登当作继承人培养的,没想过培养其他人,所以孙登的死给了他巨大的打击,他一时半会也不知道该让谁来继任太子之位,最终只能选择孙登临死前推荐的孙和!不过事实上,孙权对孙和也并不是非常满意,所以他就放纵鲁王孙霸去和孙和竞争,想要看看到底谁更有才能?

说白了,当时的孙权,对于新太子并没有完全的信任,所以他才会纵容鲁王孙霸,而且有鲁王去和太子竞争,太子也没办法威胁到孙权的地位,孙权只需要在中间做好平衡,便可以高枕无忧。然而孙和在竞争的过程中,却使用了非常规手段,那就是派人去偷听孙权的谈话!

《吴录》:太子自惧黜废,而鲁王觊觎益甚。权时见杨竺,辟左右而论霸之才,竺深述霸有文武英姿,宜为嫡嗣,於是权乃许立焉。有给使伏于床下,具闻之,以告太子。

孙和的手下听到孙权准备另立太子,于是他让手下将这个消息告知了陆逊,并请陆逊帮他向孙权说情。而这件事情,本来是孙权和杨竺秘密交谈的事,还没有公开,按道理说是不可能有其他人知道的,除非杨竺泄密,因为整件事情就只有杨竺和孙权两个人知道!然而当孙权把杨竺抓起来后,却发现,杨竺确实不知道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最终孙权将目光锁定在了天子孙和这边!怀疑太子孙和在自己身边安插有沿线!于是孙权怒了,直接抓了一大批人,而且还一反常态的责备陆逊!

孙权和陆逊相交几十年,关系非常好,且孙权不仅让陆逊做大将军,而且让陆逊做了丞相,可谓是恩宠有加,孙权一直认为陆逊是站在自己这边的。但是这一次,陆逊的做法令他非常伤心,于是他数次写信去斥责陆逊!而陆逊堂堂正正一辈子,认为自己劝阻孙权更换太子,乃是为国家着想,一直也不肯低头认错,最终选择了自尽,不陪孙权玩儿了!

《三国志》: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家无馀财。

很多人奇怪,陆逊劝阻孙权更换太子,也是为国尽忠啊,不明白孙权为何一直揪着不放,为何一定要逼死陆逊。也有不少人看到了更深的一层,认为陆逊参与太子废立之事,触犯了禁忌,所以会被孙权逼死!事实上,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没有说到本质,孙权之所以会如此残忍地对待陆逊,完全是因为他的安全受到了威胁!若不杀陆逊,孙权很可能得不到善终!

逼死陆逊的真正原因

很多人不理解陆逊劝阻孙权更换太子的这个行为,认为这就是一个普通的事件,甚至还值得表扬。然而事实上,若我们站在孙权的角度来看问题,整个事情就会变得非常恐怖!恐怖到我们不得不采取雷霆手段,杜绝一切风险,否则我们自己能不能善终,都需要打一个问号!

首先,孙权只和杨竺一个人交谈过更换太子之事,而且他们交谈的地方是在孙权的宫内,防卫应该非常严密,杨竺也不傻,大局未定之际,不会大喇叭乱说。而且从后续的调查来看,杨竺确实没有在外面乱说话,那陆逊是怎么知道这个消息的?只能说明太子孙和在孙权身边有眼线!这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

试问一下,太子既然在孙权身边有眼线,能探听到消息,那若是太子想要图谋不轨,命眼线诛杀孙权怎么办?孙权如何抵挡?别说什么父子情深,太子不会干这种事情,权力面前,没几个人能经受得住诱惑!李世民多么孝顺,最终不还是把李渊给拉下来了吗?

私密谈话被泄露出去,令孙权非常担忧,担忧自己的人生安全。而接下来的陆逊劝谏,更加让孙权恐惧,因为陆逊不仅是陆家代言人,有东吴世家大族的背景,而且他还是百战名将,在军中威望极高!陆逊公然站台太子孙和,岂不就是联手逼宫?万一没有处理好,陆逊直接揭竿而起,帮助太子孙和夺位,孙权怎么办?赵武灵王的例子可没过去多久啊!

所以说,若把我们放在孙权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将会发现,陆逊劝阻更换太子这件事情,对孙权的威胁非常大!孙权不仅有可能遭到身边人的攻击,而且有可能被陆逊和孙和联合赶下皇帝的宝座,别说陆逊忠诚、太子孝顺,他们不会这么做,至高的权力面前,一切皆有可能!

说白了,孙权是感受到了威胁,担心自己不得善终,所以才会对陆逊这么残忍,最终将陆逊逼死!而且在干掉陆逊以后,孙权又将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一同罢免,重新扶持了一个太子。也正是这套连贯的操作,证明了孙权的真实想法,他担心太子威胁到他,他想要善终,想要将权力把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所以只要威胁到他的人,都必须死!陆逊为太子孙和站台,他也威胁到了孙权,所以他必须死!

结语

孙权前期对陆逊信任有加,为何晚年却对他如此残忍?换你也会这么干!陆逊劝阻孙权不要更换太子,令孙权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一方面孙权察觉到自己身边有奸细,另一方面孙权担心陆逊这种名将起兵帮助太子夺权,所以他必须以雷霆之势化解危机,而要化解危机,陆逊必死!事实上,陆逊最聪明的做法就是装作什么都不知道,不要去掺和这些事,孙权已经对他非常信任了,只要他保持下去,不要让孙权感受到威胁,他完全可以善终!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吴录》)

孙权为什么要迫害陆逊

因为陆逊功劳太大,孙权害怕陆逊功高震主。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孙权为何一定要逼死 被誉江东社稷之臣陆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