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刘备 孙权的相貌都异于常人,刘备的最与众不同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孙权是如何从与刘备同盟变成反目成仇的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孙权是如何从与刘备同盟变成反目成仇的的知识,包括孙权为什么和刘备反目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和刘备的战争还没有开打,为何孙权就已经割地投降了
  2. 孙权是如何在夹缝中发展祖国的两个宝岛的曹操为何主攻孙权而非刘备
  3. 孙权是如何从与刘备同盟变成反目成仇的
  4. 孙权向曹丕投降称臣,为何夷陵战后立即闹翻

和刘备的战争还没有开打,为何孙权就已经割地投降了

分析此标题应该是在提问:孙权派吕蒙白衣过江,夺了荆州并杀害了关羽之后,刘备起两川之兵七十万(传说)扑向孙权,而孙权却为何未战先怯,主动乞和之事。

浅析孙权之所以不愿意同刘备发生大战,是有着下述两个方面的考量的。

①、担心刘备集中全力向东吴发动鱼死网破式的攻击——孙权要的是荆州,抢的是这块地盘,为的是占据这里的资源和人口,用以增强自己的实力,加重自己在孙、曹、刘三家分天下的秤盘是的砝码。

而不是为了消灭刘备,况且他也消灭不了刘备,更何况一旦孙刘开战,势必两败俱伤,而这是不符合孙权的利益的。因此,孙权才试图与刘备达成某种妥协,希望能够避免刀兵相见!

②、在三国时期里,无论是孙权的实力还是刘备的实力,都无法和占据着中原肥田沃土的曹魏相比!虽然孙权占据着今天己非常繁华富饶的江南之地,但是在三国时期,江南的整体开发程度还是比较有限的。所以在生产力发展方面是没法同己经得到了高度开发的中原地区相比的!

至于刘备就只有益州这一个切实可靠的发展基地,在丟了荆州后,实力可是受到了严重削弱,也因此刘备才会兴兵东佂,欲夺回荆州。但是刘备却忽视了曹魏正在北方虎视着孙、刘两家即将开始的争斗!一旦有机可乘必会吞吴灭蜀!孙权是清楚这个形势的,所以才会与刘备谋和。

但是让人感到很难理解的是:既然孙权已经夺取了荆州,收回被“借”土地的目的已经达成了。那又何必再去杀害关羽父子呢?正是关羽父子之死,才是迫使刘备不得不出兵东佂的因素——以《三国演义》的角度看,如果刘备置关羽父子之死于不顾,则有可能会失去道义制高点,将会有导致其内部出现离心力的可能,何况刘备也的确想再夺荆州,甚至可能会有并吞吴国的打算呢?所以才会有后来孙权求和不成,孙刘之间的大战随之而爆发!

孙权是如何在夹缝中发展祖国的两个宝岛的曹操为何主攻孙权而非刘备

台湾和海南的相关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夏商周时期,不过那时这两块宝地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说,并没有多大意义,也没人“理会”这两块宝地。到西汉时期,宝岛海南才逐步得到开发,但并没有什么重大发展,而此时的台湾更是无人问津。直到三国时期,一位英主的出现,才使得祖国的两个宝岛,台湾岛和海南岛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和经营,这个人便是后世所称道的孙权孙大帝。

孙权经营两岛的原因

话说孙权为何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岛屿呢?时天下动乱,孙权难道就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吗?其实正是因为孙权有这个雄心!

孙权早年三征江夏,力图荆州,确实得到了不小发展,但想进一步发展,却是十分艰难,曾四次亲伐曹魏,意图攻取合肥,皆无功而返;西蜀自夷陵兵败后,偏安一隅,孙权已得荆州,想进一步向西发展显然也是难比登天,那怎么办呢?坐以待毙显然无法实现问鼎中原的愿望,所以孙权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这个“海外市场”有发展前景吗?当然是有的,据《三国志》记载:

“夷州(台湾)世相承有数万家,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风流至亶州者。”

夷州有数万户人家,你说这里值不值得开发?

开发两岛,意义非凡

时北有曹魏,西有西蜀,连年战乱不断,话说孙权是如何在“夹缝中”将这两大宝岛经营得风生水起的呢?我们先来说说台湾岛。

据《三国志》记载:

“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

公元230年,正值诸葛亮第三北伐结束,蜀魏两国经过一番大战,无暇顾及孙吴,所以趁此良机,吴主孙权派遣大将卫温和诸葛直率领万人到海上寻找传说中的夷州和亶州,虽然亶州并没找到,但他们成功的抵达了夷州,自此拉动了内地和夷州(台湾)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往来。由于此后数年,魏蜀交战不断,所以孙权得以将夷州经营的风生水起。关于台湾的发展,当时吴国太守沈莹所著的《临海水土志》中有着详细记载,这也是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对后世影响意义非凡。

海南岛早在汉武帝时期便得到了中央政府的直接统治,然汉末动乱,群雄四起,海南岛似乎早已远离中央,直到公元231年,孙权平定交州,此地又重新被人们想起。公元242年,孙权又派遣大将聂友和名将陆逊的侄子陆凯率领数万人拿下儋耳,朱崖两地后,于雷州半岛设立珠崖郡,自此开始正式统辖海南岛。

两岛经过孙权的开发和经略,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孙权此举,更是对后世产生了非常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当然,在孙权发展两岛期间,魏蜀的相互攻伐,以及后来魏国自身的动乱也作出了一定贡献。其实,孙权也谈不上是在“夹缝中”发展两岛啦。

曹操为何主攻孙权

最后和大家简单谈谈曹操为何主攻孙权而非刘备,曹操自赤壁之战落败后,曾于公元213年和217年两次南征东吴,为何主打孙权呢?

其一:孙权一直对合肥虎视眈眈,欲图北进,赤壁之战,东吴大获全胜,紧接着孙权便乘势亲征合肥,公元208末至209年,这是孙权第一次北伐;后于公元215年八月进行第二次北伐,有北伐的实力,证明孙吴的发展是很好的,曹操能眼睁睁的看着孙权做大吗?

其二:当时刘备实力不大,虽坐拥荆州,但三面临敌,靠着和孙吴联盟才得以安生,此时曹操即使攻刘备,孙权也必定救援,攻刘的意义不大。

其实当时曹操主要采取的策略便是抑制刘备和孙权的发展,谁强了就打谁,后来刘备取西川,进汉中,一步步做大时,曹操不也坐不住了吗?只可惜汉中一战并没能阻止刘备的发展啊。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孙权是如何从与刘备同盟变成反目成仇的

任何联盟得以持续的基础都是“利益均沾”,一旦联盟中发生“获益不均”,就会导致联盟裂痕的出现,而“获益不均”的扩大,则会将这个裂痕拉大,直至矛盾爆发,联盟破裂。孙权与刘备的联盟是一个典型的因获益不均引发裂痕、进而反目成仇的事例。

赤壁之战后,孙权一方在领土方面最大的进展就是获取了南郡南部的江陵、夷陵地区,刘备一方在领土方面的进展则是对荆南四郡的攻略。在此之时,虽然孙权方仅仅得了半个郡(南郡的另一半是襄阳地区),刘备得了四个郡(长沙郡临江区域应该属于孙权,是孙权在赤壁战前获取的),但江陵、夷陵战略地区极佳,北可抗曹、西可取蜀、南扼刘备、东联江夏,孙权一方到也不亏。

奈何流行汉末的疫病,使周瑜、孙瑜相继病逝,孙权方失去了足以控制好江陵突出部的得力统帅,联刘派鲁肃又主导了孙权方的荆州事务,所以孙权便把江陵、夷陵构成的半个南郡让给了刘备,一方面减轻自己一方的风险,一方面让刘备分担抗曹压力。从此以后,直到吕蒙取荆州,整整十年,孙权方只能向岭南地区、闽中地区发展领土,向山越伐取人口,除了湘水对峙,从刘备手中敲到了长沙、桂阳两郡,并没有得到任何大好处。

而刘备方面呢,通过江陵-夷陵通道,直取包括巴中、蜀中、汉中在内的整个益州,生生在短短五年间从原先仅仅占据三分之一荆州的小军阀,变成了与孙权相当的占据一个多州的大军阀。而且,刘备入蜀还是在先行否决孙权方一同入蜀方案之后的行动,这种未经充分协商便吃独食的行为,而且还是吞灭自家宗亲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刘备多年积攒的政治信用,给孙刘联盟留下了一道深深的裂痕。

刘备取蜀所致孙刘裂痕,经过鲁肃关羽的湘江对峙,两家划江而治,虽得到一定程度缓和。但孙权在鲁肃死后(公元217年)便秘密派心腹徐详前往邺城,一方面在政治上向曹操暗中归服,一方面在私交上恢复曹孙两家的姻亲关系,这已为孙刘联盟的崩解埋下了伏笔。

公元219年春,刘备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进位汉中王,但无论是称王前的知会,还是称王时的文件署名,都未见刘备方与孙权方的沟通与共进,也就是说,刘备不仅在领土方面占尽了联盟以来取得的利益,而且在爵位名头上也并未给孙权方一个交代,以至于孙权方仍旧用着车骑将军的将军号开府用人,这就不仅得罪了孙权一人,而且也得罪了孙权下属。

易言之,刘备一方是汉中王、左将军领司隶校尉豫荆益三州牧率领的前后左右将军与王国属官,各个拥有极高的军阶与官阶,孙权一方则是车骑将军领徐州牧率领的将军府、州府属员,双方的政治地位在刘备称王后便彻底不平等了。(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南昌侯都是曹操一方在谋取荆州后颁授给孙权的)这就彻底激化了孙权方越发不满的情绪,以至于最终反目成仇的发生。

参考书目推荐:饶胜文《大汉帝国在巴蜀》

孙权向曹丕投降称臣,为何夷陵战后立即闹翻

赤壁之战后,三足鼎立的局势基本形成。虽然刘备趁着东吴与曹魏大战之机袭取了荆州各郡,让孙权感到不满,但是孙刘一旦反目,最后受益的只有曹操,所以只能接受刘备借荆州的事实。不过孙刘曹三家毕竟都有自己的打算,只要有一家势力过大,都会引起另两家的戒心。曹操强则联刘抗曹,刘备强则联曹抗刘。刘备入川之后,不仅占据了西川,也控制着荆州。虽然还没有能力轻而易举的打垮北方的曹魏,但是已经明显对处于长江下游的孙权形成了威胁。汉中发生大战之后,刘备在军事上的成就达到最高峰。虽然分给孙权半个荆州,但是却拿下了汉中。这个时候按照诸葛亮隆中对上的规划,就是刘备应该休养生息,积蓄力量的时刻。等到天下有变之时,让上将(关羽)率领荆州兵力北伐宛城与洛阳,而刘备率领益州军队越过秦岭北伐长安,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然而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刘备集团在最该休养生息的时候,却出现了一系列错误的举动。曹操在司马懿的建议下,联络孙权试图一起袭击荆州,而刘备没有选择安抚孙权,而是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命令关羽率先讨伐曹操,认为打败曹操之后,东吴就不敢轻举妄动了。关羽北伐曹魏,水淹七军,势如劈竹,大胜之后的关羽彻底忘记了背后还有孙权的后患,抽调荆州的主力继续北伐。而刘备和诸葛亮在不可能不知道关羽在干什么的情况下,竟然没有调兵增援荆州,以至于关羽最后大意失荆州。

应该说,关羽为荆州的丢失要负主要的责任,但是下命让关羽北伐的是刘备与诸葛亮。刘备既没有分兵支援荆州,也没有从益州出兵北伐牵制曹魏的主力。坐视荆州的关羽以一挑二,最后失掉了荆州,也有不可逃脱的责任。

刘备失去荆州之后,上庸的孟达反叛曹魏,势力迅速减弱。但是毕竟长期征战,军队的战斗力还是很强悍的。孙权虽然占了荆州,但是毕竟水军实力强大,步军骁勇不足。所以在关羽被杀之后,孙权就将关羽的头献给曹操,请求归降曹操。而曹操也识破了孙权的伎俩,厚葬了关羽。刘备称帝之后,一方面要报关羽之仇,一方面不甘心荆州丢失,一方面也是因为北方的曹操实力太强,所以出于任何原因都应该优先讨伐东吴。伐吴其实并没有错,毕竟在当时的情况下,夺荆州可以理解,但是杀了关羽就没法化解仇恨了。既然孙刘两家已经没有理由再次结盟,而刘备一家伐魏也很难有所作为,就只能孙刘两家一较高低。

刘备伐吴是刘备集团最后一次试图重振旗鼓的努力,尽管《三国演义》上的刘备水陆大军七十五万,征讨东吴。但是其实夷陵之战刘备和东吴兵力大致相当,整体还要少一点。不过刘备军队复仇心切,且长期作战,气盛而来,孙权不得已屈服于曹丕,向曹丕称臣。但是曹丕并没有真的支援东吴,只是封了孙权一个吴王的空名,实际上调集兵力,随时准备讨伐东吴。

夷陵之战之后,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诸葛亮掌权之后,极力主张恢复孙刘联盟,一起抵抗曹魏。而孙权深知孙刘如果继续对抗下去,对自身没有半点好处,因而很快就和曹魏决裂,再次与蜀汉结盟。

(相关图片来源于网络,徽南城意头条号,谈历史地理,说人文教育,看社会百态,聊地方发展,喜欢小编文章的朋友,欢迎点赞与关注!)

OK,关于孙权是如何从与刘备同盟变成反目成仇的和孙权为什么和刘备反目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孙权和刘备的恩恩怨怨,两人为何会因为荆州反目成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