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乱政 问题为何没有在清朝出现 得益于清朝对于宦官的制度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纵观历史好像只有清朝没有宦官乱政为什么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清朝为什么没有宦官专权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清朝为啥很少出现像明朝时期把持朝政权倾朝野的大太监
  2. 清朝为何没出现太监乱政,外戚专政
  3. 纵观历史好像只有清朝没有宦官乱政为什么
  4. 明朝有几个大太监专权,比如王振,刘瑾,魏忠贤等。为什么清朝就没有

清朝为啥很少出现像明朝时期把持朝政权倾朝野的大太监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该弄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明朝会出现专权的太监?然后再来研究清代异于明代的原因。

明代太监专权的本质

我国古代的政治权力,最主要的就是皇权和相权,其中明清两代虽然不设丞相一职,但并不能改变相权依然客观存在的现象,即出现了类似于丞相的大学士。

皇权和相权就像两队相持的拔河运动员,有时候这面拉过去一些,皇权大一些;有时候那面拉过去,相权大一些,但基本上处于一个平衡的态势下。我们都说明清两朝是封建皇权高度集中的朝代,但实际上,明代的皇权只在朱元璋、朱棣这两个人身上体现了绝对权威性,几乎不受制约,而更多的时候,是相权在制约皇权。

在明朝多数时候,文官集团的权力很大,皇帝往往身不由己。比较著名的有嘉靖皇帝要追认自己的生父为皇帝,用了三年时间和文官斗争才搞定,史称“大礼仪之争”;而万历想改立太子,用了二十多年直到死都没有干成,二十多年里郁郁寡欢不理朝政,不与文官们合作。因此,皇帝只有依靠宦官集团来和文官集团斗争。

因此明代宦官的权力,实际上是皇权的一种延伸,即皇帝将部分权力分给了太监,由他们来帮自己做事情,而皇帝可以随时收回放出去的这部分权力。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明代著名的“权监”,除了死在战场上的王振,此后的汪直、刘瑾、魏忠贤等人无论权势如何熏天,皇帝一纸诏书就能将其打回原形。而出现这几个权监的时期,无一例外都是皇帝不太想管事,出现懒政的情形,明宪宗、明武宗以及明熹宗基本上就是明代昏君前三名了。

此外,由于明朝特有的厂卫政治,也使得宦官在整体上具有了很高的政治地位。

综合来看,明朝太监能够把持朝政,实际是由于明朝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的矛盾,导致皇帝扶持起来的一个势力集团,他们在为皇帝服务的同时,趁机为自己牟利。明朝太监集团和皇帝往往是一体的,相互依靠。

清朝不需要宦官势力

然后再回到我们的问题本身,清朝为什么就没有把持朝政的太监呢?对比清朝和明朝的不同之处,我们可以发现如下原因:

满清由于是异族入主中原,因此在很多要紧职务上都是分设满汉,尤其以执掌相权的大学士,更是满人居多。这样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相权被分裂为两部分,难以形成合力对抗皇权;二是权力大的那部分控制在满人手中,但皇帝也是满人,少数统治多数的情况下,满人需要抱团,以免汉人趁机钻空子。因此,满清的皇权才是真正意义上封建专制皇权的顶峰。由于皇权几乎不受相权的制约,因此,皇帝也就没有必要再找太监做帮手,来分自己的权了。

清朝没有延续明朝的厂卫政治,明面上的理由是厂卫政治不得人心,被官民所深恶痛绝。而实际上的真实原因是,八旗子弟分散在全国各地,作为异族统治者,所有的旗人都会对汉人有提防之心,这也就导致了全天下的旗人都可以是满清皇帝的密探。此外,还有密折制度这种松散的情报组织。因此满清不需要厂卫政治,也就不需要宦官作为一股政治势力出现在朝堂上。

另外,清朝皇帝的平均能力与勤政程度在我国历史上应该算名列前茅了,甚至有一种说法,满清只有平庸之君而没有昏君。前面说过,明朝几个著名的大太监擅权,都是出现在皇帝懒政的情况下,而清朝皇帝(以及实际执政者如多尔衮、慈禧等)并没有懒政的,所以太监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每朝每代在更替的时候都会吸取前朝的经验教训,自然清朝也会吸取明朝的教训,所以清入关后就对太监做了防范,只准许他们干一些粗重的活,只有四品以上的才能出宫居住,而且不允许泄露任何关于皇宫的事件,而且在每位皇帝在位时期都会设置关于宦官的一些规矩,这就保证了他们不会随意破坏或者违反规则。

以上,就是我对清朝为何没有出现明朝时期那种把持朝政太监的一些个人分析,归纳起来,主要还是满清特有的政治环境以及政治制度造成的。

清朝为何没出现太监乱政,外戚专政

清朝没有外戚问题,宋、明也没有。所以可以说,外戚问题早在宋朝就已经解决了。

宋朝是怎么解决的呢?

其实宋朝皇帝并没有像防备武将一样,刻意针对外戚。外戚势力在宋朝被遏制,属于是宋朝皇权进一步加强后的自然结果。因为外戚之所以能专权,一定要有两个大前提。

第一,太后强势,提拔外戚。

第二,外戚要担任大权独揽的职务,比如西汉时期的丞相,或者是东汉时期的大将军。

这两个大前提缺一不可。

宋朝有没有强势太后?有。比如宋仁宗的老婆曹太后,宋英宗的老婆高太后就是。

宋朝有没有大权独揽丞相呢?没有。宋朝是群相制,单一的宰相(宋朝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以及元丰改制前的中书、枢密和参知政事都是宰相)不可能像两汉外戚,如王莽和梁冀等,当上权臣就能掌握天下兵马,继而控制皇帝。

宋朝单一的宰相,不可能专权。

所以,从宋朝开始就没有外戚专权了,实际上就是相权被削弱,皇权加强的结果。

同理,明清也一样。明清连丞相都没有,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虽然类似宰相,但权力被削得更弱。外戚在这种制度基础下,专权的可能性更是无限等于零。

另外,外戚崛起之所以,最早是因为皇帝觉得皇族和豪门大族都靠不住(皇族和豪门大族可以不依赖皇权生存),需要寒门遏制朝臣,平衡朝政。但当时没有科举制度,寒门没办法上位。皇帝能信任提拔的,只是外戚群体,所以外戚才能崛起。

而当宋明清三代的科举制度完善后,就连这个政治需求也都不存在了。

比如说明初和清初,进士中的寒门子弟高达70%以上,有这么多的寒门子弟,外戚在皇帝眼里,还有什么价值呢?

没价值,当然就没用,不会提拔了。

再说宦官。

宦官问题,明朝有,宋、清没有。而宋明清三代从没有,到有,再从有,到没有,这其实可以看作是后人在前人基础上,不断修正权力结构的一种表现。

宋朝为什么没有宦官问题呢?因为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妥协了。单一的宰相不厉害,但士大夫群体很强势,皇帝也压不住。

宋神宗时期,神宗皇帝想改革,缓解社会阶级矛盾。天下士大夫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进行了强烈抵制。宋神宗很不不高兴,就质问群臣:你们士大夫不赞成,是因为新法对你们没好处,可在朕看来,这些新法对老百姓有益无害,为什么不能变法?

结果枢密使(宰相)执文彦博回怼了宋神宗一句很出名、也很噎人的话——“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这话的意思是说,陛下您是跟士大夫一起商议国家大事,不是跟老百姓,变不变法,当然得听士大夫们的意见了,社会底层的意见没那么重要。

神宗皇帝听完,心里很不痛快,但他也没什么办法。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士大夫还是最终的赢家。

从这个事情可以看出,宋朝皇权与士大夫是真的妥协了。在士大夫看来,天下是我们与你皇帝共有的,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哪怕是对百姓有利的,也不能伤害我们的利益。而皇权对此毫无办法。

想想看,当臣权如此制约皇权时,对皇帝如此不屑,皇帝心里是什么滋味?

当然是十万个不爽了。

所以到了明朝时,为了避免出现像宋朝士大夫阶级抱团,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反制皇权的情况发现。明朝皇帝(朱棣)就恢复了汉唐时期遏制士大夫的老办法——重用宦官。

明朝宦官的存在价值,网上有很多介绍,就不赘述了。这里我们只需要知道的是:宦官在明朝的死灰复燃,其实是明朝皇帝精心设计出来的权力格局。

因为皇帝重用宦官,从本质上讲,还是为了遏制士大夫阶级,平衡政治,达到内廷和外朝相互制约(宦官和官僚互相制约),让皇帝高高在上的结果。

政治平衡才是目的,并不是说皇帝有多昏。

好,既然如此,清朝建立后,为什么没有延续明朝的这种权力格局,不用宦官呢?

清朝没有用宦官,其实是因为满洲人在权力格局这个问题上,有一个先天优势,那就是当时满汉矛盾严重,满汉两个势力集团天然就是互相制约的。

我们知道,清朝的六部官员,都是满汉各有一套领导班子,满汉相互制约,都没有能力反制皇权。

在这种情况下,满清虽然承袭明制,却不用过多的发展宦官势力,仅利用满汉间的矛盾自然就足可以构成天然的互相牵制格局了。

其实我们回看整个中国历史可以发现,宦官问题,实际上也就汉唐明三朝严重,其他时代基本上没这个问题。而汉和明的宦官,都只是皇帝用来对付权贵和官僚阶层的棋子而已。

说白了,宦官只是非常态的皇权延伸。

如果在一个时代,皇权巩固,皇帝能压制士大夫,或者皇帝根本就放弃抵抗了,那当然就不会有宦官了。清朝的皇权一直很稳,根本用不到宦官。所以清朝没有宦官,并不是清朝解决了宦官问题,而是清朝皇帝压根就没到非要用宦官的地步。

清朝皇帝的权力可远比明朝皇帝、宋朝皇帝要大的多。

纵观历史好像只有清朝没有宦官乱政为什么

这于体制有关。如女人不可干政一样,清朝的励代皇帝均能勤政当值有关。太监只是负责宫中杂役的奴才而已。隋无太监之祸,确有女人垂帘干政之实,兼兼可听则时明,明有司礼太监。有实权。。。。

明朝有几个大太监专权,比如王振,刘瑾,魏忠贤等。为什么清朝就没有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明朝与清朝权力结构的区别。明朝太监专政是皇帝平衡权力的需要,清朝权力结构天生带有满汉平衡,皇帝因此不需要太监专权去平衡文官集团。

明朝权力结构的形成

明太宗朱元璋起身于草莽,从社会最低层一步一步登上皇位,这其中不乏有的英明叡智,但与他的一帮兄弟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这群开国功臣中也乏有才能比朱元璋高的,很难说他们都没有非分之想,因此朱元璋有危急感,所以建国后就设立锦衣卫对开国功臣进行监视,就是为了巩固皇权。

这就象现在我们几个同学一起合伙创办公司,最后公司成功了,我当了董事长,其他几个同学作股东,过后其他同学会不会想:“咱们一起创业,能力都差不多,为什么他当董事长,我当董事,我当董事长也不会比他干的差”。所以朱元璋为了防患于未然,后来大杀功臣。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成立六部,所有政事都由他亲自处理。但人的精力有限,一个国家的事务太多,皇帝一个人忙不过来,因此到明成祖朱棣时便找了几个秘书帮忙处理,这就是内阁的开始。同时由朱棣得位不正,而且太监在靖难战役中立了大功,所以朱棣为了监视大臣们建立了特务机构东厂,由太监执掌。

明仁宗朱高炽是靠文臣的帮助才保住太子之位的,所以他当上皇帝之后便重用“三杨”,加大内阁的力量。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内阁的作用和力量进一步强化,形成了文官集团。明英宗朱祁镇九岁继位,朝政由“三杨”把持,等到他十六岁亲政后就感到有点拿捏不住内阁,很多时候内阁不听他的,所以才重用他的老师太大监王振。

但这个时候明朝还有武官功勋集团与文官集抗衡。分水岭就是土木堡之变,当时京城中武官功勋人员全部随朱祁镇出征,结果50万人马全部覆灭,武官功勋集团也随之消失。后来的北京保卫战是于谦等文官领导和组织的,因此文官集团一下子坐大了。所以明代宗朱祁钰后来对于谦是相当的忌惮,所以才让石亨追了空子。

皇帝重用太监是平衡文官集团的需要

明承宋制实施重文轻武,武将没有地位,重大战争都是临时由文官带兵,太监监军。朱祁镇二次当皇帝后,明朝内阁制度已相当完善,文官集团势力在朝中已无人能撼动,皇帝为了不使自己权力被架空,只有利用太监掌握的特务机构去抗衡。

所以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是笨蛋,认识不到太监专权的危害,而且他们加强皇权的需要。只有嘉靖皇帝朱厚熜比较强势,能够打压住文官集团,才没有放太监出来专权。万历也不错,虽然与文官扯皮三十年不少朝,但权力始终没丢,也没放太监出来专权。魏忠贤是个别类,是因为木匠皇帝朱由校是个文盲,不理一点政事,所以才重用魏忠贤出来替自己行使权力,对付东林党。明朝虽然有大太监专权,但皇帝收放自如,说铲除就铲除了。

清朝权力结构的形成

满清起步于后金,是努尔哈赤十三付凯甲打出来的。可努尔哈赤是建州女真首领的儿子,实际上是天潢贵胄,天然具有领导地位。但后金开始实施的是八大王议政,等于是权力分割。

满清入关后就开始存在满汉平衡问题,在清朝内阁中满人、汉人是对半分,在所有职务中往往是一满一汉,相互平衡。而且满人始终掌握着军权,对汉人是打压态势,因此虽然汉族文人士大夫较多,但始终不占优势,所以也就不需要太监力量来巩固皇权,也就没有太监专权。

再一个,清朝本身就吸取了明朝太监专权的教训,也没有特务机构,太监也基本上都是汉人,满人皇帝不会相信汉人太监的。清朝的中央集权制更完善,内阁成了办事机构,权力收归到军机处,皇帝全权主导军机处。

到太平天国之后,八旗军全面失去战斗力,湘军、淮军全面崛起,汉族官员才走向前台,但仍然只是为满清贵族办事的,权力仍然掌握在满清贵族手中。

在历代王朝中宦官专权最厉害的是东汉和唐朝中后期。东汉是皇帝利用宦官打击外戚,两者反复形成平衡,结果何进招董卓进京,平衡被打破,东汉亡。唐朝是安史之乱后朝廷不信任武将,开始让太监掌握神策军,结果太监权力越来越大,最后发展到废立皇帝的地步。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清朝时期,有没有出现过 宦官干政 的局面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