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位大一统开国帝王,杨坚取天下最易,最难的原来是他

很多朋友对于为什么说杨坚得天下,古来最容易,他是怎么篡位北周的呢和壬申日为什么高贵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摄政王载沣为什么不称帝
  2. 为什么说杨坚得天下,古来最容易,他是怎么篡位北周的呢
  3. 你觉得汉献帝是傀儡吗为什么

摄政王载沣为什么不称帝

1908年12月2日,3岁的溥仪被放在太和殿的龙椅上,哭着接受文武百官的跪拜。在完成登基仪式后,他成了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他的父亲载沣,则被慈禧任命为摄政王。

按理说,当时的清王朝内忧外患,政治能力很强的载沣显然比3岁的溥仪更适合做皇帝。而且虽说溥仪是慈禧立的,但慈禧已死,载沣为什么不直接夺位呢?

(溥仪登基)

我们先说,为什么慈禧不让年富力强的载沣继承皇位。

说起来载沣这个人有很多优点,他为人低调,做事踏实,又很有才学,慈禧相当看得起他。

深得重用的载沣也的确有可圈可点之处。

比如在1894年,由于在义和团运动中,德国公使克林德被义和团杀害,德国不但逼着清廷在克林德丧命之地立碑,还要求他们到德国负荆请罪。

由于载沣既是光绪的胞弟,又是慈禧的亲外甥,所以成了去道歉的不二人选。

载沣到了德国后,德国人竟提出“向德皇跪拜谢罪”的条件。载沣尽管平时为人谦和,但当时却坚决不同意这个条件。甚至很硬气地准备打道回府。最后还是经过双方协商,才改为鞠躬行礼。

此事一时轰动国内外,就连国际上也称赞载沣为“中国之贤王”。如此,载沣的政治能力再次得到了慈禧的肯定。而载沣也因此飞黄腾达,在他25岁时,便坐上了军机大臣的位子,成了清廷最高领导圈中年轻有为的青年干部。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

光绪无子,当时清朝又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危险时刻。按理,慈禧应该找个成年有才干的人做大清朝的掌舵人。可是,她却选择了载沣才3岁的儿子溥仪。

按慈禧的诏命,溥仪被过继给光绪,同时肩祧两房,承继同治之子,继承皇位。而一直倍受慈禧重用的载沣,则被任命为摄政王。

(慈禧剧照)

慈禧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有三个原因。

一、慈禧是个权力欲很强的人,再加上当时她并未考虑到自己会死。所以她为了把权力牢牢抓在手中,只可能立一个小孩子做皇帝,这样她就能继续垂帘听政。

二、载沣之所以得慈禧重用,是因为载沣很乖,听话。说明白点,就是天生的打工仔,执行能力不错,但领导能力不行。这一点,从他后来处理袁世凯的问题就能看出来。所以慈禧认为他做国家决策者是不合适的。

三、载沣是醇亲王奕譞的儿子。奕譞本来有7子,夭折了3个,还剩载湉、载沣、载洵和载涛。其中载湉4岁时被过继给咸丰,成为光绪帝;载洵被过继给瑞郡王奕志的后人;载涛又被过继给钟郡王奕诒,所以载沣就成了奕譞这一支的独子。如果把载沣再过继给咸丰(也可以说过继给慈禧),奕譞这一支就没有后人了。奕譞曾在慈禧政变中有功,慈禧怎么也不可能干出让他绝后的事,所以载沣就没有机会成为合法的帝位候选人了。

不过,虽说慈禧并没有选载沣为继承人。但是,慈禧选定溥仪后,几个小时后就去世了。那时候,溥仪年幼,隆裕太后仁弱,正是夺权篡位的好机会,为何载沣没有直接夺权篡位呢?

(载沣剧照)

我认为载沣之所以不直接做皇帝,也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载沣不是个有政治野心的人。

他理想的是“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那种生活。所以当他辞职后,他很高兴地对家人说,我终于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另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也说过载沣虽然拥有国家最高权力,但他是个老实人,和他的祖父一样,是把权力看得很淡的人。

二、载沣没有必要篡位。

他已经掌管了军政大权,溥仪又是他亲儿子,将来溥仪亲政后,他顺理成章就是太上皇了。

三、载沣是个顾虑很多的人。

载沣做摄政王后,认识到手握北洋军军权的袁世凯,对自己独掌大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再加上光绪之死,袁世凯脱不了干系。所以为了巩固权力,也为了给光绪报仇,载沣打算杀掉袁世凯。

但他左思右想,还是找来奕劻和张之洞等人商量。

奕劻就说了一句,杀了袁世凯,北洋军造反怎么办?就让载沣吓住了。最后只是撤了袁世凯的职,让他回家洗了睡。

这个事做得极不漂亮。袁世凯这人若不杀,就不要闹得大家都知道。知道了又不杀,等于放虎归山,再想让他忠于清王朝,那是不可能的。

四、载沣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

辛亥革命爆发后,北洋军明里暗里不听从载沣调遣。眼看各地纷纷独立,清王朝岌岌可危。无奈的载沣,只得任命袁世凯为掌管军政大权的总理大臣,并解散了他一手创建起来的皇族内阁,辞去了摄政王职务。

载沣但凡有一点私心,他大不了抱着和清王朝同归于尽的心也要满足私欲的话,也依然可以疯狂一回。不过他有自知之明,深知自己在政治上能力实在平庸,又说话容易结巴,哪里能做皇帝呢!

所以,不管如何,载沣从没有想过做皇帝这事。

(参考史料:《我的前半生》《晚清宫廷生活见闻》)

为什么说杨坚得天下,古来最容易,他是怎么篡位北周的呢

隋文帝杨坚有三大成就,使他被称为是“千古一帝”:

一是以史上最轻松的方式夺取了北周的政权,悠哉地享受北周静帝禅让的皇权;

二是在结束了南北朝(420年—589年)169年战乱之后建立隋朝,统一天下,开启了隋唐大统一局面,隋朝为唐初的“贞观之治”打好了一定的基础;

三是废除不合时宜的北周六官(天、地、春、秋、冬、夏)制,恢复了汉魏时期的体制,初步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在中央政府设三师、三公、五省,由“五省”(内侍省、秘书省、门下省、内史省和尚书省)。

那么,为什么说杨坚得天下是史上最轻松的呢?

第一,杨坚出身于豪族,是关陇军阀的重要代表之一。

杨氏家族与宇文家族皆是属于关陇地区的军阀世族。

处于关陇地区的武川镇本是北魏前期在首都平城以北设置的用以防备柔然入侵的六镇(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之一,因为北魏原来一直以平城为国都,为了防御北边的柔然南下,北魏的第三位皇帝拓跋焘设此六镇,以拱卫都城,当时的六镇将领乃至一般士兵,身份都是比较高贵的,在六镇当兵将兵是一件很荣耀的事。后来,北魏迁都洛阳之后,平城便不再为国都,因而,用以防卫柔然的六镇也失去其军事意义,守在这里的将兵的地位便一落千丈。而六镇的兵将们不满北魏统治者对他们的不平待遇,便爆发了六镇起义。北魏末将领、部落贵族尔朱荣率兵平息了暴乱,但却因此而造成了军阀割据,尔朱家族成了六镇一带的霸主。

后来,尔朱荣家族覆灭后,高欢便以大丞相的身份控制朝政,而北魏孝武帝不能容许高欢专权,便密令贺拔岳与他联手来对抗高欢。可是,贺拔岳却遇害了,之后,贺拔岳旧部拥立宇文泰继任为该部首领,继续立足于关陇,与高欢分庭抗礼。

如此一来,怀朔镇出身的高欢和武川镇出身的宇文泰两人各自拥立新皇帝,北魏便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宇文泰将武川人编成一军,复以武川人统领此军,使西魏政权牢牢握在武川军人手中。而这一团体的军事将领大都来自于西魏统辖的关中(今陕西省)和陇西(今甘肃省东南)地区,因而形成了所谓的“关陇集团”。宇文泰为了对抗东魏,创设了府兵制,以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为其将领。宇文泰成了关陇集团的首领,他不但在八柱国(宇文泰、赵贵、元欣、李虎、李弼、于谨、侯莫陈崇、独孤信)中位列第一,而且,他又是西魏的权臣。而杨坚的父亲、隋太祖杨忠(507年~568年)系陕西弘农华阴人,是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也是当时有实力的军阀首领。

据历史记载,杨坚出自关中弘农杨氏,然而,杨坚曾自称是东汉太尉杨震的十四世孙,其四世祖杨元寿被北魏朝廷任命为武川镇司马,其父杨忠跟随北周文帝宇文泰起义于关西,因功赐姓普六茹氏,官至柱国、大司空,封随国公。杨忠死后追赠太保,谥号桓。不过,有史学家认为,认为杨家称是出身于弘农杨氏乃是伪托,比如,陈寅恪先生等认为杨坚家族可能是山东寒门家族,是宇文家族为了将其拉拢而让杨家称是来自于弘农杨氏。然而,杨元寿留镇武川,可以算是宇文泰武川军阀派系的人。无论如何,杨元寿是西魏的十二大将军之一,是宇文泰的亲信将领,而杨忠与宇文泰一起起义,有大功,后来任大司空,封随国公。可见,杨坚的祖父、父亲的政治成就后来成了杨坚崛起的非常重要的政治资源。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中的隋文帝

第二,杨氏家族与宇文皇室联姻,这是杨坚能崛起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杨坚十五岁时因其父杨忠之功劳被授为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成纪县公。西魏恭帝四年(557年),杨坚被封为骠骑大将军,加开府。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北周明帝即位,杨坚被授为右小宫伯,进封大兴郡公。而在武成二年(560年),周武帝宇文邕即位,他很重视杨坚的才能,使其任小宫伯,让他任随州刺史(今湖北省随州市),进位大将军。显而易见,杨坚在官场的累迁,皆是因为他与宇文家族的密切关系而获得的,杨坚在西魏朝的大部分时间内,一直是宇文皇室所信任的重要将领。

不过,有一时期(557年),即宇文泰病逝,执掌国政的宇文护迫使西魏恭帝禅位于宇文觉时,执掌朝政的宇文护对于大将军杨坚心存忌惮,他感觉到杨坚是威胁宇文皇室的危险人物,因而,宇文护多次想要谋害杨坚,幸而有大将军侯伏、侯寿等人对杨坚进行保护,杨坚才免于被害。

天和三年(568年),杨坚的父亲杨忠去世,杨坚承袭随国公的爵位。武成二年(560年)四月,宇文邕在宇文护的拥立下继帝位,而宇文邕不能容许宇文护专权,于建德元年(572年)杀了宇文护,夺取了朝政大权。宇文邕掌大权之后,发展均田制,推进府兵制改革,着力将府兵指挥权从都督诸军事府中收回来由皇帝掌握,使皇权得到了巩固。

宇文邕(剧照)

宇文邕对于杨坚是很信任的,这可能也是因为宇文邕有雄才大略,加上他已牢牢掌控着朝权,因而,他不担心杨坚有不轨之举。宇文邕为了让杨氏家族成为他的皇权的支持者,他聘杨坚的长女杨丽华为皇太子妃(杨丽华后来成为周宣帝宇文赟的皇后),宇文皇室和杨氏有了姻亲关系,宇文邕对杨坚更加礼重了。当时,宇文皇室也有人对杨坚有忌惮之心,比如,齐王宇文宪曾劝宇文邕杀了杨坚(普六茹坚),齐王认为杨坚“相貌非常”,非久居人下之常人。然而,周武帝却对齐王表示,杨坚只可作为一位将领而已,不必忧心。此外,内史王轨也曾提醒周武帝要提防杨坚,他对周武帝说:“皇太子赟将来并非社稷之主,普六茹坚(杨坚)貌有反相。”但是,周武帝却很不悦地对王轨说:“帝王自有天命在,旁人又能奈何?!”齐王、王轨皆是周武帝身边的人,他们对杨坚的警惕和欲杀之事后来被杨坚知道了,杨坚知道之后便非常小心,处事十分谨慎,在议政时尽力保持低调,开始行他的韬光养晦之计。

而杨坚的小心谨慎和韬晦之计使杨坚能顺利地依仗着宇文皇族的势力逐步崛起,他不但没有被害死,而且,也没有被周武帝宇文邕排斥,在宇文邕继位后,杨坚一直是手握兵权的大将军;还有,杨坚成了宇文邕认为最适合当统兵武将的军事人才;再有,杨坚的女儿还嫁给了宇文邕的儿子,成了太子妃。杨坚与宇文邕的姻亲关系以及他手握重兵的特殊身份这两方面的条件,是他未来执掌朝中大权的极有利的条件。

第三,杨坚辅政北周,乘机专权擅政。

宣政元年(578年)六月,周武帝宇文邕驾崩,太子宇文赟即位,杨坚迎来了他执掌朝政的有利机会。

宇文赟即位,杨坚的长女杨丽华被封为皇后,对于杨坚来说,好运气来了。其一,杨坚成了宇文赟的岳父,成了当时最显赫的外戚。虽然说在宇文赟即位前,受到了其父宇文赟严厉的约束和管教,但是,在宇文邕死后他登基时,没有人管束他了,他便大肆放纵,变本加厉,沉湎酒色,暴虐荒淫,大修宫殿,滥施刑罚,甚至还杀了皇叔齐王宇文宪,而杨坚利用这机会逐渐收买人心和积蓄力量。其一,杨坚因为是皇后之父而晋升为柱国大将军、大司马,成了朝中最有权力的大臣,大象初年,杨坚任大后丞、右司武,并很快转任大前疑。这“前疑”原为官居古代天子四辅之首,另有后丞、左辅、右弼,北周时期,周宣帝仿古制,以“大前疑”为“四辅”之一,辅佐君主。杨坚任大前疑,成了显赫的权臣,这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了。

宇文赟(剧照)

在周宣帝宇文赟继位后的一段时间,他对杨坚十分信任,他每次外出巡幸,皆让杨坚在朝内留守,代为处理朝政。不过,后来君臣之间因治政意见相左而出现了缝隙。周宣帝属于能力不足却又妄想着能干成大事的人。他制定《刑经圣制》,其法令极其严苛,实行下去将使民怨沸腾。杨坚感到以如此严酷的法令来约束臣民不是好办法,于是,他向周宣帝极力劝谏,建议去掉严酷的法令,周宣帝坚决不听。结果,周宣帝越来越不得人心,朝臣对他心里不满,而杨坚的地位和威望却与日俱增。周宣帝对杨坚因嫉妒而开始有忌惮之心,而他的这种心情在妃子面前暴露出来了。宇文赟这位帝王很怪异,他将他所宠幸的四位姬妾与杨丽华一起封为皇后,可如此一来,后妃们谁也不怕谁,经常争宠,相互诋毁对方。有一次,后妃们吵架时,周宣帝竟对皇后杨丽华愤怒而训斥道:“朕定将灭了你家族!”周宣帝怒气未消,立即令人召杨坚入宫,他对左右侍卫说:“若杨坚的脸色稍有变化,便斩了他。”不料,杨坚进了宫之后,一直神情神态自若,丝毫没有异常表情,于是,周宣帝没能将他杀了。(参看《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四》)[14-15]

不过,这一类的事让杨坚感到他继续呆在朝中已经有很大的危险了,而宇文赟也对他的忌惮之心也越来越浓。君臣之间的隔阂似乎已经难以消除。此时,杨坚想出了一个离开宇文赟的妙策。他通过内史上大夫郑译向宇文赟透露消息,表示他自己久有出藩之意。

杨坚其实是猜中了宇文赟的心思,他知道宇文赟忌惮他在朝中专权越来越厉害,正有将他赶出都城的想法。因而,杨坚一透露出这样的心意,正中宇文赟下怀,宇文赟当即任命杨坚为亳州总管,让杨坚早早离开都城。如此一来,宇文赟和杨坚两人都彼此放心了,宇文赟不用再担心杨坚在朝中揽权,而杨坚也安心了,不再担心在朝中被杀害。

其实,这是宇文赟最大的失策,因为就此不再对杨坚有警惕之心。杨坚欲任亳州总管,这让他有机会能远离周宣帝,去积蓄自己的力量,以做好谋大事的准备。对此,骠骑大将军庞虬之子、常山太守庞晃已经看出来了,他劝杨坚就此起兵,以建立帝王之业。杨坚握着庞晃的手说:“时机尚未成熟!”其实,在此时,杨坚欲取代北周而自立为帝的雄心已经不再掩饰了。

在北周的几位皇帝中,宇文赟是最无能的一位皇帝,而且,又不守道德原则。周武帝去世后,依照惯例,新皇帝必须孝一个月,而宇文赟在周武帝死后第二天登基,十天后他便脱去孝服,为他自己登基搞庆祝活动。看来,宇文赟当太子时倍受约束,他父亲一死他便急着要放飞自我了。

宇文赟即位之后,所干的事大要么是荒唐的,要么是自毁基业。其一,他沉湎于酒色,对女子的占有欲极强,他下诏仪同以上官员的女子不许嫁人,以便供他挑选入宫侍驾。其二,他宠幸后妃到了很不靠谱的程度,他让他所宠爱的五位妃子并列成为皇后,打破原先前赵皇帝刘聪“三后并立”的记录。其三,他下令大兴土木,扩建宫殿,之后深居于后宫,穷奢极欲,滥施刑罚,重要太监,派亲信监视大臣行为,对于上书的大臣,若是写错字的皆要被治罪。其四,对于他认为有威胁的皇室成员,比如,他大开杀戒,杀了皇叔齐王宇文宪;西外,为了防止其他皇室成员抢夺皇位,他勒令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离开长安,到各自的封地。其实,这适得其反,他自折翅膀,使皇室力量弱化,为杨坚的夺权创造了有利条件。其五,他不能容许大臣违逆他。谏官乐运对宇文赟乱政不能容忍,抬着棺材亲至朝堂,呈列宇文赟的八项过失,差点被宇文赟斩了,幸而有内史元岩的极力劝谏,才捡回一条命。

宇文赟坐在皇位上,感到玩乐得还不过瘾,他于大成元年(579年)二月十九日,禅位于太子宇文衍。

宇文赟下诏传位于其长子宇文衍之后,自称天元皇帝,称杨丽华为天元皇后,并将其住所改称为“天台”,他戴二十四旒冕,车服旗鼓都以二十四为单位,将天元皇帝的命令称“天制”“天诏”或“天敕”。宇文赟对臣下自称为“天”,而当朝中大臣欲朝见天元皇帝时,必须事先吃斋三天、净身一天。表面上看,宇文赟似乎很虔诚,而实际上,他的荒淫之举越发离谱了。

宇文阐(剧照)

宇文赟此次不限于在高官家里遴选美女了,而是在全国大选美女,以充实后宫。当然,大将军陈山提的第八女陈月仪,仪同元晟的第二女元乐尚等被选入宫后,是最受宠爱。不当皇帝了,专门淫乐,而因其纵欲过度,宇文赟的身体逐渐垮了。

宇文赟(剧照)

大象二年(580年)五月五月十八日,宇文赟命杨坚为率兵南征,而此时杨坚突然足疾发作,因而不便立即出征。五月二十四日,宇文赟身体承受不了了,突然病危,他急忙召见小御正刘昉、御正中大夫颜之仪等嘱托后事,可是,躺在病榻上的宇文赟已经无法清楚言语了。刘昉、郑译筹划着让杨坚辅政,于是,他们矫写了遗诏。就在这一日,宇文赟在天德殿病逝,时年二十二岁。

宇文赟死后,周静帝宇文阐入居天台,废去正阳宫,他大赦天下,并停止修建洛阳宫。五月二十六日,周静帝尊天元上皇太后阿史那氏为太皇太后、天元圣皇太后李娥姿为太帝太后,天元大皇后杨丽华为皇太后,天大皇后朱满月为帝太后。同时,宇文阐令天中大皇后陈月仪、天右大皇后元乐尚、天左大皇后尉迟炽繁都出家为尼。这也算是有所作为。

此外,宇文阐任命柱国、汉王宇文赞为上柱国、右大丞相;任命上柱国、扬州总管、随国公杨坚为假黄钺、左大丞相;任命柱国、秦王宇文贽为上柱国。从周静帝服丧期间开始,北周朝百官都听命于左大丞相杨坚。杨坚成了假黄钺、左大丞相,一人之下,百官之上,掌控着朝政最高权力,其实,北周朝已经名存实亡了。

杨坚(剧照)

第四,到最后,杨坚是如何顺利轻松地获取北周朝的最高权力的呢?

首先,从建德四年(575年)开始,杨坚就开始染指军权了,他积极跟随周武帝宇文邕出征,带兵打仗,即夺得军功,又开始培养自己的军事力量。当年,杨坚率领北周水军三万于河桥大败北齐的军队,这让他夺得了重大战功。建德五年(576年),宇文邕乘南陈攻占北齐淮南地的时机,发兵攻打北齐,杨坚跟随宇文邕出征,后来,在河阴之战、平阳之战和邺城之战中,杨坚也参与了战事,紧跟周武帝,他因战功而进位为柱国。此后,杨坚与齐王宇文宪一起在冀州大破北齐的任城王高湝,被封为定州总管(今河北省定州市),很快他又转任亳州总管(今安徽省亳州市)。这些出征经历使杨坚后来晋升为上柱国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使他后来能掌握军队。

其次,杨坚利用其在大丞相职位,逐渐实施篡夺北周大权的计划。

宇文阐继位后,杨坚任左丞相,执掌朝政权力,他开始筹谋着篡夺北周大权的计划了。杨坚首先要面对的是周皇室的诸王,当时,宇文皇室有好几位实力不弱的藩王,杨坚是外姓人掌握朝政大权,当然担忧藩王们生变。于是,杨坚以周武帝之弟赵王宇文招将要嫁女于突厥为名,将宇文皇室的几位藩王召进京师长安。大象二年(580年)六月,北周宗室中有实力的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都到了长安,杨坚成功地使几位藩王在自己的控制之下,以防止他们发生叛乱。

接着,杨坚重拳反叛乱。相州总管尉迟迥自以为他自己是北周的重臣宿将,见杨坚擅政专权,十分不满,于是,他在东夏起兵,挑战杨坚。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也相继起兵响应。一月有余便聚集了十万兵马;还有,宇文胄在荥州,石愻在建州,席毗在沛郡,毗弟叉罗在兖州也都对相州总管尉迟迥的起兵做出响应,一时形成了乱局。

杨坚果断出手,命上柱国、郧国公韦孝宽出兵击败了尉迟迥,先干掉带头造反的相州总管,消除最大的威胁;而司马消难在被官军击败后南逃于陈朝;益州总管王谦随后也被官军杀死。其他各地的呼应者见领头的几位或被斩杀,或逃至他国,多数人便不敢再做乱了。杨坚的这一平了胜利意义重大,一是稳步了宇文阐继位之后的基本局势,维护了杨坚作为左丞相的稳固地位;二是利用击败相州总管尉迟迥提振声威,当雍州牧毕王宇文贤等试图继续作乱时,杨坚捉住了宇文贤并将其斩首,接着,治赵王等人之罪,威望大增。

随后,杨坚收集证据,编造理由,以谋反的罪名,先后将赵王宇文招、越王宇文盛、陈王宇文纯、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等都杀了,并清除了鲜卑族中的反对力量,进而拉拢元谐、元胄、宇文忻等部分鲜卑贵族,使鲜卑族成了支持他的重要力量。

此外,杨坚在被任命为左丞相之后,便以正阳宫为丞相府,让郑译为长史,让刘昉为司马,并设置丞相府官僚,辅助他谋划政局和处理朝政。

还有,杨坚还更改周宣帝时的严酷法令,与施政宽和相对应,精简掉严苛的法令,以此来获取天下民心。

经过了这一系列的措施的推行,杨坚在朝中、各州府以及鲜卑贵族中已经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他篡位夺权了。

杨坚画像

最后,北周末代皇帝宇文阐不得不禅让帝位于杨坚。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十三日,宇文阐见朝政大权完全被杨坚所掌控了,宇文皇族已经没有人能支持他了,朝中大臣大多数都只听命于杨坚,宇文阐身边的亲信担心自己性命难保,于是,力劝宇文阐让出帝位,于是,宇文阐被迫禅让帝位于杨坚,他自己搬到别宫去住。

杨坚假意拒接之后,最后接受禅让,正式登基为帝,隋朝建立,北周王朝也因此而灭亡了。杨坚降宇文阐为介国公,食邑一万户,车服礼乐仍按北周旧制,并且允许宇文阐上书皇帝不称为表,皇帝回复不称诏,表面上看,杨坚对宇文阐还不错。可是,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五月壬申日(《隋书》作五月辛未日),杨坚还是没有饶过宇文阐,他暗中派人害死宇文阐,可怜的宇文阐死时才九岁。宇文阐死后,杨坚假装震惊,发布死讯,隆重祭悼,谥为静皇帝,葬在恭陵。

杨坚篡权夺位几乎没有任何阻力,是史上最轻松的夺权之举。

清代著名学者赵翼评价说:

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妇翁之亲,值周宣帝早殂,结郑译等矫诏入辅政,遂安坐而攘帝位。其时虽有尉迟迥、宇文胄、石愻、席毗、王谦、司马消难等起兵匡复,隋文犹假周之国力,不半载殄灭之。于是大权在手,宇文氏子孙以次诛杀,殆无遗种……窃人之国,而戕其子孙至无遗类,此其残忍惨毒,岂复稍有人心。(赵翼:《廿二史札记》)

你觉得汉献帝是傀儡吗为什么

非常感谢悟空问答官方诚邀,我的观点很明确,不是如果在太平年代,他一定是好皇帝,一句话解释,生不逢时。

汉献帝刘协是汉朝的末代君主,对于熟悉《三国演义》的众多“三国迷”来说,他肯定是一个不陌生的人物。但是在大家的心目中,这个汉献帝与浩如烟海的汉末三国群雄豪杰相比,历来都不是一个怎么样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虽然拥有皇帝的高贵身份,但由于他手中没有军队,没有掌握管制天下的实际权力,因此他只是个被曹操拥立的一个傀儡、一张可供他操纵的政治王牌而已,对于汉末三国的历史进程而言,他自然起不到什么关键性的作用。后来当曹操去世之后,由于北方已经统一,局势比较稳定,他的儿子曹丕就轻而易举地把汉献帝这件已经没什么用处的摆设赶下了台,然后自己取而代之,是为魏文帝。不仅小说里是这么写的,史书上也是这么说的,现代的很多史学家也对这个问题没有多大疑问。那么,历史的事实果真是如此吗?最近,我读了百家讲坛由复旦大学姜鹏先生撰写的《三国前史:一个傀儡的力量》一书,对这一问题产生了很多新的认识。首先,汉献帝本人并不是一个懦弱怕事、既无权又无能的人物,而是一个明大事、识大体、心怀天下、心系苍生、很有战略眼光、很有治国才识的皇帝。我们过去评价汉献帝,常常会想到曹操批评汉献帝的一句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即是说汉献帝从小娇生惯养,空有心志,没有无治国安邦的能耐。事实上恰恰相反,汉献帝从小命途多舛,在他出生不久之后母亲王美人就因宫廷斗争而被何皇后毒死,因此他连自己的妈妈长什么样都不知道,自幼得不到母爱的体贴,日子过得应该是很苦的。董卓攻入洛阳,废掉少帝刘辩,拥立刘协为帝,并将之胁迫至长安。董卓被王允设计杀掉后,他的手下军阀起而作乱长安,更是一片兵荒马乱的气象,汉献帝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小小年纪就要去应对如此复杂的局面,受到的磨砺不可胜数,是非常不容易的,怎么能与那些富家纨绔子弟先提并论呢?再者,汉献帝刘协从小天资聪颖,处事得体,董卓拥立他为帝虽是出于更便于加以控制的原因,但有一点也不容忽视,那就是他比他的哥哥更有“帝王风度”:

第一:当董卓率军来到洛阳郊外偶遇少帝刘辩和刘协时,刘辩当即就被吓得大哭不止、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而年纪更小的刘协却临危不惧,对董卓提出的问题应答如流,这是很了不起的。在长安时,有一次闹饥荒,汉献帝命一位大臣开仓放粮,结果这位大臣监守自盗,饥荒依然严重。汉献帝通过当庭煮米实验戳穿了他的罪行,但却没有下令将这位大臣依罪斩首,而是打了他几十大板,然后令他再去处理此事,这位大臣自然不敢再搞鬼,很快就处理好了镇荒的事。

第二,汉献帝绝非没有什么实际权力的傀儡。汉末的局势虽然军阀掌权,局势混乱不安,但人们对于皇权的认识跟今天人的看法有着巨大的差别,皇帝在他们的心目中依然有一种很神圣的权威性,以至他们虽然佣兵作乱,但绝不敢轻易染指皇权。即便是曹操也不能一手操纵整个朝廷局势,他的很多决策和命令,必须要得到汉献帝的同意才具有效力,可以向外发布。

第三,汉献帝的作为深深地影响甚至扭转了整个汉末三国历史的走向。为了拜托长安西部军阀的控制,重新稳定天下局势,汉献帝做出了东归洛阳的决定。事实证明,汉献帝的这一计划很有战略眼光。洛阳是东汉旧都,有着便于号令天下的优势。为了实现这一计划,汉献帝不惜历经千辛万险,耗时一年多时间最终到达了目的地。汉献帝的归来极大地影响了整个东部地区的局势,势力本来相对弱小的曹操在拥立汉献帝建都许昌后,一下子就拥有了作为中央政府号令天下的优势,面对汉献帝的号令,地方军阀哪怕不愿服从,起码也得做做样子。当时曹操北面有袁绍,南面有刘表、袁术,东面有吕布,都是势力远胜曹操不好惹的主,汉献帝的到来,使这三方顿感压力倍增,吕布表示拥护中央朝廷,立即解除了和袁术订立好的同盟关系,袁术称帝,立即遭到了四方诸侯的声讨,很快在众人的攻伐之下灭亡,在官渡之战中,刘表本和袁绍是同盟关系,但因为有汉献帝存在的缘故而不敢发兵袭击曹操后方,而是采取中立态度任凭曹操和袁绍斗得你死我活,这解除了曹操与袁绍作战的一个很大隐患。南方势力本来十分弱小依附于袁术势力的孙策,因为拥护汉朝廷的缘故得到了汉献帝的大力支持,汉献帝给他加官又是进爵,委以他平定南方的重任,这使得他一时间转弱为强,声望势力大增,这样,他一举荡平了东南的一些割据势力,南方逐渐走向统一,这为日后东吴集团的形成打下了雄厚的根基。

第四,汉献帝与曹操的关系绝非是简单地利用与利用、胁迫与被胁迫的关系,而更近似于一种合作的关系。在汉献帝的朝廷之中,并非全部都是隶属于曹操的嫡系势力,也有很多听命于自己的大臣。当时天下的很多有才之士人心归汉,依旧怀有着强烈的拥护汉朝廷恢复天下一统、实现汉室中兴的志向和愿望,因此,他们奔着拥护汉献帝的目的才来到曹操的帐下,表面上是作为曹操谋士协助他平定地方割据势力,实际上是代表汉献帝与曹操合作。这里面最为突出的代表是荀彧。正是因为汉献帝的向心力,才吸引了大批的人才来到许昌,一时间人才济济,这给曹操集团提供了巨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可以说,汉献帝离不了曹操,曹操也离不了汉献帝,如果没有汉献帝,就绝对不会有后来的曹操。

第五,汉献帝并不支持刘备。刘备虽然声称他是汉室宗亲,但实际上这是根本说不清楚的事。而《三国演义》中所说的汉献帝认刘备为“刘皇叔”,联合董承、刘备谋杀曹操都是子虚乌有的事。事实是,汉献帝恐怕连刘备面都没有见过,董承密谋杀掉曹操也是他假借汉献帝的名义自我导演的,被没有的到汉献帝的授意。在汉献帝的眼中,刘备也只是一支普通的地方军阀势力,要实现天下一统和安定,他主要依赖的是曹操和孙策(曹操北、孙策南)的势力,刘备这些人是必须要加以扫除的,更不会寄以他中兴汉室的希望。后来汉献帝退位,刘备还大放流言说汉献帝被害,好为自己登基做皇帝做准备。

第六,汉献帝最后退位,并非是在逼迫下做出的无奈之举,而是顺应形势、为保护黎民苍生免受战火屠戮而主动做出的选择。我们一直以为,汉献帝手中没有实权,位同傀儡,曹操活着的时候没有取代他是因为他自己没下决心,而他的儿子曹丕就有这个野心,因而在曹操去世后他就轻而易举地逼迫汉献帝禅位了。其实根本不是这样。汉献帝将皇位让给曹丕的时候,不仅不是在曹家势力最为旺盛的时候,恰恰是在局势对曹丕十分不利的时候。曹操去世后,原本依附于曹操的各派势力一时间失去了主心骨,就由原本的团结走向分裂,他的弟弟曹彰占着地利之机跑到洛阳想要夺取魏王之位,而当时屯聚在洛阳附近的一支曹操最为重要的嫡系部队青州兵也突然哗变,未得到允许就私自离开自己的岗位向东而去。面对这些局势,继承曹操地位的曹丕远没有足够的威望加以震慑,也就是说,北方的局势很有可能就此而再次走向分崩离析。

此时的汉献帝,已然是一个政坛上的老手,如果他再来个顺水推舟,打击曹丕一下,绝对可以让他吃不了兜着走。但是汉献帝不仅没有这样做,反而直接把皇位禅让给了曹丕,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此时的汉献帝十分明白,汉室衰亡已不可逆转,而天下的老百姓实在不能再经受战乱了,与其做无谓的抗争,不如直接做个人情,好让天下迅速走向稳定。由此看来,历史上真实的汉献帝,虽不能说是一代英才雄主,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人物。在他一生执政的过程中,从来都没有做过一件错误的决策,如果说有真有什么错的话,那就是他错生在了汉末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假若他能够被生在太平年代,他一定会成为一个很有作为的好皇帝。

点关注,每天分享有趣历史。让我们一起成长。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说隋文帝杨坚是欺孤儿寡妇以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