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是春秋时期四大强国之一,战国开局,为何却沦落成二流国家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秦国是春秋时期四大强国之一,战国开局,为何却沦落成二流国家,以及秦国为什么败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千古一帝秦始皇,横扫六国无人挡,但又为何坐拥百万铁骑却败了
  2. 秦始皇百万大军为什么败给刘邦
  3. 秦国是春秋时期四大强国之一,战国开局,为何却沦落成二流国家
  4. 为何是楚国人灭了秦国

千古一帝秦始皇,横扫六国无人挡,但又为何坐拥百万铁骑却败了

秦国可不是败在始皇之手,秦国败于二世胡亥,亡于三世子婴,这是历史记录。

再说这百万秦军,当时中原大战,秦军主力多数在两个方向,一路五十万秦军南征百越一路三十万秦军北伐匈奴,秦军主力并不在中原,就算后来秦长城军团回师救援,带回来的人也并不多。

而那时平叛主力是秦将章邯领的二十万刑徒军,这些人是修皇陵的,不说和秦军主力比吧,但战斗力也是很让项羽头疼的存在。

那为什么秦国在危难之际,这两路大军没有救援呢?只能说各有各的原因吧,那么我们就来说说这两路秦军为什么不回援。

五十万秦军南征百越

这五十万秦军可说是秦国最大的本钱,当年九州一统,志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秦始皇命屠睢领五十万秦军南征百越。

公元前219年屠睢领五十万秦军兵分五路进军百越,这一仗一打就是五年,直到前214年秦军攻广西败于瓯雒军才宣告结束。

第二次南征开始于公元前214年,主将为任嚣、赵佗,前210年结束,这一仗算是让秦国在百越定下了根基,但刚获新地,根基尚浅,所以为了巩固根基,秦始皇并没有把秦军调回,这路秦军就直接留在了百越之地。

秦始皇得百越,设三郡,分别是象郡、桂林郡、南海郡,任嚣任南海郡尉,总理三郡事务。

后来秦国内乱,这五十万秦军不回援,和这个任嚣有很大关系。

秦国稳定百越之后,任嚣就当上了土皇帝,但那时秦始皇在,任嚣还没有胆子敢自立为王。

而后,始皇驾崩,二世胡亥即位,任嚣就听调不听宣了。

任嚣命短,没过几天舒心日子就命不久矣了,而一直作为副手的赵佗就捡了一个大便宜。

任嚣病入膏肓之时,将南海郡尉之职交与赵佗,并对他说:“秦政无道,中原扰乱,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

任嚣公然唆使赵佗立国,而后赵佗也确实有这份野心,扒路毁渠断绝与中原的一切来往,自立南越武王不在理会中原之事,而这五十万秦军也成了赵佗的军队。

三十万秦军北伐匈奴

这三十万秦军,可算是一支传奇军队,第一任主将更是大将蒙括,它北击匈奴收河套扩疆千里,这等辉煌的战绩直到后来的汉朝,也是历经三位帝王才从新取回了荣耀。

后来,秦国在新地设立九原郡之后,兴建长城抵御匈奴死灰复燃,而这三十万秦军也就原地驻扎了下来,成为了秦国北方的边军。

而后秦二世胡亥登基,第一件事就是逼死了被发配到北方的扶苏,拥戴扶苏的蒙括也没逃的了株连的命运。

主将已死,这三十万秦军也就没了魂,虽然后来秦国又派来了主将,但并不能服众,以至于秦国大乱,主将竟调不动手下将士,肯归秦的也只有十之一二。

所以说,大秦的灭亡并非是军队战斗力不足,更多的是亡于暴政。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秦始皇百万大军为什么败给刘邦

秦始皇虽拥有百万大军,但实际上秦末主力军队分为两大集团,一是蒙恬率领是我三十万大军驻守北方,防守匈奴,二是屠睢率领的五十万大军在南方征伐百越,但实际上驻守国都的军力并不多,只有二十万左右,实际上在蒙恬被胡亥杀害以后,三十万大军也就失去了抵抗的主心骨,实际上抵抗的只有几万人。

秦国是春秋时期四大强国之一,战国开局,为何却沦落成二流国家

秦国是春秋时期四大强国之一,战国开局,为何却沦落成二流国家?

前言:要想成为一个一流国家,有两个条件:一是你自己很强,二是你的邻国较弱。自己很强,有两个条件:一是国内稳定,二是人才济济。弱国刚好相反:国家动乱,人才缺乏。我们先来看看秦国为什么在春秋时期能成为一个强国。

秦国在春秋最强盛的时候,莫过于秦穆公时期了。毕竟,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春秋五霸是有争议的,但我个人比较认同《史记索隐》,这个我以后另有文章论证)

秦穆公在位的时间是前六五九年——前六二一年,共三十八年。这三十八年中,秦国在国家内政人才方面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春秋形势图△

一、国内稳定

翻开《史记》,我们可以看到,早在秦穆公之前,秦国经过秦襄公、秦文公一直到宁公、武公、德公、宣公、成公等数代国君的努力,已经把西戎大部分部落杀得心悦诚服,再灭掉了周边的小国家,领土一路向东推进,占领了关中大量土地,并将国都迁到了雍邑(现在的陕西凤翔)。地广人多,资源丰富,到成公时,秦国已经崛起为西方强国。

秦成公因为七个儿子都还小,为了避免主少国疑带来国家动乱,在他去世前,就把国君的位置指定给了弟弟任好。任好,就是秦穆公了。

秦穆公接手时,秦国国内稳定,国力强大。

秦穆公这个人,虽然喜欢搞事情,但他主要还是对外搞,比如与晋国结成“秦晋之好”。对内还是待人周到,知人善任,宽以待人。特别是对于人才,他是求贤若渴。

△秦穆公剧照△

二、人才爆棚

秦穆公对外搞的事情很多,为什么我单单提”秦晋之好“呢?因为万物皆有因果,秦穆公取晋献公的嫡女最大的收获不是有了一个娘家强大的老婆,而是一个陪嫁的奴隶:百里奚。

百里奚原来是虞国的贤臣。后来虞国被晋国灭了,他就成了奴隶。他趁着陪嫁的机会,逃跑到了楚国,楚成王并不知道他是谁,看他年纪比较大,差不多七十岁了,也不想杀他,就问他能干什么,百里奚说自己擅长养牛,于是楚成王就让他在楚国养牛。

秦穆公听说陪嫁的人中有这么一位虞国的贤臣逃跑到了楚国,于是打算用重金去把百里奚赎回来。后来转念一想,这样不就让楚国知道百里奚很厉害了吗?万一楚国不愿意让百里奚赎身呢?于是,秦穆公就派一个小官去楚国,说我们的陪嫁奴隶跑到你这里来了,我们愿意用五张黑公羊皮把他赎回来。那个时候,这种赎回奴隶的现象很普遍,楚国也就不以为然,把百里奚还给秦国了。秦穆公让他做了大夫。

如果”秦晋之好“仅仅是让秦穆公得到了百里奚,我也不会感叹”万物皆有因果“了。百里奚虽然年纪大了一点,但他实实在在是秦穆公的贵人。

首先,百里奚自己就是一个治国能臣。然后,他又推荐了蹇叔。最后,他还有一个儿子,叫孟明视(名叫视,字孟明)。

孟明视与西乞术、白乙丙后来成为秦穆公手下最得力的武将。除了这三人,还有杞子、逢孙、杨孙都是赫赫有名的将领。

可以说,秦穆公时期的秦国,人才辈出。

但还有一个人,必需说说。因为这个人对秦国的影响,非常之深远,甚至可以说是他导致了秦国最终能统一中国的结果。

这个人就是由余。

△古代王宫游戏图△

秦国的西边,残余的西戎看到秦国日益强大,有点害怕。于是,戎主就派了一个厉害的人去秦国拜访秦穆公,打探秦国情况,由余就这样来到了秦国。

西戎的目的,秦穆公当然清楚。于是就带着由余参观自己的宫殿和收集来的珍玩,炫耀自己的财富,想亮瞎这位从蛮荒之地来的没有见过世面的野人。

没想到由余根本就不是野蛮人。他祖上是晋国人,他现在还能讲晋国话呢。

由余用鄙视加同情的目光看着秦穆公说:你这些东西,如果是鬼神帮你搞的,鬼神也会累;如果是百姓帮你搞得,百姓得多劳苦啊!

秦穆公一听,这不就是在指责我劳民伤财吗?这个是一个治国贤人啊。

于是,他就跟内史王廖说:邻国有圣人,就是我国的忧患,这个由余在西戎,对我们就是一个隐患,我们该怎么办?

王廖说,这事容易办。我们先送一些中原的乐曲歌姬给戎主,让他沉迷于靡靡之音,消磨他的雄心壮志。然后请求他让由余在我们这里多呆一点时间。接下来设法不让由余按时回去,戎主就会对由余产生怀疑。等他们君臣有了隔阂,我们就不用担忧了。

看来为了留住人才,秦穆公是无所不用其极啊!就这样,秦穆公把由余收入囊中。由余成了秦穆公的高级幕僚。

由余带来的第一个变化,就是秦国的战略思想的改变。由余认为中原文化只会让人沉迷(看看西戎主就知道了),那些虚假的仁义道德,就是国家动乱的基础。比如,嫡长子制就不如秦国的“谁行谁上”来的实在。否则,秦穆公也不可能坐在国君的位置上。所以,秦国必需坚持自己的戎族文化,不要去学习中原没有用的文化。

这一点,秦穆公非常认同。从此,秦国从学习中原文化的道路上调转了车头,从新挖掘自己的西戎文化。最终,这种文化包容了法家的思想,商鞅改革因此才能成功。秦国才能统一全国。楚国就是一味地坚持向中原文化靠拢,最终失去了统一全国的机会。

由余提出的另一项战略方向就是,一路向西扩张,获取更多的兵源和资源。并帮助秦穆公最终把西戎尽数剿灭。为秦国进军中原解除了心腹大患。

△秦国士兵△

三,邻国渐弱

在同一个时期,我们来看看秦国周边的两个大国是什么状况。

晋国,由于骊姬之乱,导致太子自杀,王子流亡,国家动乱不堪,人才流失。晋惠公还被秦穆公俘虏了,要不是周天子亲自派人说情,而且秦穆公的夫人又是晋惠公的姐姐,寻死觅活的,秦穆公早就把晋惠公干掉了,然后再挥师西进。

楚国在这个时期,是楚成王年代。他是弑杀其兄楚堵敖夺取的国君之位。得位不正,就想通过对外的武力来缓解国内矛盾,结果在城濮之战时,遭晋国打败,向中原发展受阻。上行下效,最终,楚成王被太子商臣和潘崇逼迫自杀。商臣就是楚穆公。楚穆公时期,楚国内部更是分裂严重。国家一蹶不振。

自己强,周边弱,于是秦国在春秋时期一跃成为了一流的强国。

△战国形势图△

我们再来看看秦国为什么后来变弱

我们还是按照前面的思路来分析。

一、秦国内部

秦国强大,始于秦穆公。物极必反,秦国衰弱,也是始于秦穆公。

秦穆公因为有了孟明视和子桑两位大夫的辅助,成就了在西边的一番霸业。于是他越发重视和喜爱人才。

这一喜爱,就出问题了。

当时的社会,陪葬是一种流行。秦国也不例外。秦穆公特别喜爱他手下的这些贤能且忠心的人才,比如,当时的子车氏的三位贤才:奄息、仲行和针虎。于是,在他死后,这些人才一起跟着他殉葬了。这次殉葬,一共有177个人,是西周以来人数最多的一次殉葬。

《诗经秦风》中的《黄鸟》就是为了哀悼子车氏的三位贤人: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维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哀悼归哀悼,秦国的强盛,从此戛然而止。

△秦穆公△

《左氏春秋》说:上古时期的王者知道自己寿命将尽,就会拣选人才、树立风气,将自己的经验著录成册、为后人制订法度、设立表率来引导他们,给予他们法度规制,告诉他们先王的遗训典章,委任他们一定的职务,让他们注重因地制宜、顺其自然,让人民都信赖他们,然后自己才会撒手而去。而现在秦穆公既没有做到上述圣王的做法,为子孙后代留下法则,反而将贤臣良将用来为自己陪葬,有识之士从他的做法中就可以看出秦国以后不会再有实力向东征伐了。

《左传》的断言完全被历史验证了,由于秦穆公死后将优秀的人才用来陪葬,他的子孙没有贤臣辅佐,结果大都庸庸碌碌没有作为。秦国的蓬勃发展随着秦穆公的去世而驻足不前,直到商鞅改革,秦国没能在风起云涌的国际舞台上有什么作为。

《诗经》里说:“人之云亡,邦国珍瘁“。就是说国家的人才已经很少了,为什么还要夺走人才去殖葬呢?说的就是秦穆公这样的。

我们前面说了,一个国家能否成为一流,还要看周边邻国。秦国在秦穆公之后开始衰败,但如果周边国家比他衰败得更厉害,秦国还是可以算得上一流的。偏偏这个时候,晋、楚两国发力了。

△李悝变法△

二、魏替晋强

我们先来看看晋国。

晋国确实比秦国更乱。但是,他乱出了新高度。

春秋末期,魏、赵、韩三家把晋国瓜分掉了。秦国面对的原来的晋国,现在变成了魏国。而魏国,是战国初期最牛的诸侯国之一。

首先,魏国有一个了不起的国君魏文侯魏斯。他是一个有热情有抱负的人。他的热情,体现在对人才的信任。他的抱负,体现在对大局上把握。

在大局的把握上,魏斯以国际视野的高度,提出三晋必须停止内斗,一致对外。这个建议也得到了韩、赵的认可。使得魏国能有精力在河西与秦国展开长期的拉锯战。

人才上,他用了两个人:一是李悝,一是吴起。

李悝,是战国时期率先打破土地国有制的改革者。商鞅的”废井田“就是从他这里抄来的。李悝鼓励农民开荒,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刚好顺应铁器的大量使用,迅速增加了魏国的粮食产量。

接着,他推出”平籴(di)法”,稳定粮食的价格。魏国从此国库充盈,人民富足。

最后,他推行法家治国思想,整理出了我国第一部成文法:《法经》(这后来也被商鞅同学抄袭)。魏国国力经过这样一番操作,一跃成为比秦国更强大的一流诸侯国。

吴起,则是魏国在河西地区攻城略地的大将军。由于吴起的超凡战争头脑,很快就把秦国从黄河向西赶至洛水西岸。长期把秦国压得喘不过气。他带领由他亲自训练出来的五万魏武卒,在阴晋之战中击溃了秦国号称五十万的大军,成为了中国军事史上少数以少胜多战役的著名案例。吴起一时间成为了战国初期的第一战神。

在李悝跟吴起的辅佐下,魏国强出了一个新高度。

△吴起△

三、楚国昙花

春秋末年,楚国强盛过一阵子,但后面也不行了。

可是,到了战国初期。楚国又雄起了这么一小会。可就是这一小会,已经比秦国强了那么一点点。

关键人物还是吴起。

吴起,在魏国干得好好的,结果被人陷害,只好逃到楚国来谋生活。吴起除了能打,他还善于学习和总结。看他写的《吴子兵法》就知道了。(此书有后人伪作之嫌)

他来到楚国时,楚国因内乱已经极度人才匮乏了。于是楚悼王委以重任。吴起也不负知遇之恩,马上就把李悝的变法抄了过来。为了使国人相信他的变法是来真的,他标新立异,搞了个“车辕立信”(具体内容祥见后来商鞅的“徙木立信”,商鞅就是爱抄作业)。

在李悝变法的基础上,吴起还率先在楚国推行郡县制(这后来也被商鞅童鞋抄袭了),迅速加强了中央集权。但这也因此动了楚国士大夫贵族的奶酪,导致最终变法不能延续,楚国因此失去了一个统一中国的机会。

当然,吴起不会忘记自己的老本行,到楚国后,他继续在军事上发力。秦国那段时间命真不好,在河西,遇上了魏国的吴起,被压得呼吸困难。在汉水又遇上了跑到楚国的吴起。单单吴起一个人建立起来的这两条战线,就把人才凋零的秦国拖得疲惫不堪。

秦国因人才凋零,内不能发展,在魏、楚两国的重压下,外无法扩张。战国一开局,就堕落成了二流国家。

所以说,人才,是国家强盛的根本!

以上观点,欢迎留言探讨。

感谢朋友阅读!

为何是楚国人灭了秦国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简单。楚国人对秦国人极其仇恨,楚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有复仇的基础,楚国人抓住了机会。

楚国和秦国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楚国的实力甚至一度要强于秦国。“朝秦暮楚”这个成语很好的概括了当时秦楚两国的实力。可是秦国掐灭了楚国强大的希望,并给楚国带来了极大的耻辱。

楚怀王以前秦楚关系尚且可以,怀王之后秦楚逐渐结下大仇。楚怀王登基以后,锐意进取,对外灭掉了越国,对内实行新政。就当楚国君臣决意成就一番作为的时候,秦国却派人诓骗楚怀王。宣称只要楚国断绝和齐国的友好关系,秦国愿意割让六百里土地。楚怀王信以为真,断绝了同齐国的关系。可是张仪和秦惠文王却失信于天下,只宣称愿意割地六里。这便是历史上著名“诓楚事件”,楚国沦为天下的笑柄。

公元前312年,秦楚展开大战。楚国战败,被斩首八万士兵。接着秦国占领楚国的重地关中郡。公元前311年,秦国又攻占楚国的召陵地区,楚国进一步衰落。最让楚国人民难以接受的是公元前299年秦国把楚怀王骗至秦国囚禁起来。一国国君被骗至他国囚禁起来,这在春秋战国时期绝无仅有,更何况被骗的还是楚国这样的大国。这是秦国给楚国人民带来的新耻辱,让所有楚国人都蒙羞的耻辱。

秦国带给楚国的耻辱还远没有结束。楚顷襄王时期,秦国又多次打败楚国,夺取楚国大片领土,屠杀楚国大量军队。公元前278年,白起率军攻陷了楚国都城郢。战国时代,都城被攻陷的情况时有出现,可是都城彻底被占领,只有楚国一家。楚王被迫把都城迁往陈。公元前241年,秦国又逼迫楚国把都城迁往寿春。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对楚国前后用兵八十万,几乎等于对其他五国用兵的总和。秦国灭楚期间,给楚国人民带来的灾难也最大。山东六国中楚国人民也最痛恨秦国。楚国灭亡之时,在楚国广泛流传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民谣,可见楚人对秦人的憎恨。

秦灭六国的时候,六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摧残。虽然楚国遭受的损失最大,但是楚国毕竟底子厚、实力雄厚。加上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楚国遗民最多,楚国遗民的实力也最强。楚国遗民对故国充满怀念,对秦朝充满敌意。这些充满愤怒的楚国遗民有实力,他们时刻准备推翻秦朝。只需要一个契机,他们就能形成燎原之势。

秦朝末年,原楚国人陈胜吴广发动了大泽乡起义,掀起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陈胜迅速建立“张楚”政权,并且打到了咸阳附近。陈胜吴广的起义失败了,以项梁和项羽叔侄为首的原楚国贵族和以刘邦为首的原楚国百姓又举起了反秦大旗。项羽刘邦一同拥立楚怀王,并且合力灭掉了秦朝。

秦国是春秋时期四大强国之一,战国开局,为何却沦落成二流国家和秦国为什么败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秦国是春秋时期四大强国之一,却没有外族敢祸乱中原 这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