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难回答的27个问题,太涨知识了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老子为啥叫大圣的问题,以及和为什么叫武宗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古代的皇帝有庙号和年号,可是为什么唐的时候称庙号而明清称年号
  2. 老子为啥叫大圣
  3. 为什么叫做汉武帝而不叫汉武宗
  4.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会有明武宗朱厚照这样一个奇葩的皇帝

古代的皇帝有庙号和年号,可是为什么唐的时候称庙号而明清称年号

谢邀!

中国古代皇帝都有庙号,谥号和年号。但是,唐朝以前皇帝大多称谥号。按照周礼庙号是非常严格的,按"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为祖,嗣君为宗,到了唐朝除了亡国之君和短八门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所以人们了一惯称庙号。而明清时期的皇帝,一般一个年号用一辈子(一元一世),出于表述方便,人们习惯称其年号。

老子为啥叫大圣

在我国古代,有许多人因为精通某一领域,或在某一领域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抑或是在某一方面影响极大,而被称作“某圣”,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武圣关羽、茶圣陆羽、书圣王羲之、诗圣杜甫等等。还有一些人他们上能通达天地之理,中能宣扬道理教化大众,下能统率万物为王之德,这样的也被人称之为“圣”比如出说中的尧舜禹,再比如至圣先师孔子等等。在这诸多的“圣”中,有一个流传甚广,但未必每一个人都知道他真正指的是谁,他妇孺皆知的“大圣”。

所谓大胜“大圣”,是指道德最完善﹑智能最超绝﹑通晓万物之道的人。也就是《礼记·乐记》中记载的“及夫敦乐而无忧,礼备而不偏者,其唯大圣乎!”然而,事实上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大圣”一次往往是指《西游记》里那个能上天入地、降妖除魔、大闹天空、七十二变的"混元一气上方太乙金仙美猴王齐天大圣"孙悟空。当然这主要还是因为无论是小说版的《西游记》,还是被拍成的各个版本的电视剧,流传都太广泛了,太过于深入人心了。在大多数八零、九零后的童年里,每年暑假各大电视台都会轮番播放《西游记》,这也正是多数人会认为“大圣”就是《西游记》的孙悟空。

其实,在真实历史中,“大圣”一词和别的“某圣”一样,是对某一位历史人物的尊称,和“至圣”是尊称孔子一样。而能得到“大圣”这样一个尊称的人,正是和孔子一样伟大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的老子——李耳。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出生在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最初是周朝的守藏史(藏书室室长),因而得以阅览大量的珍贵典籍。周昭王二十五年,老子西游入秦至函谷关,应尹喜之邀,著称了一部凝结华夏智慧的绝世之作《道德经》五千言,也即是《老子》一书。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老子与孔子是一个时期的人物,老子年长二十岁,孔子曾数次向老子“问礼”。孔子见过老子之后,对老子的评价极高,对弟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除了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还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后来被称为张天师的张陵创立了道教,老子在道教中被尊为道祖,到了唐朝武宗时期老子被定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唐高宗在乾封元年,追封李耳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在天宝二年,追封他庙号大圣祖,谥号玄元皇帝,这有可能就是老子被人称为“大圣”的由来。

为什么叫做汉武帝而不叫汉武宗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制度被废止。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

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

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刘盈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刘秀上庙号);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

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佑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这一些庙号在孝献帝时被取消。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

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

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

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会有明武宗朱厚照这样一个奇葩的皇帝

其实明武宗并不算奇葩,他的一些表现是其成长经历所决定的。

他是明朝为数不多的、既是嫡长子继位又未遭遇其他潜在继承人挑战的皇帝(孝宗只有两个儿子且次子早夭),继位时年仅15(足岁只14),按老话说“富于春秋”,很希望有所表现。从史料记载看他不仅博学,而且文武兼备,心思也很缜密。

他继位后文臣不但处处用礼法祖制约束,且仅将他当作靠血缘继承大统的少主,总是摆出一副“你当家我做主”的俯视姿态(明代正途出身的士大夫往往如此),这是自视甚高且心思细腻的武宗所不能堪的,他又不是那种类似北周武帝、可以绵里藏针的人物,而是采取了看上去“精分”,实则一脉相承的两极化反弹,一方面沉湎游玩和渔色,另一方面却又勤于政务、尤其是军务(要知道明朝中期消极怠工的皇帝可是为数不少)。

这两件事前者消极、后者积极,看似分裂,实际上都表明他不信任文臣,不甘受他们摆布,而宁可自行其是。但他已是明代第11个皇帝,生长深宫,不识稼穑(按京剧《游龙戏凤》的词,他的生活环境就是“大圈子里套了个小圈子,小圈子里套了个黄圈子”,出得宫门倘无人倚靠,连吃饭走路都成问题,而文臣之外能托付的无非三种人——宦官、女人、边将。

很显然他对宦官和边将在整体上的倚靠从未变过,无非是宦官用刘瑾还是张永,边将用江彬还是钱宁的区别,他既然不信任文臣,事实上也不可能有更多选择。至于女人,只是他排解郁闷的一种寄托,且看上去他更希望用“朱寿”这个普通人去赢得女性的芳心,虽然豹房什么的他也在搞,但很显然游龙戏凤式的民间猎艳更让他享受。

他的军功是实实在在的,完胜鞑靼,连平安化、宁二藩,击破刘六刘七,这样的成绩放到任何朝代都拿得出手,对于一心希望证明自己的年轻皇帝而言,他希望炫耀这些成绩的心情不难理解,自封大将军、要把宁王放了再抓,都是这种心情的体现,且文臣越劝阻,他就会越来劲(这也是老朱家的一种遗传属性,嘉靖的大礼议也是如此),在别人看来惊世骇俗,在他看来却不过是出一口恶气,而且回顾看过去就会发现,他是有分寸的,不会闹太过火。

他的能力和眼光,文臣也是心中有数的,因此虽然不爽(毕竟谁都想做主角)但可以容忍,非但可以容忍而且可以接受——在明代皇帝中孝宗、武宗差不多是最宽厚的,辅臣、谏臣就算再惹皇帝不高兴,也大多可以从轻发落,很少像前、后几位皇帝那样动辄廷杖甚至掉脑袋。

不过他这种不成熟个性和逆反心理终究让他自食其果,从这点上看他还是个大孩子。而在和他的缠斗中笑到最后的文臣们,很快就要迎来自己人生和仕途中最大的劫难了。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百家姓 第1大姓 李,家族第1位名人,开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