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之战,统帅杨镐为什么采取兵分四路合击的战术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萨尔浒之战,统帅杨镐为什么采取兵分四路合击的战术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杨镐为什么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杨镐为什么要把行军路线告诉努尔哈赤
  2. 为什么近期出现了大量对袁崇焕的负面评价
  3. 萨尔浒之战,统帅杨镐为什么采取兵分四路合击的战术
  4. 明朝为什么姓杨的名臣多如三杨杨延和杨宪

杨镐为什么要把行军路线告诉努尔哈赤

是杨镐的愚蠢和自信!

指挥萨尔浒之战的指挥总兵将领杨镐,他有什么实力?他在指挥萨尔浒之战以前曾经做过蔚山之战的指挥使,然后蔚山之战明朝军队惨败,而这一次杨镐和部下们制定的行军部署上明显强于蔚山之战。然而这个人有着非常严重的性格上面的缺陷,他对于自己太过于自信,以至于到了自负看不起敌将的程度,甚至可以说是自信到了缺心眼的程度,可是他忘了他的对手是努尔哈赤。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在总定了方案以后,修书一封给努尔哈赤把明军的行军路线告诉了努尔哈赤,但是这并不是叛国只是泄密。

杨镐这个人可是靠关系上位的,在上主要是依附齐党来维持关系,朝鲜战争之后的万历三十八年,他还被提拔为辽东巡抚。

其实在萨尔浒战之前,就有人提醒过杨镐,说努尔哈赤此人野心不小,应该找做提防,而杨镐却认为小小女真部落,不足为患,竟然视而不见。

据说当时有个御史在推荐杨镐时说:

“虏逐原野,其技几何?劲兵宿将,惟我知之。镐之才力,足以办此!”

还有人说:“努尔哈赤其技几何,镐之才力,足以把努尔哈赤办了”。

估计也只有吹牛了。

其次我们来看下,这次出兵,说实话的,真不算高明。

如果讲这次出兵的十万大军集中在一起,集中力量攻打努尔哈赤老窝,也就ok了!不一定能消灭努尔哈赤,但是至少不会输得这么难看。然而杨镐却将兵力一分为四,而且几路大军之间,没有通信,成为孤军,犯了兵家之大忌。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还没出兵,所有的军事机密都被努尔哈赤知道了。有种说法是,杨镐居然将思路大军的出兵时间路线都告诉努尔哈赤,下了个战表。

两军阵前的心理压制肯定要给对手的,他这样做也不是不对,可是他就是太过于自信,然后给努尔哈赤的信里把明军的行动路线写得太详细了,努尔哈赤和部下仔细研究了一下以后连明军的出兵日期都分析出来了,这仗还怎么打?这样愚蠢的行为,让努尔哈赤把八旗军的全部精锐都集中在了一点来和明军相对于薄弱的地方加强攻击,这个愚蠢的指挥使让后金在此一战崛起了!

为什么近期出现了大量对袁崇焕的负面评价

其实关于袁崇焕的负面评价不是近几年才有,而是在他活着的时候便开始出现了。

后人想象中的袁崇焕。

袁崇焕生前身后的主要负面评价基本就是一下三处:

第一,通使吊奴。宁远大战之后,努尔哈赤突然死去,皇太极登基为后金汗王。此时袁崇焕突然派人前去吊唁,实际上是派人顺便打探虚实,也就是:“努尔哈赤到底死了没有”?“如果死了,那又是怎么死的?”

不过袁崇焕的这一单独行动在当时虽然没有被朝廷认为不妥,但却的导致了明朝蒙古盟军的不满和反叛。

第二,敷衍明毅宗,扬言“五年复辽”,之后又公开说自己的话都是给皇帝吃定心丸。这种所做所为不仅违犯了“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这种君臣之间的根本原则,也可以说是对明毅宗这位少年天子的一种轻视。

第三,也就是被诟病最多的一点,也就是在崇祯二年,袁崇焕于皮岛擅杀毛文龙一事,举措失当。使海上长城毁于自家人之手,令人义愤填膺。

关于这几件事处置的失当,当时袁崇焕的政敌,王在晋就这样指责:

“向使袁崇焕不使吊通奴,西夷必不复叛,夷不叛则西路不可行;不杀岛帅则奴顾巢穴,必不敢长驱而入犯。”

作为袁崇焕的政敌,王在晋的说法不无偏见,但袁崇焕的支持者一般也都回避这几个问题,尤其是最后一个。其实王在晋这个评论还只是就事论事。让稍后一些的历史学家张岱那里几乎就没一句关于袁崇焕的好话了。张岱曾经在《石匮书后集》为袁崇焕作传,毫不客气地嘲笑其“五年复辽”纯属痴人说梦,而且最后结果害人害己还不如秦桧:

“秦桧力主和议,缓宋亡且二百余载,崇焕以龌龊庸才,焉可上比秦桧;亦犹之毛文龙以么魔小卒,焉可上比鄂王?论者乃取以比拟,不特开罪鄂王,亦且唐突秦桧矣。”

甚至对袁崇焕进行了人身攻击:

“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极躁暴,攘臂谈天下事,多大言不惭。而终日梦梦,堕幕士云雾中,而不知其着魅着魇也。五年灭寇,寇不能灭而自灭之矣。”

可以说是对袁崇焕最不留情面的评价。

其余历史学家对袁崇焕的记载也多为持中之论。承认其策划并执行的边防政策有一定的作用,但对袁崇焕“五年复辽”却不包任何希望。总之对袁崇焕评价并不是很高。比如素以公正闻名的史学大家谈迁在《国榷》里论及袁崇焕,除了认为以“通敌论死”不公,也就再无他话。

但到了清代中期,随着皇太极施反间计,借明毅宗之手杀袁崇焕之说流行于世,从而袁崇焕被清廷塑造成一位“孤忠之臣"。但真正将袁崇焕与天下兴亡联系起来的,则是清末康有为、梁启超和著有武侠小说《碧血剑》的金庸等人。

计斩毛文龙

87版电视剧《袁崇焕》中明毅宗的形象。

萨尔浒之战,统帅杨镐为什么采取兵分四路合击的战术

题主还真说对了,杨镐还真没有想到努尔哈赤能够各个击破。杨镐本是个庸才,在援朝之役中,他在蔚山指挥失误,造成明军大败,伤亡两万,被罢职。这一次讨伐努尔哈赤,又一次起用了这个庸才,只能说明朝君臣识人不明,用人不当。

当时的祝耀祖是这样评价杨镐在辽东的所作所为的:

“自镐用事以来,威令不行,赏罚不信,呢私交而轻南将,则豪杰灰心,怯任,罪而恤典,则英雄短气。”

在这次战役里,明军总数约八万六千人。与盟友海西女真叶赫部军一万人,朝鲜军一万三千人,总计十一万多人,号称四十七万。而努尔哈赤则有大约六万人马。

不过,明朝的这些军队都受过战争的洗礼,有一定的作战经验。而且在武器装备方面,尤其是火器方面要比努尔哈赤的军队强的多。火炮是骑兵的克星。有人评价说:

盖明之枪炮火药,金实无此利器;不以士马合围,藉壮敌忾,则烽烟之中,殊非矢石可比耳。

如果明军运用好火炮方面的优势,则努尔哈赤也不好取胜。因此,这一次战役,明军的实力还是占有一定的优势的。

杨镐在进行战役部署时,将明军分成了四路,准备对努尔哈赤进行分进合击。具体为:杨镐坐镇沈阳指挥;总兵马林率1万5千人,出开原,经三岔儿堡,入浑河上游地区,从北面进攻;总兵杜松率兵约3万人的主力部队担任主攻,由沈阳出抚顺关入苏子河谷,由西面进攻;总兵李如柏率兵2万5千人,由西南面进攻;总兵刘綎率兵1万余人,会合朝鲜军共2万余人,经宽甸沿董家江北上,由南面进攻。

这种部署在我们看来无可厚非。即便是努尔哈赤去攻击其中的一路,其他的三路人马也会合击赫图阿拉。努尔哈赤依然会被击败。但是,事情的发展超出杨镐的意料。

努尔哈赤部署杨镐心目中的未开化的野人。他曾经在汉人的地区生活多年,学习了很多的汉民族的文化。在用兵上,他多以计谋取胜,长于用计用奇。

努尔哈赤在沈阳乃至北京都安排下了坐探。而杨镐对军事保密工作毫不在乎。邸报和露布将作战计划和盘托出。这使得努尔哈赤对杨镐的作战计划了如指掌。这才定下“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方针。这使得杨镐的四路分兵,分进合击的计划,成了努尔哈赤各个击破的前因。

而且杨镐坐镇沈阳,远远脱离战场。在战役开始后,根本无法指导瞬息万变的战场,实际上已经放弃了指挥。

如果用现代军事学的理论来说,就是外线作战对内合击的时候,有一个关键的利害变更线。在各路人马必须在同一时间到达这条线,这才有可能达成分进合击的目的。

在这个时候,如果敌人出来进攻,就会顾此失彼,如果固守,就会被各路会合围攻。因此,这条线的划分和运用,是战役的关键。

如果不按照这条线作战,就会出现孤军深入,各不联系的情况,会很容易造成被内线敌军运用内线优势,各个击破。

如果杨镐懂得军事,他严格划分了这个利害变更线,即便是努尔哈赤知道了杨镐的机会,也难以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那么,这场战役至少不会输,即便输,也不会输得那么惨。

就是因为杨镐没有设定利害变更线,又放弃了战场指导,使得明军各路人马前后不一,使得努尔哈赤有机可乘。因此,努尔哈赤得以先打突出之敌杜松军,然后割裂明军部署,对剩下的明军各个击破。

这一役,明军共损失兵力约45800余人,战死将领300余人,丧失骡马28000余匹,损失枪炮火铳20000余支。从此辽东局势大坏,努尔哈赤转入对明朝的进攻。

这一切,都是杨镐不知兵,乱指挥造成的。也是明朝君臣用人不明造成的恶果。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明朝为什么姓杨的名臣多如三杨杨延和杨宪

本人就姓杨,你说得对,明朝确实有很多杨姓名臣高官。(杨宪、杨士奇、杨荣、杨溥、杨一清、杨廷和、杨嗣昌、杨博、杨慎、杨继盛、杨涟、杨镐、杨鹤、杨嗣昌。)只能说是巧合了,也可看作是“三杨”开了好头。明朝是个伟大的朝代,也是一个值得杨姓人家骄傲的朝代。

萨尔浒之战,统帅杨镐为什么采取兵分四路合击的战术和杨镐为什么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萨尔浒之战,统帅杨镐为什么采取兵分四路合击的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