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雷州半岛,讲的是雷州话,但我不是雷州人,我是雷州府人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雷州为何叫雷州,是不是经常有好多雷打的,雷州为什么叫雷州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雷州话是怎样来的
  2. 假如海康县不改名雷州市,湛江人会忘记雷州这个名字吗
  3. 雷州最早叫什么
  4. 雷州为何叫雷州,是不是经常有好多雷打的

雷州话是怎样来的

【雷州话】雷州的主要汉语方言。来源于福建的闽南话,汉代已基本形成。据明万历《雷州府志》载,当时雷州话叫“东话”或“客话”,其特色是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语音,许多基本词汇与潮州话和蒲田话大致相同,但因受官话、粤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而发生差异性的变化。

假如海康县不改名雷州市,湛江人会忘记雷州这个名字吗

也许有这个可能。因为毕竟雷州是唐朝的时候,雷祖陈文玉向朝廷上书命名的。在明清时期,雷州府在广东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与广州府、潮州府合称“广东三府”。明清时期的雷州府下辖遂溪县、海康县和徐闻县。这个雷州府范围几乎覆盖了整个雷州半岛,海康县就是现在的雷州市,徐闻县也就是差不多,但遂溪县缩小了。旧遂溪县包括现在的赤坎区、霞山区、麻章区、遂溪县、东海岛等。

说起来海康县改为雷州市也不过就二十几年的事。很多年龄大的人至今都不适应,仍然自称海康人。特别是在广州的长途客运站或是在湛江市区的中巴,听到熟悉的雷州话口音“海康海康”,就知道目的地是湛江的雷州市了。

1945年抗战胜利后,湛江这个名字才产生。之前只是广州湾那一带,后来又并进去雷州半府的大部分地区和过去高州府的廉江吴川。所以现在的湛江市是一个集雷州文化与广府高凉文化于一体的地方。过去这两种文化时常有冲突,讲雷州话和讲土白话的人也似乎自成一派,互不来往的样子,但现在年轻一代已经开始交友通婚。比如我是遂溪人,我老婆就是吴川人。

我一直比较纳闷的是,不知道雷州话是不是在雷州市建市之后才有这个名字的?说起来我是遂溪人,也是明清时代雷州府的一员了,但我们祖上传下来的方言都叫做黎话。而且除了湛江之外,还有电白黎、海南黎等。反而就是雷州人对雷州话的叫法非常的信奉,很排斥黎话的叫法。所以,谁能告诉我,雷州市的人,是不是自古以来都把他们的方言叫做雷州话?这个叫法是他们的祖辈传下来的吗?

不过这样也好,雷州市和雷州话总算把雷州府存在的历史延续下去了,否则我们的后代真不知“雷州”二字为何物了。

雷州最早叫什么

汉武帝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西汉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平定南越,在今雷州之地设徐文县,辖雷州半岛,隶属于合浦郡,由此开创了雷州半岛建置历史新纪元。祭雷的浑厚鼓声,从远古蛮荒一直响彻至今。也仿佛勾勒出雷州之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古今脉络。

据明万历年,《雷州州府志》记载,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徐闻县之名几经辗转,改为海康县,取海疆安宁之意,隶属于合浦郡。

雷州为何叫雷州,是不是经常有好多雷打的

这个百度上有的。唐朝初年,雷州半岛的行政区划属南合州。贞观元年,南合州更名为东合州。贞观八年(627年),东合州改名为雷州,州治为海康,上属岭南道,这是雷州有名之始。此后,除了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雷州为海康郡。16年后又改了回来之外,雷州作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雷州半岛就是就是以雷州而得名的。

“雷州”得名之由来,历代有四种说法:

一曰“多雷”说。首先提出此说的是唐代曾做过高州刺史的房千里(约公元840年前后在世),他在《投荒杂录》中说:“雷之南濒大海,郡盖多雷而名焉。其声恒如在檐宇上。雷之北高[州之南],亦多雷,声如在寻常之外”[见《太平广记》第394卷]。雷州各地方志保存下来的唐沈既济《雷祖传》中,亦有相同之文字。这是说,雷州不仅雷多,而且与附近郡县的雷声也不同,才以雷为名。宋初的地理书《太平寰宇记》采纳了这一说法。明末清初的屈大均也力主此说,不过理由稍有不同。他说:雷州处于大南方,地势低卑,“故阳力微薄,不能厚畜其震惊之性,而雷动往往非时,州名曰雷,言多雷之变也”[见《广东新语?天语》]。

二曰“雷水”说。北宋初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所谓因多雷而取名雷州的说法是错误的,“按圖經,雷州境內有雷、擎二水。雷水貫城下,遂以名州。如此則雷自是水名。”(后人注曰:“今府志擎雷合為一水,蓋其源則二爾”)。此后许多地理方志书都采用了这种说法。例如宋代的《苍梧志》中有:“雷水在雷山下,雷震而水溢,故名”[见明万历间郭子章撰《郡县释名?广东卷?雷州府》中引文]。官方的《明一统志》也说雷州“因郡有擎雷水,故名”[卷82].

三曰“雷祖”说。北宋祥符二年(1009年)吴千仞写《英山雷庙记》,记述陈文主生时,“两手皆有异文,左曰‘雷’,右曰‘州’”,以后又做了当地刺史。这已意味着雷州之名渊源于雷祖陈文玉之手文。明末出现的《雷祖志》,则明确地说:唐贞观八年甲午,刺史陈文玉具疏改合州为雷州,并请建造郡城。从此这种说法便流传开来,甚至家喻户晓。

但是此说最不可靠。不仅陈文玉“卵而生”、“翼而仙”等说法荒诞不经,就是在史实记述上,陈文玉的生平事迹也得不到正史的旁证。所以早有不少古人提出怀疑和反驳。例如民国参加篡修《海康县续志》的陈景鋆先生,他在《读雷祖志题後》诗中写道:“卵生有几古今来,徐偃同公记异胎。旧志惜非司马笔,等看裨说费人猜”。意思是说:卵生的传说从古至今都有,传说早在周穆王时,徐国国君徐偃就同雷祖一样,是卵生的异胎。可惜<雷祖志>不像司马迁的《史记》,倒像小说似的,读了使人疑惑。

四曰“擎雷山”说,首见于《万历雷州府志》。此志在《卷一?沿革》中不同意雷州起名的“多雷”说和“雷祖”说,而主张:“按郡图,郡南有擎雷山,其得名以此。孔子不语怪。总之,言擎雷者近是”。《康熙雷州府志》照抄了这一说法,《嘉庆雷州府志》则稍加发挥:“郡前有擎雷山,擎者山之状也。以其近郡系以郡名,非谓雷之必出於其地也“[卷2]。可见雷州得名于擎雷山,受到很多人的支持。但这一说法却遭到力主“多雷“说之屈大均的反对。

以上种种说法,除“雷祖”说外,都有一定道理,但以“雷水”说最易理解和接受。在中国大地上,以水为名的城镇乡村成千上万千,数不胜数,非常普遍。唐代以前,现今遂溪地设置过扇沙、椹川、铁耙县,都是以水命名;而雷州市地域曾经存在过雷川县,就是以雷水为名的。隋朝初年雷川与模薄(摸落)、罗阿两县合并为海康县,作为合州的州治。贞观八年合州易名雷州时,参考了以前雷川县以水为名的模式,取雷水为州名,是极有可能的。

雷州得名由来的四种说法异中有同:统一于“雷”。擎雷山下有擎雷水,山也好,水也好,名称的来源都和“雷”有关;当地人笃信“雷种”、“雷祖”的民俗,背景更离不开本地的“多雷”现象。因此,不管哪个说法更有道理,“雷州”之名与“雷”有关是确定无疑的。雷州之得名,也有可能是上述诸种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广东的雷州半岛上,为何没有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