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什么时候死的 关于魏征的资料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魏征为什么要拟写上书十思疏,以及魏征为什么要让太宗十思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并不是起笔便开门见山地提出十思
  2. 魏征为什么要拟写上书十思疏
  3. 魏征的《奏十思疏》,作者向唐太宗提出了哪些现实问题
  4. 为什么魏征谏言成功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并不是起笔便开门见山地提出十思

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作者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作者先设置这样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而后引出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这种手法的应用是有很强的说服力。

魏征为什么要拟写上书十思疏

因为魏征希望唐太宗李世民做一个爱民如子的好皇帝。

写这个是为了进谏唐太宗李世民能够很好的参政议政,希望他能够当一个好的皇帝,这样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年规劝唐太宗的一篇奏疏。作者针对太宗李世民骄矜之心日滋的情况,以这篇“卜思”疏严肃地告诫皇上要认真地检点自己的思想,约束自己的行为。

魏征的《奏十思疏》,作者向唐太宗提出了哪些现实问题

谢邀。

话不多说,直奔问题,魏征向唐太宗提出的现实问题就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种直面领导过错,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奏疏,在后世帝王看来非常重要,经常拿来品读,但是圣明的君主却少之又少,所以这个问题是多么重要,即使当代看来也仍然有借鉴意义。

多说两句,奏疏都是有时代背景的,先当初唐太宗有感隋王朝覆灭的教训,勤于政务,节俭慎行,但是当老百姓日子舒坦了,国家强大了,哪个皇帝不飘飘然,大修宫殿,骄奢淫逸,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是,魏征认为你是皇帝怎能与普通人相比,你得居安思危,你得戒奢以俭才行,所以在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上的这封奏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详情看百度百科)

当然,我还是看中奏疏的写作技巧。首先,魏征知道唐太宗这个时候有点那啥,但是因为是自己领导,哪怕自己再勇于直谏,也得讲究方式方法。

所以,魏征从比喻开篇,用树木、河流作比,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第二段分析“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道理,并从“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入手,得出守成之君“所宜深慎”的结论,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最后,才提出“十思”的具体内容,即戒奢安民、思危反满、宽容仁慈、慎始善终、虚心纳言、拒邪黜奸、刑赏以法。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两条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两条是戒骄戒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劝皇帝不要放任自己的欲望,要持之有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皇帝勤勉政事,处置谨慎,不要怠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兼听则明”,放低身段,多听取臣下的意见;“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自己有倾向直臣,罢黜小人;“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是说赏罚要按国家尺度实行,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

为什么魏征谏言成功

完全是因为长孙皇后的求情才让魏征的谏言屡次成功。

魏征开始的时候和李世民的相处也并不好,李世民被他顶撞了之后回去说要杀了他,可是这件事被长孙皇后听说了。

长孙皇后立刻换了盛装,出来给李世民贺喜,说李世民可以得到铮臣是天赐的祥瑞,李世民这才逐渐开始接受魏征的存在了

魏征为什么要拟写上书十思疏和魏征为什么要让太宗十思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群书治要小故事024 唐太宗明理,修正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