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青岛冷知识50条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青岛的冷知识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老区房顶红瓦盖:因为历史原因,青岛仍旧保留了非常完整的德国风格的建筑群,红砖瓦盖便是德国风格建筑的标志性特点。
2、骑车没有走路快:青岛是山地城市,上下坡很多,单行线多。因此骑车会比步行更花时间。
3、身穿泳装走在外:青岛人去洗海水浴的时候,一般会在家中穿好泳装,然后穿行在大街小巷直奔浴场。
4、啤酒装进塑料袋:青岛一般是把扎啤装到大木桶里,然后需要带走的就将啤酒装进塑料袋。
5、公交站牌乱安排:青岛的单行线很多,一般外地人不明白青岛的公交车如何坐,因此有乱安排的说法。
6、东西南北分不开:青岛的路没有一条是正南或是正北的,所以问路时,只能说左右。
7、管小姑娘叫小嫚:嫚,就是姑娘,闺女的意思,青岛一般叫小女孩叫小嫚。
8、新娘婚纱满街戴:青岛有婚纱一条街,满街遍布成双成对拍婚纱照的新人。
青岛十八怪:
第一怪,收入不高,消费不低。
第二怪,清真饭馆多,其他快餐少。
第三怪,道路‘’歪七斜八‘’。
第四怪,红绿灯时间长短不一。
第五怪,外地人多,本地人少。
第六怪,松柏多,其它树少。
第七怪,海鲜不多,贝壳不少。
第八怪,帆船多,乘船的少。
第九怪,豪车多,跑的却不快。
第十怪,景点收费不低,吃饭贵还排长队。
第十一怪,啤酒盛在塑料袋。
第十二怪,马路边上吃烤肉。
第十三怪,青岛房顶红瓦盖。
第十四怪,骑车没有走路快。
第十五怪,啤酒装进塑料袋。
第十六怪,东西南北分不开。
第十七怪,排骨米饭到处卖。
第十八怪,快速路上跑不快
一,青岛夏天很凉快,注意别感冒。
二,青岛夏天很潮湿,要有思想准备。
三,青岛的冬天很冷,特别是有风的时候。
四,青岛的出租车,不如坐网约车,你懂的。
五,黑色的出租车,价格高,要注意。
六,啤酒街本地人去的并不多,喝酒吃海鲜尽量不选小饭店。
七,青岛人都喜欢喝二厂的啤酒。
八,出去玩,坐地铁就很便利。
九,夏天在海边,一定要注意潮涨潮落。
十,青岛很好,来了还想来。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端(北纬35°35'-37°09',东经119°30'-121°00')、黄海之滨。是全国70个大中城市之一,全国五个计划单列市之一。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1994年2月,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2008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761.56万人,其中市区1159平方公里,人口276.25万人;五市(县级)485.3万人。名称的由来“青岛”这个名称,原指小青岛(也叫琴岛),以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而得名。“青岛”之名的出现,就现在已发现的典籍文献来看,最早有明确记载的是在明代中叶,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明代万历七年(1579年),即墨县令许铤曾遍察即墨四方海域及乡土,主持过《即墨县志》的编纂。可以说,许铤是第一个全面了解青岛的人。尽管青岛在当时,还仅有一个小小的浮山所,但坐落于青岛湾畔的一座小岛“青岛”,亦被许铤所提及。在许铤编撰的《地方事宜议·海防》中,有关青岛之名有这样一段记述:“本县东南滨海,即中国东界,望之了无津涯,惟岛屿罗峙其间。岛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曰管、曰白马、曰香花、曰田横、曰颜武。”这里说的“青”,即是指青岛,也就是现在的小青岛。在许铤的眼里,小小的一个青岛,不仅可以设防,抵御倭寇的侵扰,而且还是可供人居的地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小青岛最初还是主要用于军事目的。夜景需要指出的是,许铤所此时所提及的“青岛”,是浮山千户所管辖的一个可以驻军的小岛。而在这个岛的对面岸坡上,一座小小的天后宫,也已在这里存在了一百多年。如果再往前追溯,还可以追寻到天后宫附近山坡上居住的村民初来辟建青岛村的时代。据编修于1924年的《胡氏族谱》记载:“吾族相传自明永乐初年由云南迁居即墨,世居青岛之‘上庄’”,“聚族而居,五百余载”。这就是说,在天后宫还没修建的60多年前,胡氏族人就已经从云南迁居在现迎宾馆一带建村居住。胡氏族人建的村落,初名就叫“青岛村”。只是到了后来,村民繁衍愈众,原来的村址已不能容纳,故又分出一支来,搬迁到了现在的湖南路和广西路一带。这样,原先的“青岛村”就被称之为“上青岛村”,俗呼“上庄”;而新建的“青岛村”就被称之为“下青岛村”,俗呼“下庄”。胡氏族人的祖居地即是“上庄”。这就基本上给了我们一个清晰脉络,即“先有青岛,后有青岛村,最后才有天后宫”。因为我们已知,青岛附近的一些岛屿是在宋代以前就已经有了名称。估计“青岛”之名,最晚也不能晚于明初。后来,胡姓族人从云南来了,他们除以青岛湾里这座小岛的名字命名自己的村落外,还将附近东面的一座山岭,命名为“青岛山”。来青岛之后,他们“可樵可渔”,在这里建了一座“妈祖庙”,这就是后来的天后宫。到了天后宫建成的1467年,青岛湾一带就成了整个青岛地区最大的渔货码头,被称之为“青岛口”。等有了这么多冠以“青岛”之名的地名之后,原先的“青岛”就被俗呼为“小青岛”了。而另一个被称做“青岛”的小岛,位于今即墨市田横岛的东北方,又名“三平岛”。这个小岛曾在清同治版的《即墨县志》中有过记载,但因与“青岛”重名,故自20世纪初之后,便多称为“三平岛”。而这个“青岛”,也就慢慢地没有人叫了。那么,什么时候才将“青岛”作为青岛地区的总称呢?现在有资料记载的,就是天后宫内的一块刻于清同治年间的《募建戏楼碑记》的石碑。此碑文记载:“窃闻青岛开创以来,百有余年矣。迄今旅客商人,云集而至。”在这里,碑文中使用的“青岛”一词,已不是一个岛、一个村、一座山和一个海口的概念,而是青岛地区的总称。对于碑中之“青岛开创”和“百有余年”的断语,时间当在清乾隆年间,这应该是青岛的“开埠”之始,至今已近300年的历史。
OK,关于青岛冷知识50条和青岛的冷知识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