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有趣的冷知识问答,以及汉朝历史上好玩的冷知识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让参观者了解汉代文明程度,增强民族意识,增加历史知识和文物鉴赏水平,提高文化素养,进而提升全民素质。
中国历史悠久,不止56个民族,还有约60个未识别民族,也就是未获得我国官方承认的民族。
“扬州瘦马”与马无关。从明朝开始,在扬州一带出现了大量经过专门培训,预备嫁予富商做小妾的年轻女子,而这些女子以瘦为美,个个苗条消瘦,因此被称为“扬州瘦马”。
古人一般用人头来祭旗,诸葛亮不忍心,于是发明了馒头(蛮头)来代替人头。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直至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则始于宋朝。
史料记载,月饼的鼻祖可以追溯到汉朝。当时,海淘鼻祖张骞出使西域,从国外带回来芝麻(当时叫胡麻)。当地人用胡麻做馅,做出一种原形饼,叫做胡饼。
按照传统习俗,吃月饼时,要将象征圆月的月饼按人切块,每人一份。没有回家的亲人,家长要把属于他的那一份月饼认真保管起来,待他们回来时品尝,才算圆满。
一、汉代的政府组织
我们都知道,中国自西周之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前,是实行分封制的,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西周虽然是天下共主,但是西周的周围却有许多个小国家。这些国家有自己的政府、军队和人民,是完全独立的,只是名义上仍然要尊奉西周为天下共主。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封建制,开始实行郡县制。这个时候,才有了统一的中央政府,郡和县也就紧密地隶属于中央。秦代二世而亡,汉代承袭秦制。为了讲清楚汉代的政府组织,我将从皇室与政府、中央政府的组织、地方政府的组织三个方面来论述。
汉代的政府组织
①皇室与政府
汉代政府是怎样和谐稳定地运作的呢?首先,汉代政府里面有一个统一的领袖,也就是皇帝。其次,为了保证政府持续运转,皇帝就必须要有人继承,这个继承人就是皇帝的儿子(没有儿子,传给兄弟也行)。
很多人就会说了,政府的领袖怎么能世袭呢?想那西方的罗马和希腊,他们的领袖都是由人民直接选举的。因此这部分人会说,汉代没有民主选举,再进一步,这部分人会证明中国古代政治是专制和黑暗的。
显然这样想是错误的,因为汉代的情形跟西方不同。汉代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又是一个农业国家,有成千上万个农村,并且散步全国各地。我们不能苛求汉代像西方一样,实行近代的民选制度。再一个,古代有皇帝的国家有很多,并不唯独只有汉朝。此外,汉朝只有皇室一家是世袭的,郡守和县令并不世袭。
最后,为了弄清楚汉代政府是怎么组成的,我将从两个方面来论述。
汉代政府的组成
第一,皇室与政府的职权划分。
“皇室”和“政府”是什么关系呢?两者是截然分开的,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国家的统一,宰相是政府的首脑,负政治上的一切责任。实际权力并不在皇室,而在政府。
汉代的皇帝和宰相,手下各有一个秘书处。皇帝手下有“六尚”,即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尚书。顾名思义,前“五尚”都是管皇帝饮食起居的,只有尚书替皇帝起草文书。宰相的秘书处,比皇帝大得多了,一共有“十三曹”,即西曹、东曹、户曹、奏曹、词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黄阁。每一个曹,相当于现在的一个部门,负责一个部门的具体事务。大家可想而知,汉代的宰相秘书处有多庞大了。
第二,中央与地方的职权划分。
中央有“三公”和“九卿”,地方有县令或县长。中央管理国家大层面的事,地方则管地方行政的事。中央每年要派人到地方去调查和监督,派出去的人叫“刺史”。地方必须要听中央的指挥。
②中央政府的组织
中央政府的组织
“三公”和“九卿”
“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管行政,是文官的首长;太尉管军事,是武官的首长;御史大夫管监察,是丞相的副手,帮助丞相监察具体事务的实施(御史大夫虽是皇帝的秘书,但是事实上是丞相的副手。汉代时,丞相空缺,一般由御史大夫替补)。在古文里,“相”有副的意思,所以丞相,就是皇帝的副官,帮助皇帝处理一切事物,并由他负责。
当然了,到了东汉,三公变成太尉、司徒和司空。太尉管理军事,司徒管理人民,司空管具体建设事务。
“九卿”,指的是太常(管祭祀)、光禄勋(掌管宫殿警卫)、卫尉(皇帝的卫兵司令)、太朴(皇帝的车夫)、廷尉(管犯了皇帝的法)、大鸿胪(官外交的)、宗正(管皇帝的家族)、大司农(管政府财政的)、少府(管地方财政的),他们都是中央官、皇帝的家务官,俸禄都是二千石,但是都隶属于丞相这个系统。也就是说,丞相是皇帝总管家,可以管宫廷里面的一切事务。就连皇室的财政经济,也都归他管。
③地方政府的组织
地方政府的组织
汉代地方分为两级制,也就是“郡”和“县”。郡的长官叫“太守”,俸禄都是二千石;县的长官叫县令(人口在万户以上的县级长官)或县长(人口在万户以下的县级长官)。汉代大概有一百多个郡,有一千多个县。也就是说,平均一个郡要管十来个县。这样分配有利于管理,是非常合理的。所以历代很多历史学者,一谈到地方行政,几乎一致推崇汉代。
二、汉代的选举制度
汉代的选举制度
西周之后、秦汉之前,也就是封建时代,做官都是世袭的。皇帝死后,皇位由儿子继承;诸侯死后,爵位由儿子继承;卿大夫死后,身份由儿子继承。可是到了秦汉,尤其是汉武帝时代起就不同了,除了极少数官是世袭的外,其他都是选举出来的,也就是大家所知的“察举制”。
所谓“察举制”,就是由地方每年向中央推选出几个贤良之人,也就是孝子和廉士。有幸被选到的人,再通过中央举行的考试,就有资格去地方为官。
再一个,汉代的用人,是不分阶级的,士农工商,只要有才华、有本事,就有可能被朝廷征辟。正如唐柳芳所言:
“先王公卿之胄,才则用,不才弃之。”
显然,这样一来,贵族不可能垄断仕途。这样的政府,也不可能是“军政府”或者“贵族政府”。而只能是“读书人的政府”或者“士人的政府”。因为那些的当官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知识分子。
当然了,汉代的选举制度,也有很多弊端。比如,皇帝可以凭借自己的好恶,直接任用官员,这叫作“征召”;官级官员可以利用自己的权力,培养很多的门生,并让他们为官,这叫作“辟举”,等等。
但是汉代,主要还是读书人垄断了仕途。
三、汉代的经济制度
汉代的经济制度
中国古代那么多朝代,只有汉代真正做到了“轻徭薄税”。
汉代的赋税有多低呢?
十五纳一,也就是缴纳十五分之一的税。说是这么说,而实际上,三十纳一,也就是缴纳三十分之一的税。够低的吧。当时甚至还有人,一百纳一。汉文帝时期,更是免收田税。可以说,汉朝除了汉灵帝时期,按亩敛修宫室外,始终没有横征暴敛。在封建王朝,真是难能可贵了。
让人更加值得称赞的是,汉代还实行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也就是说,汉代的老百姓,有土地的所有权。这个时代,封建的“井田制”已经废除,土地属于农民,允许自由买卖。政府只管按期收田税,而不论土地的归属。
当然了,这样做也有不少弊端。最显而易见的是,汉代的农民如果把土地给卖了,就成了个佃户,要给地主干活。而地主对佃户的租税是相当高的,有的甚至高达百分之五十。
到了汉武帝时代,情况就变得更糟了。由于汉武帝连年征战,很快就花光了他祖父(汉文帝)和父亲(汉景帝)积攒多年的财富,而农民三十分之一的田租又不易改变。汉武帝迫不得已,只得让地方上的富商们捐款。那些人当然不愿意。汉武帝没法子,只得开始实行“盐铁政策”,也就是收回商人们对盐和铁的经营权,而改由政府直接经营。
“盐铁政策”在短期内虽然为汉武帝缓解了财政危机,但是它有着诸多弊端,乃至于后来遭到了激烈反对。
具体来说,有以下四大弊端:
第一,由于政治垄断了“盐铁”的经营权,盐铁的质量也开始参差不齐,况且政府还强买强卖,这造成了农民的生活困难;
第二,官营盐铁拘泥于一种样式和规模,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农民使用;
第三,生产盐铁的地方距离农民生活太远,导致运输成本过高,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第四,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当然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盐铁政策也有很多益处,比如打击了富商豪强,加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四、汉代的兵役制度
汉代的兵役制度
在西方,“全民皆兵制”是近代普鲁士国王俾斯麦发明的制度,而我国在汉代就开始实行了。在汉代,一个男人到了二十三岁时,就要开始服兵役了。据《汉书·高帝纪》注引《汉仪注》:
“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陈,年五十六衰老,乃得免于庶民,就田里。”
这样安排,不仅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还体现了汉代政府的人道主义精神。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男人是二十而冠的。按理说,20岁就能服兵役了。但是汉代是个农业大国,一般三年内,会出现一次大灾荒。而一旦出现了大灾荒,农民就要忍饥挨饿。让男人23岁服兵役,考虑到了他的家庭负担。
汉代的国民兵役分为三种,即到中央作卫兵、到边郡作戍卒、在原地方服兵役。只有第三种,才规定年龄为二十岁。
当卫兵是一件极好的事,所有的费用,如吃喝穿住,都由中央一概负担。然而当戍卒就惨了,一切费用都由自己承担。说是当三天戍卒,可是古代的交通不便利,一来二去,往往需要半年的时间,这可苦了老百姓。但是汉朝政府有个好的解决办法:不去的人,只需要交上三百个钱就行了。
汉代还要求国民每年服一个月的力役,而且是纯义务的劳动,完全不给钱的。但是交二百个钱,也可以代替。
汉代的中央有南军、北军,地方上有国民兵。也就是说,一旦国家有难,三方的兵都可以随时调用。
总结:汉代的政治制度,绝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么专制和黑暗。就拿皇室和政府来说,两者是互相分离的,“皇权”在很多时候,要受制于“相权”。不得不说,汉朝的政治制度还是相当开明的。至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走向了极端,人民生活苦不堪言,那就另当别论了。但是倘若说中国从秦到清二千多年的政治都是一样的,都用“专制”二字概括的话,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古代皇帝一般都是乳娘哺乳的,很少妃子亲自上阵。
原因很简单,一是会影响身材,二是这个时间可能被别的妃子争宠。
因此古代大户人家的女人,也都会找乳娘,皇宫之中当然也不例外。
而乳娘如果能够照顾到未来皇帝,无疑是飞上了枝头,祖坟冒了青烟。
因为这份特殊的“母子”关系,一般来说,皇帝都会给乳娘很丰厚的待遇。
最不济也是让她安稳过完余生。
历史上最有名气的皇帝报答乳娘事件,就是明朝的朱见深和万贞儿。
万贞儿19岁当上了2岁朱见深的乳娘,那个时候朱见深已经被赶下了太子之位。
就算是万贞儿也没想到,他日后能成为皇帝。
但她还是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朱见深,其中有没有特殊的目的不知道,但是朱见深因此和万贞儿关系十分微妙。
而朱见深的生母因为常常见不到面,反而和他很疏远。
朱见深登基后,万贞儿多年来的苦心得到了回报。
起初想要让万贞儿当皇后,结果满朝臣子反对,这才悻悻地封了个贵妃。
明面上是贵妃,实际上势头和恩宠比皇后都要大。
自从万贞儿的孩子夭折后,她就开始使手段,让其他妃子也怀不上孕。
即便怀孕了,也想办法弄死。
这些历史上是有记载的,朱见深也没理由不知道,后宫那么多妃子,他一个孩子都没有,他又不傻,但他就是爱万贞儿。
万贞儿实际上不好看,可以说很丑,但是朱见深就是喜欢她,有点像恋母情结。
朱见深封万贞儿为贵妃的时候,他的生母就十分理解,相当怀疑儿子的眼光。
但是没办法,谁让他是皇帝呢,万贞儿就这样被恩泽到58岁。
她死后,朱见深也伤心不已,同年也死了,爱到这个份上,也真是绝了。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