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对11国宣战,她哪来的底气 这几点无法忽视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慈禧十三个冷知识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慈禧十三个冷知识的知识,包括慈禧太后是如何掌握大权四十七年之久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中国清朝慈禧怎样掌权,通过怎样的手段
  2. 慈禧太后是如何掌握大权四十七年之久

中国清朝慈禧怎样掌权,通过怎样的手段

1、慈禧在做懿贵妃时就已经协助咸丰皇帝处理政事,掌握了如何阅读奏折,如何进行人事调动等,但是期间慈禧只能说是掌握了基本的处理政务的知识,谈不上熟悉,到后来慈禧第一次想罢黜恭亲王时,手写的上谕存在书写潦草、错别字很多、语句不够顺畅的问题。

2、咸丰皇帝死去对人事进行了妥善安排,也就是八大顾命大臣辅政制度,慈安和慈禧作为皇帝的监护人,被咸丰分别赐予鉴赏和同道堂钤印作为制衡顾命大臣的方式,后来慈禧垂帘听政的合法性就在这里,是咸丰皇帝赋予它掌权的可能。

3、咸丰皇帝死后,皇帝处于弱势一方,顾命大臣很强势,企图推翻咸丰皇帝生前制定的两宫和顾命大臣一同辅政的规定,变成只有顾命大臣辅政。慈禧适时的和恭亲王结盟,扭转了劣势,最终发动政变捕杀顾命大臣肃顺、端华、载垣实现垂帘听政。

4、恭亲王的疏忽,其实在两宫垂帘听政和议政王共存的辅政时期,恭亲王没有觉察慈禧的野心,恭亲王是完全有能力废掉垂帘听政制度,但是他没有那么做,这说明恭亲王没有野心,一心想为大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慈禧和恭亲王联合是有交易前提的,慈禧想要的是垂帘听政,恭亲王想要的首席辅政大臣,两人一拍即合。政变之后,慈禧悉心学习,她一直在观察恭亲王何如处理国家大事,大概三年左右的时间,慈禧基本掌握的处理政务的技巧,开始发动第一次罢黜恭亲王的行动。但是恭亲王声望太高,最后慈禧知难而退,不过乘机革去恭亲王议政王的称号,不能再和垂帘听政的慈禧相提并论。

6、恭亲王没有议政王的头衔,处处受慈禧掣肘,慈禧开始在安插自己的心腹,恭亲王慢慢被磨掉锐气,不再和慈禧抗争。慈禧接修缮圆明园风波,通过同治皇帝的手,罢免了恭亲王的职务,仅保留总理衙门大臣,毕竟恭亲王在外国人里面的声望颇高,慈禧不得不保留。

7、中法战争,清朝在取得胜利的情况下和法国议和,慈禧借全国舆论罢免军机处全部大臣,包括恭亲王,恭亲王彻底失败,此后一直闲赋在家,慈禧大力提拔亲信妹夫醇亲王,慈禧彻底掌握全部政权,前后花了二十多年。

慈禧太后是如何掌握大权四十七年之久

1861年11月(咸丰十一年),咸丰皇帝病逝于热河行宫,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訢(光绪皇帝父亲)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此后三度垂帘听政,直至1908年去世,慈禧太后的统治时间与明朝万历皇帝同为47年,同为中国历史上在位第四的人,前三位是康熙61年,乾隆60年,汉武帝54年。很多认为慈禧太后能统治中国长达47年,是由于她很会玩弄政治权术,为人阴狠、手段毒辣等强硬的政治手腕。其实这些都是表象,根本原因是,清朝后期皇位继承人缺乏,慈禧的政治身份特殊,很会识人用人,在叶赫那拉氏与爱新觉罗氏家族关系上处理得当,才是慈禧能够长久统治的核心原因,

皇位继承人的缺乏危机

清朝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到宣统溥仪,共有12位皇帝,这12位皇帝子嗣的多少,与清朝的兴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且看,道光皇帝与其之前的7位皇帝,子女最少的嘉庆与雍正也有14个孩子,而康熙更是高达55个子女,反观咸丰皇帝一生只有2子1女,长子同治皇帝,次子出生当日就死了。而同治、光绪、宣统三位皇帝居然一生都没有子女。所道光皇帝以前的皇帝子嗣较多,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余地大,自咸丰开始的几位皇帝,少子和无子丧失了选择的余地,出现了皇位后继无人的危机。

再一个就是后几位的皇帝寿命短,道光以前的皇帝除了特殊的顺治活了24岁,其余均活到五六十岁,乾隆甚至活到八九十岁,而同治皇帝只活了19岁,咸丰、光绪也只不过是三十几岁,如果活的长的话,皇子继承皇位前都以长成人,如雍正都是44岁继位,道光是38岁,咸丰继位的时候后也有19岁。这就使得皇子继位可以迅速处理政务,保障皇权顺利平稳的过度,不会出现动乱,而继承小,学业未成,没有任何的知识积累和政务经验,不具备是非的基本思维和判断力,就注定小皇帝要借助朝廷重臣,或者较为依赖的太监,再或者由其母妃带其理政,这就会出现权臣,太监切权,后宫外戚势大的局面,无论那准局面的出现,都会改变政治格局,导致皇权衰落。

而咸丰皇帝以后就是这准少子和短命的局面,皇位继承出现危机。慈禧太后就在同治年幼继位,咸丰帝早逝这样的朝政危机中,三度垂帘听政,干政数十年。

慈禧的政治身份与地位特殊

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曾评价两宫太后说“两宫太后,才地平常,并没有迥异于常人的政治见解或才能手段。咸丰皇帝死后,清朝实行两宫太后与八大臣辅政,盖兼有之的权力机制,而慈禧利用同治生母这一有利的政治身份地位,在同八大臣的政治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朝臣大多坚持”天无二日“的政治理念,朝臣都认为只有两宫太后才能够真正代表皇权,只有两宫太后才能防止权臣的出现。

经过历朝历代长达二千余年的发展“君为臣纲”等忠君思想已根深蒂固,君臣关系进而成为一种绝对的服从依附关系。环视当时的大清王朝,皇帝幼弱,亲贵如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者,尚不能与慈禧太后争锋,尚有何人能够与皇太后争高下、论尊卑呢?所以,慈禧太后之所以能掌握清政府最高权力数十载,并非是她有多么高深莫测的政治手腕,而是其依靠皇帝生母这一特殊的政治身份和地位

叶赫那拉氏与爱新觉罗氏的政治关系处理

外戚专权与皇权独立一直水火不容的,慈禧在位几十年则很好的处理叶赫那拉氏与爱新觉罗氏的关系,并没有让叶赫那拉氏在朝政中拥有核心权力,而同样垂帘听政的武则天,大力提拔武氏兄弟子侄,掌握朝廷的内外大权,且大肆杀害李唐皇族子嗣,引起了李唐王室和忠于李唐的朝廷重臣的不满,最终引发“神龙政变”,武则天退位,归政于李唐王室。而慈禧在这方面处理上显然比武则天要好很多,慈禧在辛酉政变得到权力后,并没有提拔自己的家族兄弟子侄,其亲弟弟照祥是承袭曾、祖、父的三等承恩公,那是清朝对皇后或皇太后家族恩封惯例,

其二弟桂祥是1888年(光绪14年)封为三等承恩公,是因其女被选为光绪皇帝的皇后,乃是按照外戚封爵的惯例,与慈禧没有关系。后来照祥官至护军统领,桂祥历任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等职,都是虚职务,慈禧没有授予他们控制清朝庭的实权。慈禧临终前让醇亲王载沣(光绪的弟弟)的儿子溥仪继位,以载沣为摄政王监国,军国大事均由载沣裁定,只是遇到重大事件,需要请示皇太后(慈禧侄女隆裕太后)的旨意,可以看出慈禧最后还是,将清朝的最高权力还给了爱新觉罗氏。可以看出慈禧掌权几十年很好的处理叶赫那拉氏与爱新觉罗氏的关系,没有给人留有外戚揽权干政的感觉与口实,更没有事实和把柄。

慈禧太后提拔倾向于自己的官员

慈禧掌权后大力提拔干部,为自己在政治上赢得声望和支持。如晚清的大臣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都是此次太后提拔的,这些人都是开创同治中兴的人。在慈禧向世界宣战,引来八国联军,自己逃往西安路上还有岑文宣等一批人来护驾,李鸿章在签订《辛丑条约》时也是极力废除条约中的第一条,惩办祸首慈禧,并没有借此机会削弱慈禧,还政于光绪皇帝,说明慈禧的政治地位稳固,她提拔的这些人,都在极力维护慈禧的统治不受损,这也从侧面验证了慈禧的用人之道。

综上所述,无论慈禧太后的主观意图如何,在客观上,她的确成功地使人们普遍认同她对爱新觉罗皇室是忠诚的,这应是她较为顺利地掌控清王朝最高权力长达近半个世纪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于本次慈禧十三个冷知识和慈禧太后是如何掌握大权四十七年之久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10个鲜为人知的冷知识,冯玉祥给慈禧太后当过护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