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政策防作弊,今有对策花样出 宋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古代是如何防止考生作弊的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古代是如何防止考生作弊的以及冷知识关于古人作弊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一千多年前,人们是怎样防科举舞弊的
  2. 古代科举考试举子进考场防作弊也是裸检怎不反对
  3. 古代是如何防止考生作弊的
  4. 古代选举考试的流程

一千多年前,人们是怎样防科举舞弊的

科举考试是古代选拔官员的考试,相当于古代的“国考”,各朝各代对此也是十分的重视,虽然舞弊手段层出不穷,但是朝廷也能想出解决的手段。

1、糊名考校

和我们现代的手法一样,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遮住,考官就不知道这是谁的卷子了,只能够公平批改。

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很快有人想出了计策。那就是和改卷员先串通好,比如我在第一个字上面点一个小点,意思就是这是我的卷子,到时候串通好的改卷员便给予高分。

但是这个方法也有缺点,那就是改卷员有很多,如果只贿赂一个那碰到的概率就很小,如果全部贿赂花销也很大。还没等解决这个问题,朝廷就想出了解决的对策:施行了誊录制度。卷子收好后不立即送往批改,而是让一个人将试卷全部誊抄一遍,改卷员就傻眼了,因为字体大小都是一样的,更别谈什么标记了,作弊成功的概率就变小了。

2、严禁枪手代考

考试进场前,会有专人比对身份特征,防止枪手替考。比如脸型啊,脸上的痣在什么位置啊,比对成功后还要脱光搜身,确保没有与考试无关的物品。

进入考场,哦不,应该是一间小房间,安保级别绝对五颗星,门口就站着一位侍卫大哥,想要贿赂侍卫大哥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受过专业的训练。余下的几天就老老实实呆在小房间里答题吧,床也有,饭会送给你吃的。

3、处理严厉,杀鸡儆猴

古代科举考试如果贿赂作弊被发现了,不好意思,杀头,而且是贿赂的和被贿赂的一起杀,十分严酷。

咸丰八年戊午科场案,经过层层调查,历时五年,最终九十余人受到惩处,五名军机大臣等被杀。足见朝廷对科举考试的重视程度。

这么看来古人考个试比我们难多了,我们在这个幸福的国家年少时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知识,将来学有所成才能够报效祖国。

创作不易,您的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

古代科举考试举子进考场防作弊也是裸检怎不反对

在古代科举考试中,举子进考场防作弊也是裸检,并不会引起反对。这是因为在古代,考试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涉及到举子们的前途和荣誉,作弊行为是不能容忍的。同时,当时的社会道德观念十分严谨,人们注重的是个人的品德和修养,裸检可以保证考试的公正和公平性。随着时间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观念越来越开放,裸检已经不适用于现代考试中。现代考试采用更加先进的方式进行监考和防作弊,例如监控摄像头、电子设备干扰器等。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远程监考也逐渐得到普及。总体来说,现代考试的监考方式更加科学化、严谨化。

古代是如何防止考生作弊的

1.为防止考生偷偷携带小抄东西进入考场,官方专门在每个考场安排一个负责搜身的兵勇。不过没什么作用,考生还是会贿赂兵勇达到蒙混过关的目的,各取其利。

2.当时还诞生了一种叫准考证的东西,很熟悉吧,准考证,我门考试必备的东西呀。

在古代,准考证称为浮票,清朝时期参加考试的考生考试前每人发一张“票据”和“座位便览”,准考证详细地记载着考生的身高、面色、有无胡须、胎痣等身体特征,没有这两样东西的就不准进入。这是为了防止考生出现代考行为的。

3.还有一个措施就是五个人一起报考,也就是说这五个人是互相作保的,一旦有一个人作弊,就会一起治罪。

4.在宋代的时候统治者为了防止考生舞弊,还做了一些措施,主要是采取糊名和誊录。糊名,显而易见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起来,与现在考试的形式大体上一致。宋太宗时期,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不过就算是糊名,还是能够认出字体。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又将考生的试卷上交之后,由专人进行抄录,这样一来,考官既不知道考生是谁,就算是字迹也认不出来,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了考官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

古代选举考试的流程

随着考生的日益增多,为了更好的筛选人才,科举一般分为了县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等五个层级。

县试:有时也分县、府两级考试,多由县令担任考官,主要是选拔已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的考生,其中著名的有三条制度防止学生作弊和官员徇私,分别是:考试回避、盖戳和问责。

考试回避即为了防止考生请托,考官需要提前一天进入考棚,不得外出,不得待客,直到考试结束。

盖戳即出题后每大约一个小时,工作人员会进入考场,在答卷上写作的答案末尾按印,由此观察考生答题的快慢,防止邻桌代答或作弊。

问责即通过的考生在以后的院试中表现的太差,允许他通过县试的知县会被追究责任。

院试:由各省学政负责,在府、州的”学院“举行,又分为“岁试”、“科试”两级。岁试即对通过县试的童生进行考试,通过即成为享受一定特权的秀才。科试则是对秀才们进行考试,成绩优者方可参加下一级考选举人的乡试。

乡试:乡试三年举行一次,定在子、卯、午、酉年,由朝廷钦派,正、副考官各一人,全国统一考试,各省录取举人的名额由中央规定下达,并不统一排名。考取举人即具备了做官资格,因此在科举中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每三年举办的乡试,逢有喜事,皇帝会在特定年份增加一场乡试,称为“恩科”。

会试:会试在乡试后的次年进行,在京师礼部举办,咱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的进京赶考便是参加会试。会试是封建王朝选拔国家官员的主要考试,每次录取进士约二三百人。

殿试:殿试是科举的最后一级考试,通过会试的进士均可参加殿试,一般只排名,不黜落。根据殿试名次,分别授予官职,优者多进入翰林院。

古代科举制度是古代社会相对公平的选拔人才途径,多少寒门学子苦读十年,就为了一朝及第,但虽经层层选拔,科举舞弊现象也常有发生。小到考场中的夹带、代考、冒名、徇私等作弊现象,大到如著名的唐伯虎考场舞弊案。公平往往只能惠及到大多数人,总有一些不公正现象屡禁不止。

不过历朝历代对科举舞弊处罚都相当严厉,比如雍正年间的“俞鸿图科场舞弊案”,因主考官俞鸿图的妻妾与仆人勾结,给收了其钱财的考生递送考题答案,刑部以俞鸿图纵容妻妾科考舞弊,收取大量贿赂为由将其腰斩。又比如咸丰期间,一位名叫平龄的戏子,竟位列第七中举,不仅作假,还罔顾大清律:“戏子不能参加科举”的法令,向来不问罪高级官员的咸丰皇帝龙颜大怒,下令斩立决,一口气砍了五六个人。

无论古代科举也好,现代的高考制度也罢,都是很多寒门学子相对公平的晋升之路,而有能力暗箱操作、徇私舞弊的人,他们本就占据着大量的社会资源,不思量回报社会,相反却利用手里的资源剥夺其他人获取社会资源的权利,为了一己之私,视他人一生为无物,又怎能不让人咬牙切齿呢!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古代是如何防止考生作弊的和冷知识关于古人作弊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学生时代的你用过什么丧心病狂的作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