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之王勃 您过奖了,我只是个天才而已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从军行的作者是从哪个方面写诗人的初唐四杰的问题,以及和古代从军冷知识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从军行的作者是从哪个方面写诗人的初唐四杰
  2. 木兰诗的文学常识
  3. 从军行王炯赏析
  4. 沈从文军旅生活的环境

从军行的作者是从哪个方面写诗人的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的从军、出塞之作,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令人感动,对盛唐边塞诗的高度繁荣和成熟,有一定的影响。杨炯的从军行,是代表作之一。作品原文如下: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650-693?),华阴人,排行七。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五年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补校书郎,天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后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擅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放。有《盈川集》,《全唐诗》存诗一卷。

木兰诗的文学常识

《木兰诗》的文学常识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乡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年,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回朝后,封为尚书。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与《孔雀东南飞》合称长篇叙事诗双壁。

从军行王炯赏析

从军行

杨炯〔唐代〕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赏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颔联写主帅率军辞别京城,奔赴前线作战,以排山倒海之势包围敌国城堡的过程。一个“辞”字,显出奉旨率师远征者的严肃庄重;一个“绕”字,显见铁骑威力无穷,把敌兵团团包围。龙城为匈奴名城,此处指敌军要塞。

颈联紧紧接颔联,诗人抓住了隆冬自然界的主要表象“雪”、“风”两者,刻画两军对峙时的紧张场面。上句视觉:大雪纷飞中战旗到处翻舞;下句听觉:风声狂吼中夹杂着进军的战鼓声。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初唐广大知识分子为国建功立业的共同心愿。李泽厚说,“当时从高门到寒士,从上层到市井,在初唐东征西讨、大破突厥、战败吐番、招安回纥的天可汗(太宗)时代里,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弥漫在社会氛围中。”杨炯这两句诗,是当时士人阶层的最强音,有着时代的特色。同样的气概,杨炯在其他诗里也有所反映。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沈从文军旅生活的环境

沈从文,中国现当代著名京派作家。他的作品中,总是流淌着一股温暖的浪漫,令人心向神往。而他本人不仅深受国内读者的喜爱,在国外也享有崇高的地位。

如果说七岁看老,那么沈从文绝对不会成为一代文豪。因为幼年时的他,顽皮逃学,打架闹事无所不能。人不会一成不变,改变沈从文,让他走向正确人生道路的,就是他的从军经历。

?

一、依照传统从军

1902年,沈从文出生在湖南的凤凰县。他的祖父出身汉族,但祖母和母亲都是少数民族。本该和祖父一样是汉族的他,更喜欢祖母所在的苗族。因此,苗族风情成为了他文学世界里,离不开的一个文学素材。

沈从文参军,并不是突然的想法。凤凰县当地人参军,“每家俱有兵役”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还逐渐成了年轻人之间的一个传统。沈从文的祖父沈宏富也是军人出身,在凤凰当地是一个很有名的将领。

?

1917年沈从文进入湘西靖国联军,当了一个小小的补充兵。后来不久,他又紧接着担任了军队司书、警察所办事员、文件收发员和靖国联军军长陈渠珍的书记。这些在军队中的经历,影响了沈从文的一生。

从少年过渡到青年,是每个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引导,很容易就误入歧途。

参军前,沈从文很是令家长老师头疼。他不爱上课,也不喜欢看书,经常美其名曰为体验生活而逃课。进入军营后,面对陌生的环境,沈从文开始逐渐改变。从前不会的为人处世,他也摸了个通透。

?

在军营里,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了很健全的建立和发展。

二、从军后的改变

沈从文一直坚信,人生的智慧只能从生活实践中去寻找,而不是从别人的话中,或者是书籍之中。虽然这种想法在当时十分新奇,格格不入,但却培养了沈从文擅于观察生活,热爱体验生活的优点。

从军生活,需要直面战争的残酷和血腥。这对于人的心理素质,有极高的要求,所以一般人都巴不得远离这些,避之若浼。沈从文不同于一般人,他习惯从这些悲痛中,引发他和对人性善恶的思考。

?

在这样的环境下,沈从文担任了秘书五年之久。秘书时时刻刻都要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在这种日常的锻炼中,沈从文待人接物和写文章,都有了质的飞跃。

军中的军务,需要十分的谨慎。后来沈从文说自己做事能够井然有序,都是因为这些经历。

沈从文擅长发现生活的美好,所以对于事物,他总是保持着新鲜感。虽然幼年时不爱读书,但进入青少年时期后,他开始爱上了书籍,并最终决定去北京读书。除了从军生活对他的改变外,改变他的还有旺盛的求知欲。

?

沈从文严格执行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标准。深刻体验生活后,他又饥渴地汲取书本知识。最终,无论是生活还是事业,他都做到了得心应手。

三、一步一个脚印

人生的路,往往需要漫长探索,不能急于求成。在当秘书时,沈从文能被评为最优秀的,就是因为如此。他每前进的一步,都扎实有力,都是一点一滴的积累。

在军中,沈从文很得领导的赏识。早年时,沈从文家道中落,吃尽了苦头。后来参军,战争的残酷又磨练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

?

沈从文自己也说,在文学创作这条道路上,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步一步的积累。因为一开始时,沈从文的文学基础和天分,都不赶不上别人,他有的只是比别人更坚韧的学习心态。

无论是谁,都评价沈从文是一个很乐观,爱学习的的人。在军营中,他的这个优点表现的更加明显。在那种十分复杂的环境,他总是“顽强读书,扩大知识领域”,以此做支撑。

?

?

如果只是从生活中获得智慧和经验,那是远远不够的。沈从文深谙此理后,便积极地收集了许多书籍,常常读得废寝忘食。

对待生活,沈从文总是抱着一种“以小看大”的心态。他看的书多且杂,所以他深感个人的渺小。

他的一生,都在实践“却可望在全人类向前发展进程中,发生一定良好作用”的人生目标。

关于从军行的作者是从哪个方面写诗人的初唐四杰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学诗笔记 初唐四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