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3条家训,简单6个字,使得子孙后代个个是人才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曾国藩教育子女三条家训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曾国藩晚清四大冷知识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曾国藩教育子女三条家训
  2. 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私交匪浅,为何在晚清政坛缠斗不休
  3.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代表,谁能说出他的五句经典名言
  4. 曾国藩观人七法

曾国藩教育子女三条家训

1、早起;

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日,曾国藩给9岁的小儿子曾纪鸿写信说:“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吾父吾叔,皆黎明即起,尔之所知也。”

在曾国藩看来,家教的关键一点,就是不能让子女养成懒惰的习性,因为人败离不得个逸字,因为懒则败,勤则兴。如何戒懒惰,如何养成勤勉的习惯,曾国藩根据自身经验体会,总结出两个字——早起。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坚持早起的习惯,便能克服懒惰,让一个人越来越勤奋。所以,曾国藩在家书说:“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戒惰字,以不晏起为第一义”。

早起的好家风是曾国藩从高曾祖父那些传承下来的,这不仅是他亲眼所见祖父、父亲叔父都爱早起,而且曾氏家训之“八本堂”(考、宝、早、扫、书、蔬、鱼、猪)里面也有一个“早”字,即曾氏后人必须早起。正因为如此,曾国藩在家训“八本之说”中也强调一点:居家以不晏起为本。

曾国藩早年也制定了一个“修身十二条款”,第三条就是早起,并且强调“黎时即起,醒后不沾恋”,而他把这个好习惯坚持了一辈子。教育子女,最好方法就是以身作则,先自己做到,再去感染子女,效果会更好。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日之计在于晨,所以说,我们应该向曾国藩学习早起的家训!

2、有恒;

曾国藩有句非常经典的名言谈“有恒”:“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相反,他还有一句经典名言谈“无恒”:“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则终身一事无成!”

这两条名言一对比,我们就可以发现,曾国藩对“有恒”两字的深刻认识与高度认可,并且他一生的品德修为以及事业成功也都和这两字秘诀有关,即“有恒”才能成事,而“无恒”将一事无成。

咸丰九年十月十四日,48岁的曾国藩写信给大儿子曾纪泽说:“尔欲稍有成就,须从'有恒’二字下手。”

和“早起”一样,曾国藩也是以身作则,树立好榜样,努力戒掉身上“无恒”的习惯,尽量做到事事有恒,比如他“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继而很好地感染子女,教育子女。所以说,父母教育子女的时候,不能光说不做,最好能够以身作则!

曾国藩提出“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圣人荀子也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成才和立业,“有恒”是必备条件!

??

?

曾国藩的3条家训,简单6个字,使得子孙后代个个是人才

?

平凡的人>《教育》

阅111转02021.11.16关注

观一音一心一经

一切人类所见,皆为虚妄。

公众号

?

在红尘中修行

曾国藩,晚清中兴名臣,从他开始,近200多年来,八代人中无一“败家子”,曾氏后人中有名望的人才约有240人,且大部分都是博士、硕士、院士、教授等高级知识分子。曾氏家族显然已经构成了一个名声远播的华夏望族,且曾国藩教育思想的成功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无法抹杀,也无须抹杀。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当今社会,每个家庭都要面对教育子女的这个困惑或问题,所以我们或许可以从《曾国藩家训》中学习一点教育子女的经验。今天琢磨君为大家分享曾国藩教育子女的3个方法,既简明又靠谱,值得父母们好好学习。因为正是曾国藩的这3条家训,简单6个字,使得子孙后代个个是人才,曾氏子孙后代无一败家子。下面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1、早起;

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日,曾国藩给9岁的小儿子曾纪鸿写信说:“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吾父吾叔,皆黎明即起,尔之所知也。”

在曾国藩看来,家教的关键一点,就是不能让子女养成懒惰的习性,因为人败离不得个逸字,因为懒则败,勤则兴。如何戒懒惰,如何养成勤勉的习惯,曾国藩根据自身经验体会,总结出两个字——早起。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坚持早起的习惯,便能克服懒惰,让一个人越来越勤奋。所以,曾国藩在家书说:“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戒惰字,以不晏起为第一义”。

早起的好家风是曾国藩从高曾祖父那些传承下来的,这不仅是他亲眼所见祖父、父亲叔父都爱早起,而且曾氏家训之“八本堂”(考、宝、早、扫、书、蔬、鱼、猪)里面也有一个“早”字,即曾氏后人必须早起。正因为如此,曾国藩在家训“八本之说”中也强调一点:居家以不晏起为本。

曾国藩早年也制定了一个“修身十二条款”,第三条就是早起,并且强调“黎时即起,醒后不沾恋”,而他把这个好习惯坚持了一辈子。教育子女,最好方法就是以身作则,先自己做到,再去感染子女,效果会更好。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日之计在于晨,所以说,我们应该向曾国藩学习早起的家训!

2、有恒;

曾国藩有句非常经典的名言谈“有恒”:“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相反,他还有一句经典名言谈“无恒”:“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则终身一事无成!”

这两条名言一对比,我们就可以发现,曾国藩对“有恒”两字的深刻认识与高度认可,并且他一生的品德修为以及事业成功也都和这两字秘诀有关,即“有恒”才能成事,而“无恒”将一事无成。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咸丰九年十月十四日,48岁的曾国藩写信给大儿子曾纪泽说:“尔欲稍有成就,须从'有恒’二字下手。”

和“早起”一样,曾国藩也是以身作则,树立好榜样,努力戒掉身上“无恒”的习惯,尽量做到事事有恒,比如他“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继而很好地感染子女,教育子女。所以说,父母教育子女的时候,不能光说不做,最好能够以身作则!

曾国藩提出“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圣人荀子也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成才和立业,“有恒”是必备条件!

3、厚重;

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日,曾国藩给小儿子曾纪鸿的家信中说:“尔宜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则入德之基也”,他认为举止端庄稳重,不乱发表议论,是一个人修身立德的根本。

咸丰九年十月十四日,曾国藩给大儿子曾纪泽的家信中说:“尔之容止甚轻,是一大弊病,以后宜时时留心。无论行坐,均须重厚。”曾国藩认为大儿子言行举止轻浮,是个大毛病,以后要多留心,走路或者坐下的时候,都要容止厚重。

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私交匪浅,为何在晚清政坛缠斗不休

晚清五十年,如果没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略次)四大名臣,那么大把握会早早灭亡。曾国藩与左宗棠和李鸿章却有私交,但曾国藩与两人斗则有,与两人颤斗不休则言过其实。

曾国藩是李鸿章的老师,更是其官场贵人和栽培者。

曾与李的父亲是同榜进士,故而李鸿章拜师曾国藩时,曾自然对他另眼相看,加之李却有大才,曾乐意培养。比如李鸿章老爱睡懒觉、为人高傲急躁,曾国藩有一次早餐见李未到,就让众人一直等,直到李鸿章到来。经过曾的不断磨练,加之想减少慈禧太后的猜忌,请圣旨让李鸿章创立淮军,从此龙入大海造就了后来李鸿章。换句话说,曾并未与李缠斗,他们表面的斗争都是政治,目的分权分兵以安慈禧的心,否则功高盖主,两人既建不了功也立不了业。

曾国藩是左宗棠的贵人、知音!

曾国藩同样是左宗棠的官场贵人,没有曾国藩的举荐,左宗棠一个连进士都没有的举人,想在晚清出人头地那无疑比登天还难。可曾格局大,并不因左宗棠的小肚鸡肠而埋没他的才能(收复新疆)。左宗棠一直骂曾国藩,可曾从来都是一笑置之。曾死时,左宗棠终于明白曾的伟大,故而写了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欺无负平生!

综上可以看出,曾国藩作为李鸿章和左宗棠的官场领路人,从始至终并未主观上与两人斗,如果有那也是为公不为私,倒是李、左二人格局不如曾大,老是与曾闹别扭。有些是性格做人的问题,有些是政治的需要,如果三个掌控半壁江山的汉人铁板一块,那么慈禧太后屁股就坐不稳了。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代表,谁能说出他的五句经典名言

1872年(同治11年)3月12日,62岁的曾国藩午后散步署西花圃,突发脚麻,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是月,清廷闻讣,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文正。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号涤生,原名子城,派名传豫,清湘乡县荷叶塘(今双峰荷叶乡)人。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

曾国藩的一生,波斓壮阔,权震晚清官场。“立德、立言、立行。”死后留下了很多优秀著作,《曾国藩家书》《冰鉴》《挺经》等,也有很多经典名言,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读书。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读书人学习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就不会甘于在下流,有见识就明白学问没有尽头,不能用一种知识让自己满足,有恒心就一定不会有成就不了的事。这三种品质不能缺一个。

2、相人。

观人四法:讲信用、无官气、有条理、少大话。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

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

识人用人,群策群力,是曾国藩成功的根本要诀。他说:“为政之要,首在得人。”不仅提出了从志趣、意志、态度、品行和思想等方面考察和选拔人才。甚至还总结了相人之术,从神骨、刚柔、声音、气色等方面来识别和辨别人才。曾国藩的幕府,是当时巨大的人才库,几乎囊括了当时各个方面的杰出人才,这些幕僚们为曾国藩出谋划策,办理文案,处理军务,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曾国藩认为才能都是经过磨练造就出来的,即使是上好的玉石,你要切磋雕琢才能成器。曾国藩不仅有知人之名,用人之智,而且还有数人之道。对发现人才、造就人才的方法,曾国藩概括为八个字:“得人不外四事,曰广收、慎用、勤教、严绳。”即广收人才,知人善任,善于磨砺,严加督促。

3、勤俭

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用不贫贱。

曾国藩说:“我做官二十年,一丝一毫不敢沾染官场奢侈风气,日常饮食起居,还谨守着贫寒朴素的家风,极微简朴也可以,略微丰裕可以,就是太丰裕就不敢这么领受了。凡是做官的人家,由简朴到奢侈很容易,可是由奢侈到简朴就很难了。无论是资财丰厚的大家族,还是勤劳俭朴的小家庭,只要勤俭节约,没有不兴旺的,只要是骄奢倦怠的,没有不破败的。”

曾国藩秉性节俭,衣服十分简朴,平时不衣帛,布袍鞋袜,多系夫人所做,衣服上常有补丁。他认为:“居家之道,唯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衣服不宜多置,尤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他三十岁刚过时,曾制天青缎马褂一件,在家时从不轻易穿上,惟遇庆贺及新年时才穿一下,故藏之三十年犹如新衣。他曾说:古语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然以吾观之,衣亦不如故也。试观今日之衣料,有如当年之精者乎?”曾国藩之女崇德老人回忆曾说:在江南督署时,李鸿章请曾夫人和小姐吃饭,姊妹二人仅一件绸裤,相争至于哭泣。曾国藩闻之则安慰曰:“明年若继续任总督,必为你添制绸裤一条。”时崇德年幼,一闻此言,便破涕而笑。

4、家训。

家训八宝即:“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曾国藩总结其祖父星冈公平日"家训"之言为"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字"永为家训"。

读书、种菜、养鱼、喂猪,为居家之事,起早、打扫洁净、诚修祭祀、善待亲族邻里,是治家之法。这八字"家训"循循善诱,平实可行,但要真正一以贯之却不易。

书:读书;

蔬:种菜;

鱼:养鱼;

猪:喂猪;

早:起早;

扫:打扫洁净;

考:诚修祭祀;

宝:善待亲族邻里

5、坚忍

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荼然自馁也。

心至苦,事至盛也。

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忍得一时,伸得一世。坚忍不仅只在得意时,要埋头苦干,尤其是在失意时咬牙坚挺,绝不灰心。曾国藩经常以坚忍精神劝其兄弟,坚忍是一种品质,苦难也是人生的一种财富,只要在苦难中坚忍挺立,不仅在精神上会更加成熟、更坚强、更完善,最终也会取得事业上的胜利。

曾国藩中年以后,以坚忍用世。他晚年总结自己的得失说:“余生吃数次大堑,一败再败,官绅皆取笑之,深感无地自容。”我带兵打仗,连续四次打败仗,官场上的人都嘲笑我,并且我对官场的风气十分厌恶,不愿意委身,而受到排挤。从咸丰三年带兵以来,一直在清政府的猜忌和地方大力的排挤夹缝中生存,可以说没有一天不在艰难困苦中。但我都以坚忍的方法直面困难,绝不气馁,从奋斗中求出路,最终获得了最后的成功。

但行耕耘,莫问收获。祝大家多读书,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曾国藩观人七法

曾国藩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代名臣良将,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更是继孔子、孟子之后的半个圣人。

曾国藩在摇摇欲坠的晚清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并非偶然;他进入仕途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成为整个清朝以一介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毛泽东曾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

那么曾文正公究竟有何过人之处?纵观曾文公为官一生,他的观人用人之法无不令人叹服!

一、与多疑者共事则事必不成,与好利者共事则己必受累

我们都知道,单打独斗始终无法成就大事业,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有一个平台,还需要有一群一起奋斗的人。

那么如何选择这样一群人呢?曾文公说:与多疑者共事则事必不成,与好利者共事则己必受累。

我国自古有句名言: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意思就是说,如果你怀疑一个人,无论是怀疑他的能力还是人品就不要用他,一旦用了这个人就必须百分百信任他,否则事有不成者全因猜忌。

反之,如果我们是与一个多疑心的人一起共事,就会梅雨办法一条心做一件事情,最终失败就是必然的。

古有云:与人交于利,利尽则人散。这与曾公的“与好利者共事则己必受累”。

举个例子:你找了一个朋友合伙开公司,这个朋友开始为了一时的利益与我合作,不久之后,公司经营出现问题,需要再次投入资金,或者短期内没有利益分配,这朋友愤然离开,剩下你一个人在收拾烂摊子。这本来是奔着成就事业而开展的,最终却因为朋友因利离开,收到连累的却是自己。

二、无实学却徒有虚名当知有祸变,凡专注一事终身则必有成就;

古有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我们,没有真材实料却徒有虚名的人终究会露出破绽最终出局;卖油翁的故事告诉我们,就算是一份不起眼的工作,只要是专注一心终究会有所成就。

三、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曾国藩说:天底下,从古至今,一个人如果很平庸,那么原因只有一点,就是他很懒惰。如果一个人不懒惰,肯定不会平庸。这个是不是事实?好像很多情况是这个样子的。哪怕他笨一点,只要他勤快一点,也不会平庸,就会有成就,就怕他不去做。我遇到很多人来预测,就问自己是否会发财,但他就心理想发财,行为上不去做事,懒散。这种情况,按照曾国藩说的,不用预测,肯定是个庸人,不可能发财。

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三国时期的杨修厉不厉害?聪不聪明?但是就是因为太傲,傲到曹操都看不顺眼,最终就下场可想而知,就是一死!

还有就是,傲的人是很容易轻敌不仔细。三国时期的孙策,他本来可以继承吴国江山。但是他很傲气,人称小霸王。他出行的时候是轻装便行,而且喜欢跑在很前面。然后身边有人比如虞翻就提醒他说不能这样,会有危险。虞翻是易学家,很有洞察力。孙策表面答应着,但行为上没改。后来孙策在打猎时,果然被许贡的门客所杀。

所以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最后,曾国藩还警醒后人称:须趁三十以前立志猛进;讲信用,无官气,有条理,少大话。

关于本次曾国藩教育子女三条家训和曾国藩晚清四大冷知识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曾国藩的3条家训,简单6个字,使得子孙后代个个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