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谁的官职最大,爵位最高,权力最重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张之洞身为清末四大重臣之一,为什么阻止南洋水师支援北洋水师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张之洞身为清末四大重臣之一,为什么阻止南洋水师支援北洋水师以及张之洞不写改革建议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张之洞身为清末四大重臣之一,为什么阻止南洋水师支援北洋水师
  2. 张之洞博物馆现在怎么预约不了
  3. 八国联军入侵,慈禧为何调不动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呢
  4. 清朝灭亡跟张之洞的去世有没有关系

张之洞身为清末四大重臣之一,为什么阻止南洋水师支援北洋水师

首先这么说话的人,根本就不懂得基础知识,而是纯粹给李鸿章找垫背的。张之洞在甲午战争中确实提了不少好的建议,甚至可以一定程度地扭转败局。但是,那是他在以“督臣”的身份提意见,实际上从权力运行角度上说,他正在处于“两个总督递换期”谁都不会听他的。

(1)张之洞管理南洋水师的时候,北洋水师基本上已经被消灭了

甲午战争正式爆发时,张之洞还是湖广总督,直到1894年11月2日(黄海海战已经打完一个半多月了),张之洞刚刚被委任为署理(暂时代理)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刘坤一作为正式的两江总督一直没有去职)。

然而,按照清政府的“只有新旧总督举行交接仪式之后,新总督才能上任行使权力”的不成为规定,张之洞至少要到1895年1月才拥有调遣南洋水师的权力(两江即使没有交接仪式,张之洞也只能从湖广办理好交接仪式后,再赶到两江之后才能拥有权力)。

1895年1月是什么时候了?北洋海威海卫炮台已经被攻陷,2月11日丁汝昌自杀!

对于李鸿章为什么战败,有些人总想找垫背的人。左宗棠、翁同龢、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现在又是张之洞。

总之,李鸿章作为北洋海陆军总指挥没有任何错,反而有功。如今,张之洞阻止南洋水师支援北洋水师?李鸿章又找到一个垫背子的人了。从近百年来,关于南洋水师的研究不如北洋水师万分之一的篇幅数就可以看出:南洋水师本身就不值得一提!

(2)除北洋外,整个中国海军的战斗力都不如一艘“定远”舰

首先,南洋一直就没有发展起来,除了北洋外,整个中国海军合起来的战斗力都不如一只“定远”舰。南洋水师势力最大的时候,虽然大小船只26艘,但那些船只能用于巡防,也就是类似于海警性质,根本打不了仗!北洋的发展本身就是在牺牲其他海军发展的基础上起来的。

开玩笑呢,来管啥用!李鸿章手下“定远”“镇远”等一大批比其他三支海军都强大的军舰都被炸沉、俘虏,无非去当靶子儿。

到了1895年,只有15艘军舰,总吨位为1.9万吨,相当于北洋海军的40%。其实,南洋水师的“实力”是虚的。1885年,继“福建水师”被歼灭后,南洋水师被法国海军击沉2艘、1艘沉没,北洋水师在哪里呢?

张之洞博物馆现在怎么预约不了

预约出现问题了。因为张之洞博物馆位于国内知名的旅游城市,游客数量较多,同时限制了场馆的承载量,需要提前预约之后方可参观。可能是由于预约的人数已满或系统出现故障等原因造成了无法预约的问题。建议游客可以提前规划行程,尽早预约或选择其他时间段参观。如果仍有问题,可联系该博物馆的客服或官方网站寻求帮助。

八国联军入侵,慈禧为何调不动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呢

慈禧调动了,只是李鸿章,张之洞这些人以各种理由推脱,没有去而已。八国联军侵华,军队数量是一万多人,当时慈禧调动河北的新军以及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开战,结果短短数天,就被八国联军打的溃不成军。之后,慈禧又调动李鸿章,张之洞等人来救,但是都被李鸿章,张之洞推脱了。

那么为什么李鸿章不来救呢?原因如下:

一:救不到李鸿章不来救,因为他知道,就算他来了也是送人头。清末,清军的实力简直惨不忍睹。甲午战争,北洋海军和日本海军相遇,结果,一场战争下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这样的战斗力可想而知了。你说连当时最差的日本都打不过,你还怎么和欧美八个国家开战呢?

二:保留实力当时,清朝大一统已经奔溃了,对于地方官员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明哲保身,保留实力。面对慈禧的派遣,李鸿章,张之洞肯定不会去的,一但和八国联军开战,能不能赢还不知道,但是自己这边一定损失惨重。一但自己没了军队支撑,慈禧肯定不会再重用你。所以,于私心来说,李鸿章,张之洞不去,就是为了保留实力。

李鸿章,张之洞不支援,也因为他们对义和团运动的反对,在当时,李鸿章是反对义和团乱杀洋人的,李鸿章觉得,这样的行为会给清政府带来更多战火。奈何,慈禧不听。最后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因此,对于李鸿章来说,他不去支援就是表明一种态度,给慈禧一个下马威。总体而言,慈禧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不支援,更多还是私心,保留实力,不想因为慈禧而把自己的人都搭进去罢了。

清朝灭亡跟张之洞的去世有没有关系

谢邀。

清朝的灭亡与张之洞之死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张之洞之死却与清朝的灭亡有直接关系。

张之洞算是被摄政王载沣活活气死的。

宣统元年七月初六(1908年8月21日),张之洞病重,具折奏请开去一切差事在家养病。摄政王载沣前往视疾。载沣是皇帝的本生父,又是朝中第一权贵,他的到来其实相当于皇帝亲临。自古以来皇帝亲临大臣家中视疾有两重含义:一是该大臣将一病不起,在弥留之际了,皇帝亲临表示慰问和优容。二是来送行,接受大臣的遗愿。被视疾的大臣也都非常重视,要把临终遗言说给皇帝听。

(署理两江总督时的张之洞,当时袁世凯是直隶总督)

慈禧死后,朝中没有什么像样的人才了。张之洞可以说是硕果仅存的第一重臣,举足轻重。他的死关乎国运和根本,因此他临死之前要说的话肯定是非同小可,如果放在康雍乾朝,皇帝会隆而重之,打起百倍精神,认真听他说话的。实际上,从康熙朝至道光朝,只有刘统勋、汤斌、陶澍等少数大臣的份量能与张之洞比肩,以康雍乾的精明,孰轻孰重自会分辨的出来的。

照清朝的常例,大学士级别重臣病重弥留之际,皇帝会亲自到家里视疾。这既是给大臣的一种荣宠,也是给大臣一次最后对朝政进言的机会。大臣临死之前的进言非常有份量,皇帝基本上都会采纳。这种进言分两种:一是遗折,二是视疾时的当面交谈,而当面交谈肯定比遗折更管用。

张之洞一生堪称人臣之极,他出身翰林,以清流领袖的身份出任封疆,从山西巡抚起家,历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又多次署理两江总督,晚年进军机,任体仁阁大学士。他的人脉和影响遍及海内外,朝中几乎所有官员都是他的下属和晚辈,他的言论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着巨大影响,100年以后的中国改革开放也未脱他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宗旨,他是中国百年一遇的人杰,鞠躬尽瘁。随便截取哪一段人生经历都是经典。这样一个人的临终遗言,无论如何都不应该轻视。

(张之洞塑像。他手里拿的是他亲手创办的汉阳兵工厂出的步枪。后来的汉阳造就是在此基础上改进的。抗战时期汉阳造是中国军队打日本的主力步枪,蜚声中外。)

小皇帝当时只有四岁,所以视疾这样的事就由他的父亲摄政王载沣代劳。张之洞一定是提前很久就做好了准备。新政、立宪、海军、用人之道、为君之道等等,拳拳忠爱,张之洞有一肚子话要对摄政王说。

可这个摄政王根本就没把张之洞放在眼里。他当摄政王以后,心里耿耿于怀的是汉大臣的权力太大,一定要把汉大臣的气焰打下去。而张之洞是汉大臣的首领,压制住张之洞,就等于压住了汉大臣。所以他处处与张之洞为难,张之洞孤掌难鸣,早有万念俱灰之感,要不是心存江山社稷,都想告老还乡了。所以张之洞的病,一半是载沣的原因。

张之洞开口了,先说最要紧的立宪问题。他建议不要与南方的民众冲突,不要激化矛盾,为立宪争取时间。

可少不更事的载沣不假思索,张口就来。“不要紧,有兵。”一句话就把张之洞给怼回去了。自古以来,没有哪一个朝代的君王不怕激起民变的,唯有载沣。而且自恃有兵在手,竟大有要故意找茬的样子。大清国是怎么亡的先不说,载沣这话却是地道的亡国之言。

张之洞气的目瞪口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当天晚上就咽气了。可以说,张之洞就是被载沣气死的。

晚清本来就人才凋敝。张之洞和袁世凯是硕果仅存的国之重臣。载沣家里与袁世凯有仇,所以溥仪登基,他当上摄政王,第一件事是要杀袁世凯。

张之洞苦劝:主少国疑,杀重臣不祥。载沣还算是听进去了,他令袁世凯回家养足疾。袁世凯逃过一劫,可张之洞就此在朝中孤掌难鸣了。载沣处处为难他,他也处处被掣肘。

当时载沣那么霸气,其实是心里有底的。那个时候的载沣,正踌躇满志,自我感觉良好。

出乎大多数人的想象,清廷那个时候不算是山穷水尽。由于几十年洋务运动的成果开始显现,清末的财政收入连续三级跳。1899年年入突破一亿两白银,1908年突破两亿两,1911年更是突破三亿两。年增长率为50%以上,增长率为当时世界之最。康乾盛世时也才年入三四千万两。虽然有辛丑条约的赔款,但由于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较大,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

《辛丑条约》有一万条罪状,但有一条好处。那是李鸿章拼了老命争来的,也是他在庚子之乱时与刘坤一、张之洞共同维持的东南互保的成果:没有割地,也没有涉及中国主权。晚清巨变中列强的在华利益发生了巨变,绝大多数列强乐于见到中国的新政改革和立宪。

(张之洞的名著《輶轩语》)

1909年载沣的弟弟载洵以海军大臣名义访德,一次性定购了八艘战列舰、二十艘巡洋舰。把德国皇帝都惊呆了。这个大手笔只有今天的天朝才能与之相比。此外,他还在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的兵工厂签了大量的订单,令整个欧洲咂舌。

手中大权在握,又有雄厚财力支撑,载沣有点飘飘然。这从载沣在清廷立宪事宜的表现中能看出来。

宣统皇帝登基后,清廷下诏重申预备立宪。1911年5月,裁撤军机处,成立新内阁。

新内阁里,庆亲王奕劻任总理大臣。在13名国务大臣中,汉大臣4名,蒙古1名,满族8名。其中皇族5人,开创了有清一代皇族参与中枢人数之最。此前的军机大臣都是满汉各半,皇族成员最多一个,一般都是直接回避。

他的宗社党也把持了军权和财权。

满人铁良担任陆军部尚书。后又调铁良为江宁将军,改荫昌为尚书。载沣的弟弟载涛掌军咨府(总参谋部),亲贵良弼掌禁卫军。他的另一个弟弟载洵任海军部尚书。另一个亲贵辅国公载泽任度支部尚书。

(以庆亲王奕匡为首的皇族内阁)

载沣倒行逆施,后果非常严重。

清朝从咸丰初年开始,就形成了外重内轻的格局。在外交、军事和内政上,汉大臣是绝对的中坚。这种格局不能轻易打破,晚清以慈禧太后之精明,也从来没有动这个格局。不是不想,是不能也。突破了这个格局会有灭顶之灾。

从载沣执政开始,他就不断收权,把督抚手中的兵权、财权都尽量收上来,让自己的兄弟和满洲亲贵掌管着。以至于地方汉大臣都普遍意识到清廷已经不再信任他们了,也不再需要和依赖他们,需要另寻出路了。

载沣的做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地方督抚离心离德。这也是辛亥革命爆发后,地方军政大员纷纷宣布独立的重要原因。

(载沣的中央军委,里面只有一个汉人)

此外,载沣的做法还实际上削弱了清廷的军事实力。铁良、良弼等人号称知兵,实际上志大才疏,花架子而已。载沣的两个弟弟更是不懂军事,他们执掌陆海军,毫无建树,只是担当虚名。另一方面,晚清的新军兵制和练兵方法实际上培养了一批彪悍的军阀,他们肯定不是新建一个陆军部和军咨府所能辖制的。

辛亥革命爆发,前线的枪声一响,载沣的兄弟们才意识到自己对于军队的掌控能力基本为零。所谓知兵的人身边竟连信得过的亲兵都没有一个。到良弼挨了一个炸弹,他们都噤若寒蝉,没一个敢出头的。

这时候再请袁世凯出山,让他组阁。老袁大刀阔斧,把以前的满人和皇族全部赶走,换了一个清一色汉人内阁,载沣和他的兄弟们连个P也不敢放了。可笑皇族内阁不过是载沣兄弟们做的一个梦而已。

载沣这个人其实不坏,他继承了他父亲的厚道和谨饬。但他糊涂。而且因为少不更事,做事太孟浪了。那个时候他身边有个张之洞这样的智者教导他就好了。所以,与张之洞过不去,怎么看载沣都欠揍。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陈悦 谁描黑了北洋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