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心地善良的人为什么过得不好,以及为什么不建议做善事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本人心地良善,踏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可为什么磨难这么多
人生哪有一生一世的风调雨顺,困难总是暂时的,只要你坚定信心,光明就在明天!做好人总会平安的!愿您坚强,让一切磨难陪伴不诚信的坏人吧!
心地善良的人为什么过得不好
心地善良的人,不会过的不好,是会过的很好。
心地善良,与人为善的同时,自己心理也得到了满足,也会觉得自己为别人付出,是一个有用的人、对别人有价值的人,因此内心也会很快乐。
中国人讲究做善事为自己积累福报,这也是很有道理的。
所谓善有善报,即是如此。
心地善良的人,会过的很好的。
人是否不能太善良,适当坏一点是不是更好
《三字经》中头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可是由于人的生活环境和影响不同,有了善、恶之分!还有一句俗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让我说,不管善报还是恶报,做人一生必须善良!善待社会,善待他人,先人后己,助人为乐!一生问心无愧,
有时过于善良,会使小人得寸进尺,但是也不能学坏!天长日久会得到理解的!
最近一天闲聊时,我的邻居大侄对我说:大婶子,我们也学坏吧!我说:生就骨头,长就肉了,坏是学不会的,善良缠着我们,缠的太紧了,
我的观点:委屈自己,必须善良,决不能学坏!一点也不能坏!
为什么很多热衷公益的人私德却都不怎么样
最近看到这个话题,很多人在讨论,作为一名心理学工作者,我也尝试着从心理学和文化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们要对这个标题作一个澄清:是不是所有公益人的私德都不怎么样?
我认为,不是所有公益人的私德都不怎么样,只能说任何群体里都可能有害群之马或者说有还需要成长的人。
我们不能因为一小部分人有问题,就说这个群体有问题。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个群体里的有些人的确还是有需要教育、需要成长的地方,甚至个别人还需要法办。
为什么有些公益人也会去做坏事呢?不难看出,这是表面和内在的不统一的问题。比如,最近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的公益人雷闯,被爆出私下性侵很多女孩子,引起了大众的关注,他本人也承认了。雷闯或“雷闯们”表面上做公益,私下里又触犯道德甚至法律,其实就是表里不一。
表里不一不仅是道德上的表里不一,也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
一个人要做到表里如一是需要有心理资本的。
比如有些人表面上是好的,私下里也想好,但是因为私下里没有更多人的监督,自己的自律能力、慎独能力又不强,就做了违背法律、道德和良知的事情。大家不要认为他只背叛了社会,伤害了别人,其实他也背叛了自己,害了自己。
从生命向上的成长动力和精神文明的要求来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正人君子。如果他只在表面上扮演一个好人,而私下里自己又做不到,这很可能是心理能力不够的问题,而不是本来就是一个坏人,这不是动机本来就坏的问题。
如果他本质上就是一个坏人,他可能就不会做那么的好事了。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些人通过表面做好事,来掩饰他私下里做坏事,这是另一回事,应另当别论。我们今天讨论的公益人是“真正”的公益人,而不是利用表面上做公益,来达到私下里干坏事的目的那个层级的人。这样,我们就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公益人的这个群体可以分哪几个层次?下面我来做一个分析。
第一个层次,他有想做好事、做好人的愿望,但心理上还没有达到做好人、做好事的心理资本和能力,他希望通过做好事来让别人看到自己,认可自己,这个层次是比较低的。我记得以前我在广州市心理志愿者协会担任心理辅导热线志愿者的督导老师,我选拔每一期的心理热线志愿者时都会对他们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从事公益活动当志愿者”,还有其它的一系列问题,都是考他们的动机。
你就会发现,大多数人做公益、做好事,都是为了心理层面的心理需求的满足。
有相当多的人在社会中找不到认同感,找不到价值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边缘人”,特别需要别人的认同和社会的关照,希望被别人、被社会看见,这些人会寻求做好事的机会。所以我们会发现在公交车上、在地铁里,一些社会层次比较低的人,自尊心比较强的人,自卑心理比较强的人,更愿意做出亲社会行为,会给别人让座,会更多的考虑他人的感受。我们曾听到这样的新闻,一个穿的非常脏的刚从工地回来的农民工,他们为了不弄脏椅子,而坐在地上,或蹲在座位旁边。也就是说,越是自尊心低、社会认同感低的人,他们更渴望人们对自己有较高的评价,会更容易做出亲社会行为。这好像是和为富不仁相对立的两种社会心理现象:越是经济贫穷、生活低下的人越渴望得到自尊的满足;越是经济富足、生活层次相对高的人,内心的那份善良反而被掩盖了,蒙上了灰尘。
这种第一个层次的人是不是说不适合做公益?
不是的。但他们在社会服务和公益伦理下去做的好像是一个等价交换,只不过他获得的不是经济的回报,而是社会的认可。比如说我们在对公益人士进行奖赏和激励的时候,要给他们更多的社会层面的认可,让他们产生更强的自尊心和价值感,这样,他们就更好的投入到社会公益服务当中去。但是我们在对这类人群进行管理、进行社会要求的时候,不要把他们看的太高,更不能因为他做了一点好事,我们就很快把他看的很高,因为他实际上只是属于第一个层次。他是一个好人,但是,他是一个相对来说还在成长当中的好人。这样我们公益组织的管理者及公益群体的关注者,比如说媒体和社会大众就不会站在更高的道德的高度去要求这些人。而这些人也要对自己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认识到其实自己是一个渴望通过亲社会行为、服务他人来获得自我价值的人,自己还没有达到别人所认为的那个层次。
人家可能会觉得你这个人真了不起,你是个很伟大的人,你很厉害,但是自己要有自知之明。所以我们对公益人士的教育和自我认知上面的培养、培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第二个层次,是通过做公益,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不再只是小我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心理层面的需要,而是一种社会价值的需要,是通过做公益实现自己理想的生命状态。说白了,第一个层次的公益人还是一个心理的穷人,是把公益看成是一个经营自己心理及人生的一个生意,并通过做公益这个“生意”来换取心灵的成长和对自身的肯定。第二个层面,是在做公益、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让自己的生命更加闪光、更加有价值。第二个层次的人就不是心理贫穷的人,这种人往往也不会做出极端的公益行为。什么是“极端的公益行为”呢?比如说一些人为了救别人,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为了让别人过得好一点,自己忍受痛苦,过得非常惨,这就是第一个层次,这实际上不是一种真正的助人。人家的生命是珍贵的,我的生命也是珍贵的;别人的幸福和感受是值得尊重的,我的幸福和感受也是值得尊重的。这个目标第二个层次的人已经实现了,而第一个层次的人还没有实现到。所以他会做一些亏本的买卖,就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同,而让自己处在痛苦或者是难受当中。
这两个层次有一个根本的界限,就是第一个层次的人心理更贫穷,还是“要饭”的水平,还没有积累一定的心理资本财富;而第二个层次的人已经是脱离了贫穷,基本实现了小康——心理的小康,有心理资本,有自己的自尊,做什么事情和不做什么事情不是因为别人怎么看,不是因为做这件事情自己能获得自尊而去做,是因为觉得它有价值,社会需要,应该站出来而去做。
第三个层次,他们不再是为了自己心灵的需要而做,也不是为了社会的需要而做,而是为了享受公益的过程,满足生命的飘逸状态。说白了,就是“玩”,这是更高的境界了。
我们自身有自私自利的本能,也有分享、利他、奉献的本能,因为人在生存得到满足后,开始满足发展,发展满足以后就要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就是幸福、快乐、愉快的状态。比如,我们如果闲着,就感到无聊,我们干点活,就觉得很快乐,这种人干活就不再是为了赚钱、为了生存、为了讨别人喜欢,而是在干活的过程中,自己是喜悦的,是快乐的。我们的很多优秀的文化、文艺成果都是源于这样的劳动而产生的,比如我们的音乐,是因为我们在劳动中,在与大自然的互动中,使用的工具发出的敲打声音,产生了音乐这种美好的艺术;我们的美学是在我们烤食、制作食物的时候,我们祖先发现了各种颜色,闻到诱人的味道,令我们欣喜,所以美学就出来了。人间所有的文学、艺术、美学都是源于我们的劳动。所以到了第三个层次的人,他不再是奔着那个事情,而是为了享受这个当下,这是很高的层面。所以第一个层面的人、第二个层面的人和社会大众是很难理解第三个层面的这种享受状态。但我们很多时候,把公益人都理解为了第三个层次,这是不太合适的。因为某种意义上来讲,第三个层次的人不再为了满足自己的一些需要而去做,相对来说,他做出反社会的行为,即对社会有破坏性的行为的可能性就很少,因为他什么都不缺。
我们再来看雷闯这样的公益人在私下里性侵一些女孩子的事,我们会发现有一些公益人实际上他们个人的心理资本、心理的成长还没达到和他们的盛名、和我们的社会大众对他的期待相匹配的程度,他可能也会认为他已经到了一定的境界,但实际上,他在私下里又通过一些行为去满足自己的需要。就足以说明了这个问题。
比如说,他通过去占有别人的身体来满足自己。
很多名人、大V他们性侵的往往是身边熟悉的人,而且是比他弱的人,比如雷闯,他性侵的是跟他一起做志愿者的一个年轻的女孩子。他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呢?显然他不是因为爱这个女孩子,因为他还用同样的方法去对待其她的女孩子;也不是因为他是一个性变态,因为他用的方式都是正常的性的行为和方式。那么他是因为性需求吗?如果因为性需求,一个成年人应该很清楚,怎么样满足自己的性需求才不会付出更大的代价,甚至是负面的代价。我们实在的讲,这个社会还是有一些其它的途径能满足自己的性需求,为什么他不去呢?显然他不只是为了性,他是为了获得一种性的“附加品”。也就是说,他通过性的方式占有了女孩子的身体,看起来性是他获得的一个主要的满足。面对这样的解读,我想说不是这样简单。
性只是生理的满足,其实获得的附加值的满足,要比这种性的生理的满足要重要的多。
那么附加值的满足是什么呢?这种附加值的满足其实就是一种心理层面的需要,就是控制心理的满足,占有心理的满足。占有心理的满足和控制心理的满足,在服务另外一个心理需要主体——自恋。
有自恋性人格特质的人,会通过控制别人的身体而达到让别人对自己产生一种认同,尤其是通过对女性的性的控制来使女性对他产生认同和崇拜。所以像雷闯这一类的公益人,首先是心理人格相对来说有很大的成长空间的人,因为他们心理上面需要通过控制、占有来实现自恋的目的。所以他在做公益的时候,要让更多的人跟随他,让更多的媒体关注他,让社会把他推到一个风口浪尖、一个光环之下。
很多时候他们要的就是这种感觉。
然而,使他他满足了自己的自恋的这些“光环行为”,往往又都是表面的,他还要通过男性对女性的性的占有,让他身边的他认可的女孩,他认为好的女孩去认同他。实际上他是一个在心理人格层面尚未发育成熟的男性。按照精神分析的逻辑,他在潜意识里永远要去征服自己的母亲,让母亲更加的认可自己,来满足他的自恋的需要,这种自恋也是他自身人格的一种建构。
但是他长大了,他不能再从母亲那里再获得这种自恋,他就要从类似于母亲的那些女人身上去获得。而他现在已经站到了一个能够满足自己这种在“母亲”心中植入欣赏和崇拜的主导的、有利的地位,。他就在在私下里用他的这样的一个神圣光环,用他的这样的一个“名”的优势、荣誉的权利去控制别人。最终实现的是心理人格的病态的自恋的满足。
作为一名心理学志愿者的培训师、督导师,我个人觉得,对公益群体的人进行心理层面的关怀的时间到了,我们要对这一部分人进行心理动机的澄清。在他们做公益、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要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帮助指导、引导、培训,进行继续教育和督导,这样的工作机制应该早点建立起来,应该早点开展起来。
当我们对“雷闯们”进行道德谴责的时候,我们和他们有什么两样呢?
我们不也是一样不分青红皂白吗?
当看到他们做好事的时候,我们就抬着头仰望神仙一样的把他们捧得很高;当他们被我们抓到一些过错的时候,我们就又站在高高的道德大厦上去批评、指责、抨击他们,实际上我们也是需要反思的。
这个“我们”就是大众媒体、监督者以及社会大众,所有的人都有这个责任。
所以我觉得,这个事情应该从心理层面看,从公益人的层次的层面看,从公益机制对公益人的培训、教育、引导的层面看。看来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我们还有很多的路要走。这就是我对热忠于公益的这些人的私德所做的心理学层面的解答。好了,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
韦志中
民盟盟员,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服务机构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心理督导师。从事心理咨询与心理教育工作18年,出版心理学著作20本,发表论文70多篇。中国环保大学、广州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特邀研究员等。曾先后被人民日报、南风窗等上百家媒体采访报道。现担任广州市心丝带心理志愿者协会会长、韦志中心理学网络学校校长、阜阳市心理学会会长等职务,其创办的心理学网校有2万多学员。
声明:本篇文字内容归韦志中所有,严禁其他公众号转载,如有发现,责任必究
好了,关于心地善良的人为什么过得不好和为什么不建议做善事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