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亭长的一番话,让项羽承认自己败了,最终在乌江边拔剑自刎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项羽为什么不听乌江边上亭长的话,是自大好面子害死了项羽吗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项羽不采纳谁的建议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项羽为何不用张良韩信等人
  2. 刘邦派兵守函谷关拒项羽是谁献的计
  3. 作为项羽叔父的项伯为什么会倒戈刘邦,而不帮助自己的侄子
  4. 项羽为什么不听乌江边上亭长的话,是自大好面子害死了项羽吗

项羽为何不用张良韩信等人

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读史管见》·李晚芳

项羽是战神级名将,却不是一位优秀的领导者,不擅长用人。

下面这段故事能说明问题。

汉朝成立后,一次,刘邦在洛阳南宫宴请群臣,问道:“你们说说看,我为何能取得天下?项羽为何失去天下?”

王陵等人回答道:“陛下能用人,与人同享利益;项羽嫉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所以失去天下。”

刘邦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这段话非常精彩,所以笔者在这里保留了《史记·高祖本纪》原文。

这段话可以供大小领导们参考,做领导最重要的能力是领导能力。

刘邦派兵守函谷关拒项羽是谁献的计

刘邦派兵守函谷关拒项羽是刘邦的手下献的计。

原来,刘邦还军灞上后,有人便劝他安排一支军队驻守函谷关,说:“秦富十倍天下,地形疆。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意思是你刘邦如今先入关,按怀王承诺是当仁不让的“关中王”,如今项羽封章邯为雍王,让他“王关中”,他一入关,你就与这个梦寐以求的“关中王”绝缘了,项羽既背弃怀王承诺,你就调兵遣将,据守函谷关,拒他入关!这些话句句说到了刘邦的心坎上,他想得这个“关中王”几乎都想疯了,所以,他依其计,派人据守函谷关,挡项羽大军于关外。

作为项羽叔父的项伯为什么会倒戈刘邦,而不帮助自己的侄子

项伯就是项羽的灾星,至少三次出手帮助刘邦,让他躲过了灭顶之灾,项伯也因此被刘邦赐姓刘,封为射阳侯。放着自家人不支持,反而吃里扒外勾结刘邦,项伯因此被后人讥笑。倘若他助侄子项羽成就帝业,封侯只是起步价,何至于得了块小封地,后来还被夺封了。

项伯至少给予刘邦三次帮助,分别是:

第一次:函谷关前,给刘邦通风报信

刘邦攻入关中后,拿着楚怀王的鸡毛当令箭,立刻封锁函谷关,想关起门来称王。结果被自己的部下曹无伤,在项羽面前摆了一刀。项羽当即挥兵函谷关,所谓天险,在项羽的勇猛面前就是朽木一块,迅速被攻破。

项羽计划第二天就灭了刘邦,以项羽的战斗力,失去函谷关庇护的刘邦,在他面前就是不堪一击的豆腐渣。

就在刘邦危在旦夕的时候,项伯夜闯刘邦营地,把这条军事行动计划,透露给了好友张良。在张良的引荐下,项伯与刘邦见了面,并答应帮他说服项羽取消军事行动,并让他一早就去项羽大营,亲自做解释。

如果没有项伯的通风报信,刘邦死到临头都不知道!

第二次:鸿门宴阻止范增刺杀计划

这段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不细说。项伯为了帮刘邦,可以说毫无顾忌地站到了刘邦这一边,亲自拔剑上阵,用自己的身体挡住项庄。

第三次:项羽分封诸侯,项伯帮刘邦讨得汉中

秦灭亡后,项羽大封诸侯。不过项羽这件事做得很不公平,导致后来天下纷争不断。其中刘邦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起先他仅仅得到了巴蜀之地,亲手打下来的三秦之地,被项羽封给了章邯等三人。

项伯在张良的收买下,亲自为刘邦当说客,说服项羽将汉中之地封给了刘邦。这样一来,刘邦实际拥有了秦岭以南大片沃土,也为将来兵出汉中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如果没有汉中地区,刘邦很可能被困死巴蜀!

项伯为什么会背叛项羽,史书没有太多明确交代,但从分析中,还是可以略知一二。

因为张良的关系,被刘邦收买

项伯第一次帮刘邦,是由于张良的关系。项伯当年杀人,被秦朝官员追拿,在张良的救护下,他才躲过了大难。项伯之所以夜闯刘邦大营,其最初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帮刘邦,而是为了救张良。

之所以转而帮助刘邦,完全是张良的原因,当然,也许跟刘邦不遗余力的贿赂,甚至跟他结成儿女亲家也有关系。

可见项伯此人有个最大的毛病,为了个人的小义,完全不顾集体的大义,甚至为了个人的私利,随时可以牺牲集体的利益。

张良这是吃准了项伯的这个软肋,轻而易举地虏获了项伯。或许此后项伯已经变成了刘邦安插在项羽阵营中的棋子。

项羽的猜忌心理,内部缺乏凝聚力

项羽阵营最大的问题就是内部缺乏凝聚力,这跟项羽耳根太软有关系。或许他个人能力太出众,骨子里不大瞧得起自己的部下,总觉得自己勇冠三军,一个人就可以搞定一切。所以项羽对部众相对来说比较吝啬,甚至苛刻,乃至于猜忌。

当初陈平一条并不高明的离间计,让项羽集团的顶梁柱范增,轻而易举地被项羽排斥,结果郁闷死在回乡的路上。

连范增都能被猜忌到这种程度,其他诸将,包括英布、季布、龙且在内,都一度不敢多说话。虽然没有证据表明项伯也受到了猜忌,但项伯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想独善其身恐怕难度也会比较大,至少危机感还是有的,亲情也不能代替这样危机感。

不排除项伯真心认可并支持刘邦

有没有可能,项伯真心拥护刘邦呢?也许存在,至少不能排除。

当初项伯帮助刘邦后,能与刘邦结为女儿亲家,说明项伯对刘邦有不同凡响的认同感,否则如果为了钱财,就当一次交易好了,为何无事生非,弄出那么多麻烦,就不怕将来在项羽面前东窗事发吗?

所以,很可能项伯被好友张良说服,认定刘邦才是真龙天子,至少比他那个侄子强,后来他其实就是刘邦的间谍!

有一个明摆的事实,假如项羽取得天下,他这个叔叔至少封侯,最大可能是封王。改投刘邦,封侯基本是他的上限,这个简单的账项伯不可能不会算。他认定项羽能给的“王”就是水中花,而刘邦的“侯”却是实实在在的,非此不足以解释项伯的背叛行为。

项羽为什么不听乌江边上亭长的话,是自大好面子害死了项羽吗

就是他自己说的,“无颜见江东父老”。

项羽是楚国贵族出身,从小受优秀的教育,能力出众,武力强大。但是也养成了自大、自负的性格。荣誉(简单说就是面子)重于生命。垓下的损失太大,他仅一人身勉,这是他不能接受的。而且,所谓项羽过江就能东山再起也是臆测。项羽是旧贵族,不重民生,并不受百姓拥戴,而他的统治基础就是军队,这是他自反秦以来苦心经营的,而这些军队在垓下损失殆尽,此时已不是秦末民不聊生,而是楚汉之争末期,人心思定,刘邦仁义的名声传遍天下,项羽垓下之败后彻底大势已去,可能他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一死了之。

关于本次项羽为什么不听乌江边上亭长的话,是自大好面子害死了项羽吗和项羽不采纳谁的建议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项羽乃欲渡乌江,亭长的一句话却害了他,司马迁的传神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