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叔本华 富人空虚,穷人痛苦,人生的不幸永远无法避免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为什么叔本华那么讨厌黑格尔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为什么叔本华那么讨厌黑格尔的知识,包括叔本华不建议学哲学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尼采与叔本华地位
  2. 哲学作为一门学科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3. 为什么叔本华那么讨厌黑格尔
  4.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

尼采与叔本华地位

多部现代西方哲学认为,尼采是叔本华的继承者。

叔本华开始了形而上学从理性至非理性的转向,尼采在续承了叔本华重视非理性(生命意志)的基础上,将叔本华对生命意志从否定转为肯定。

尼采接受了叔本华的学说,当他看到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后,连续14天几乎废寝忘食地沉浸在这部著作中。

尼采把叔本华称为自己的“精神之父”。(《简明西方哲学词典》P.66)唐都学刊第12卷1996年第3期(总第49期

叔本华和尼采同为意志主义的代表人物,为现代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叔本华是叙说做人的痛苦,人生的艰辛,是悲观主义的低鸣;而尼采则是憧憬超人的快乐、权力的诱惑,是乐观主义的高唱。叔本华与尼采,一个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另一个是意志主义的最大代表。

哲学作为一门学科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谢邀!我个人认为哲学学科的设置是有必要的。当然,这个问题要和懂哲学的人探讨,不懂哲学的人怎么能够认识到哲学的意义呢?常如世人所说,“不要试图教猪唱歌,这样猪会不高兴的!”。庄子有个著名论断:“不与夏虫言冰”,就是这个道理。

首先,哲学的某些重要研究领域是别的学科无法代替的,比如,人到底是怎样认识世界的?又是怎样认识自己的?这些问题靠科学是无法解答的。科学不是万能的,而且是有界限的。就算是脑科学再发达,也永远解答不了意识的结构和运行机制。神学也解答不了这个问题,因为神学是信仰,不允许你去怀疑,你一旦怀疑了就不是信徒了。哲学正是在科学和神学都望尘莫及的地方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个问题,在此无法展开,读了康德之后才会有所明白。

其次,哲学并非空谈!哲学作为智慧也好,形而上学也好,它是伴随人类的成长而存在的。人类,从仰望星空开始就有哲学思维了,人类正是通过对太阳、月亮和繁星的思索,积累了天文知识,催化了天文科学。所以,哲学是科学之母。现在我们只认科学,可谁还记得科学的母亲?

再次,人类有无尽的困惑,诸如人生到底有何意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有些人今朝有酒今朝醉,有些人却悲观厌世,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人生遇到困惑如同找不到回家的路,如果此时有个向导你会否觉得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呢?古代的老子、孔子、孟子、苏格拉底、百拉图、亚里士多德;近代的培根、休莫、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现代的马克思、恩格斯、叔本华、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维特根斯坦等等,都是给我们指路的人。我们有可能日用而不知,但我们一直都是按照他们指示的某一个路标在行走。

哲学从不是传统的卫道士,但它永远是真理的守护者!真理,就是人类前行的路标。

为什么叔本华那么讨厌黑格尔

(黑格尔)

这是个多少有些八卦的话题。为什么叔本华那么讨厌黑格尔呢?大约责任不在黑格尔,而在叔本华自己。

一,其实,叔本华和黑格尔前世无冤后世无仇——黑格尔大叔本华18岁,1770年生于斯图加特;叔本华则出生于但泽一个富商家庭,但泽就是现在波兰的格但斯克——这两个地方离的远着呢。(叔本华)

二,黑格尔在班堡当报纸编辑的时候,出版了我《精神现象学》(1807);在担任纽伦堡预科大学校长时,出版了《大逻辑》(1812-1816);到海德堡大学当哲学教授时,出版了《哲学全书》(1817);任柏林大学教授后,出版了《法哲学原理》(1821)。黑格尔是1818年到柏林大学任教的,早叔本华一年,他当时已经名声鹊起,1830年任柏林大学校长,1831年死于霍乱。

三,叔本华1819年进柏林大学任无俸讲师——就是编外授课。先后两次讲课都不成功,于是自行离开了学校。这两个人在短暂的同事期间,好像没啥交集,更没发生过任何不愉快的事情——是否相识都大可怀疑。关键在于,黑格尔是个“书呆子”型的学者,罗素说他泡在学校里一生没啥大事——各种传记里都没有黑格尔和别人红过脸闹过意见的记录。黑格尔也不是那种文人相轻的性格,换句话说,他当时的威望已经如日中天,犯不上与不起眼儿的“代课”老师“相轻”。(费希特)

四,后来的不少哲学史学者和传记作家们,认为叔本华“仇恨的种子”是从他到柏林大学讲课之初“种”下的。罗素说,叔本华“竟自负到把自己的讲课和黑格尔的放在同一个钟点;他既然没能将黑格尔的听讲生吸引去,不久就停止讲课”。据说,叔本华的第一堂课只来了六个学生听讲,后来就剩了两三个,再后来就没学生来了。他第二次开课也是如此,于是不得不离开学校。又据说,叔本华离开时曾愤懑地说:“真正智慧的人反而得不到赞赏”。这能用“羡慕嫉妒恨”形容么?(谢林)

五,叔本华倒不是只对黑格尔这样。他是德国另一个哲学家费希特的学生,后来对自己的老师也是一副不屑的表情。还有一个谢林,也是当时有名气的哲学家,叔本华同样看不上。对黑格尔、费希特和谢林,他都一言以蔽之地称之为“哲学的空谈家”。这种仇恨延续到他的晚年。(罗素)

六,叔本华的主要著作有:《充足理由律的四种根源》(1813);《世界是意志和表象》(1819);《论自然中的意志》(1836);《伦理学中两个根本问题》(1841);《附录和补遺》(1851)。他说,自己的哲学有三个来源——康德、柏拉图和公元前七八世纪印度哲学的《奥义书》。后人看来,他的思想和康德、柏拉图没啥关系,而是更多受了《奥义书》影响。如果说到哲学上的贡献,叔本华和黑格尔应该是“云泥之别”了,他比费希特和谢林也差很多。基本上,叔本华说不上有什么哲学上的创建。突出特点是他的悲观主义和对妇女的蔑视。再就是他的意志至上学说,通过尼采,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强调“意志”,是19世纪和20世纪许多哲学的特征,这是从叔本华开始的。比如尼采、柏格森、詹姆斯和杜威等等。罗素对此十分不以为然,他评价的很直白,认为叔本华的“意志”哲学和尼采的“超人”哲学,都属于站在世界极少数人一边儿的“恬不知耻”的哲学。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

叔本华是悲观主义,他认为世界本质就是某种无法满足的欲求,不能满足就会痛苦,人的欲求是无尽的,因此世界无法摆脱痛苦的本质。

OK,关于为什么叔本华那么讨厌黑格尔和叔本华不建议学哲学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叔本华论 苦 与佛教中的 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