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大肠息肉切除后复发吗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医生不建议肛管息肉手术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痔疮手术后20天,便后还有少量出血
这种情况一般都是正常的,因为痔疮创面还没有完全愈合,这个时候有少量的出血都是正常的情况,也有可能是大便过于用力损伤,只要是没有出现大量的出血就不用担心。建议可以去医院复查下了解伤口恢复情况,如果是没有什么问题就不必太担心的,注意保持大便通畅
肛管肿块需要检查什么
肛管肿物有可能是痔疮、肛周脓肿、肛管癌或是肛瘘等疾病。
检查一般先需要做肛门指检。肛门指检是用医生的食指检查肛门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它可以检查肛管肿物的大小、质地、活动度,与周围组织是否粘连。也可以检查肛门皮肤有无硬结、齿线外有无凹陷、肛门括约肌紧张度和直肠内有无肿物,还可以检查直肠内有无狭窄及占位性病变。
肛门镜检查。肛门镜检查可以检查肛管和直肠内病便,有无内痔、大肠息肉、肛乳头肥大、直肠粘膜有无出血糜烂等。
超声检查。超声可以检查处于肛门周围位置较深部位的病变,可以发现位置较深的脓肿、肛瘘管壁、深部肿物情况。
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可以发现肛管上方、直肠及整个大肠内的病变,可以发现有无大肠粘膜有无溃疡、出血、息肉、占位性病变等。
CT检查。有时肛管肿物诊断困难,需要行CT检查,CT检查具有分辨率高的特点,对于位置深的肛周脓肿,CT可以清晰显现脓肿的位置、大小、与周围组织关系等。对于高位肛瘘,CT可以显示瘘管的走行、及内口位置等。对于恶性肿瘤,CT可以较明确诊断及有无远处转移情况等。
肠息肉长在哪段最危险,为什么
肠息肉的危险性,无疑指的是息肉发生“癌变”,患大肠癌的风险!
因为目前造成我们人类死亡最主要的两大原因:第一个是心血管疾病,第二个就是恶性肿瘤,而恶性肿瘤当中,消化道肿瘤占了大部分,而消化道肿瘤之中又以大肠癌排在第一位!
而我们大家平时说的肠癌,基本上指的也都是我们的大肠癌(因为小肠发生癌变的几率非常低),以结肠癌与直肠癌最为常见,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上升趋势亦更加明显,而这结直肠癌绝大多数都是由肠息肉演变而来。因此,一旦我们的肠黏膜出现有肠息肉,往往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癌变风险!
但正如题主所说的肠息肉长在哪段最危险这句话一样,同样是肠息肉,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危险性的!
那么肠息肉的危险程度跟哪些因素有关呢?首先,我们人体的大肠很长,全长有1.5m左右,不同部分的大肠其发生大肠癌的几率是不一样的。
如下图(划线部分),我们的大肠可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5部分!
其中大部分的息肉都长在我们大肠当中的结肠和直肠部位,而结肠整体呈“M”形,包绕于空、回肠周围,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4部分,其中最狭窄的部位是乙状结肠的末端,直径只有2.5cm,其他部分直径可以达到6cm!
而这结直肠段及部位发生癌症的几率不一样的,请看下图:
以直肠最高,占了整个大肠癌的43%左右,其次依次为乙状结肠、升结肠、盲肠、降结肠以及横结肠等!所以,如果大家这个肠息肉发生在直肠,相比发生其他部位,发生癌症几率就会更大一些,也就更危险一些!
但是,息肉生长部位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也决定了我们肠道息肉的危险性,那就是息肉的类型!
目前,临床上的肠息肉主要分为腺瘤样息肉、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以及家族性息肉等这几种主要类型,但其中又以下图这种腺瘤样息肉癌变率最高!
但注意:结直肠息肉不等于结直肠腺瘤,因为结直肠息肉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息肉,其中腺瘤样息肉属于腺瘤,是结直肠癌最主要的癌前疾病!当然,大家也不要误认为腺瘤都像上图显示那样,都是息肉样新生物,实际上腺瘤也有扁平扁平状的病变!当然,大家尤其要注意以下三种腺瘤样息肉,它们是高危型!
息肉或病变直径≥10mm;绒毛状腺瘤或混合性腺瘤中绒毛样结构超过25%;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当然,长了息肉不是立马就癌变的,它发展为癌症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时间也往往因人而异,通常在10年左右
但这不意味着大家发现息肉后可以放心十年没事。事实上,从长息肉开始,甚至到了早期大肠癌,都是没有症状的,换句话说: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肠道什么时候开始长息肉了,不做肠镜,我们也不知道自己长了息肉!
因此,切除腺瘤样息肉防治肠癌,最主要的还是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点通过肠镜技术切除干净,可以避免了息肉可能诱发的各种潜在危险,尤其是避免了很多结肠癌的发生,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
大肠息肉切除后复发吗
一、首先什么是肠道息肉?
肠道息肉就是我们肠道粘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通俗地说,就是肠道上长了一些肉疙瘩,包括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大肠是息肉的好发部位。息肉一般都较小,细长弯曲,形状不规则,一端游离或两端附着在肠壁上而中间悬空,呈桥样。在未确定其病理性质之前统称为息肉,明确病理性质后则按部位直接冠以病理诊断学名称,如结肠管状腺瘤、直肠原位癌、结肠炎性息肉等。
二、那会不会有些人比较容易长肠道息肉,需要特别注意的呢?
确实是有的,高危人群包括: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者;长期吃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以及油炸食品者;年龄大于50岁。此外,坐的时间越长,患肠息肉的风险也越高。建议这几类人每年做一次电子肠镜、肛门指检、大便隐血等检查,及时发现有癌变倾向的结肠腺瘤。在结直肠癌高发的欧美国家,从50岁开始,就推荐所有人每年对自然排出的粪便做隐血检查,每5到10年做一次完整的结肠镜检查,及早发现。
三、所有的息肉都会发生癌变吗?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前提,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发生癌变。一般而言,我们会将肠道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又叫新生物性息肉)。
(一)非肿瘤性的息肉一般就不会发生癌变,主要包括:1、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幼儿,大多在10岁以下。常发生直肠内,呈圆球形,多为单发,病理特征为大小不等的潴留性囊腔,是一种错构瘤。2、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常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肠道疾病。
(二)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最多见。
四、大肠息肉摘除后是否会再长?
大肠息肉摘除术后很容易复发,而且复发时发生的位置和性质都可能不一样。可以这么理解:肠息肉切除后,导致肠道长息肉的因素没有改变,那么这片“土壤”依旧容易滋生息肉的,同时,大肠走行相对迂曲,再加大肠皱襞的遮挡,所以大肠长息肉的漏诊率较高。
一般认为要到80岁后肠道长息肉才会逐渐停止,尤其肥胖、高血脂和有息肉家族史的人更容易长息肉。如果肠镜检查发现有息肉,虽然予以切除术,患者千万莫大意,仍要定期复查,尤其是息肉数目较多、息肉大、腺瘤性息肉者更要复查!而大肠息肉通常无任何症状,如果等出现症状时往往变成了大肠癌,为时已晚。所以,曾经有大肠息肉的病史者,一定要定期复查大肠镜检查。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