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三国演义给骗了,谈谈历史上真实的吕布是个什么样子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三国演义》中,袁绍麾下的田丰和沮授谋略能比肩徐庶吗为何和沮授不建议出兵吗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三国演义》中,袁绍麾下的田丰和沮授谋略能比肩徐庶吗为何以及沮授不建议出兵吗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三国演义》中,袁绍麾下的田丰和沮授谋略能比肩徐庶吗为何
  2. 如果贾诩不为李傕、郭汜出反攻长安的计谋,东汉末年天下会大乱吗
  3. 袁绍如果不死那么早,曹操能消灭袁绍集团吗
  4. 出幕划策的故事

《三国演义》中,袁绍麾下的田丰和沮授谋略能比肩徐庶吗为何

在三国时代,袁绍绝对是一代枭雄。他在朝堂之上,胆敢当面顶撞董卓。在董卓把持朝政,无人敢对抗的情况下,响应曹操的号召,参加诸侯军讨董。在诸侯军中,袁绍被推举为联军的首领,这说明了袁绍的威望。

在联军解散后,袁绍和曹操这一对发小诀别。袁绍说自己要向北方发展,在统一北方后南下争夺天下。曹操则说,自己要立足中原,建立自己的基业。如果袁绍南下,自己就依靠自己的智谋来对抗他。后来的官渡之战就印证了这一点。

而袁绍到河北后,依靠自己四世三公的人脉资源,开拓了自己的基业。他扫灭群雄,占据了幽、冀、并、青四州,成为当时势力最大的割据力量。但是,由于在官渡之战中,袁绍以优势兵力败给了曹操,使得他身上的光环被一扫无余。袁绍成为了历史上被人嘲笑的对象。

沮授和田丰都是袁绍手下的重要谋士,受袁绍失败所赐,也被埋没在三国的烟尘中。在这里,田丰作为袁绍的反面教材,还被历史着重写了几笔。比如田丰劝袁绍趁曹操攻打徐州的时候袭击许都,比如田丰劝阻袁绍发动对曹作战,比如田丰自己预料自己的死亡。曹操曾经评价田丰,说田丰如果跟袁绍大军一起来打官渡之战,自己是无法获胜的。而沮授则更是被一笔带过,几乎难以找到他在历史上的踪迹。

实际上,田丰是袁绍手下最出色的谋士,如果拿曹操的手下谋士相比较,他应该等同于郭嘉。而沮授则是袁绍的谋主,如果拿曹操的手下相比较,他相当于荀彧。而且,沮授的职权还要高于荀彧,因为他还担任袁绍的监军,统领袁绍所有的兵马。

我们知道,三国的每一个集团都有自己的谋主,每一个集团都有自己的战略方针。曹操有荀彧提出的“奉天子以讨不臣”,刘备有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而孙权有鲁肃提出的《榻上问策》,而袁绍则有沮授提出的取河北的战略方针。

当袁绍取得冀州的统治权后,当时担任从事的沮授就向袁绍献策,他说:

将军弱冠登朝,则播名海内;值废立之际,则忠义奋发;单骑出奔,则董卓怀怖;济河而北,则勃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虽黄巾猾乱,黑山跋扈,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众北首,则公孙必丧;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於西京,复宗庙於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比及数年,此功不难。

沮授建策的主要方针就是统一河北,然后迎汉献帝于长安,建都洛阳。在此之后,奉天子以讨不臣,统一天下。这个方针里面的统一河北,然后再统一天下的方针,和袁绍不谋而合,因此得到了袁绍的认可。袁绍任命沮授为监军、奋武将军,开始按照沮授的方针开始行动。

在沮授的帮助,袁绍很快就完成了统一北方的目标。但是,在发动官渡之战的时候,一切发生了变化。沮授、田丰全部都被袁绍给废黜了,田丰甚至被拘禁了起来。这是官渡之战前后最诡异的一幕。

沮授、田丰被废黜的直接原因是在战前的会议上发表了反对攻打许都的意见。在这里,田丰的意见是出于现状考虑,认为时机不成熟。而且田丰的脾气不好,用荀彧的话来说就是刚而犯上,袁绍又是一个外宽内忌的人。所以田丰的被拘禁只能说是他自食其果。

但是,沮授的被废黜就实在难以解释了。沮授在被袁绍任命为监军后,统领袁绍的全部人马。可以说,沮授在袁绍集团中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就在一夜之间,他的军队就被收回,而自己被袁绍极度疑忌。这中间的差别也太大了,仅仅是意见不同,他人的谗言,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效果。

而且从袁绍的举动来看,袁绍对沮授的疑忌是不一般的疑忌。他不但剥夺了沮授的兵权,沮授要求留下都不允许,要他随军。这已经是害怕沮授谋反的节奏了。在官渡之战中,沮授的献计献策无论有多正确,袁绍也是根本不听。而袁绍大军溃败,沮授被俘,最后死在曹操之手,袁绍也是不管不问。袁绍和沮授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何等地步。

这一切究竟是因为什么?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因为袁绍和沮授对待汉室的态度问题。袁绍和沮授的关系,就如同后来曹操和荀彧的关系一样,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

我们从上面的沮授向袁绍的献策可以看到,沮授和荀彧一样都是心存汉室的人。他向袁绍提出的建议和荀彧如出一辙,都是奉天子以讨不臣。可是,袁绍自认为实力强大,就露出了他的野心。

在官渡之战之前,袁绍就指使手下一个叫耿包的主簿试探大家,想要称帝。但是,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袁绍只得杀耿包灭口。我们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带头反对的人里肯定有沮授在内。而在讨论迎汉献帝的问题上,郭图是反对的。他是和袁绍一样,想要另立朝代。这才是在官渡之战前,沮授遭到废黜,郭图取而代之的根本原因。(此处遵照《后汉书》,《三国志》记载有所不同,本人认为《后汉书》更合理一些)

正是因为沮授是心存汉室的人,曹操俘获他之后,还是想收用他。因为曹操这时还是暂时打着匡扶汉室旗号的。但是,沮授还是心存故主,在出逃中被抓,最终被曹操所杀。

沮授的下场其实就是荀彧的下场的预演,后来一样心存汉室的荀彧也得到了同样的下场。正是废黜了沮授、田丰,袁绍军心大乱,严重影响了战斗力。在战斗中漏洞百出,最终被曹操打败。这才是官渡之战中,曹操获胜的最根本的原因。

这样一比较,我们就轻易比较出沮授、田丰和徐庶的高低了吧。历史上,徐庶在刘备军中只是个谋士,并没有太多的记载。他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推荐了诸葛亮。在后来投入曹操阵营后,徐庶也没有出色的地方。他是无法和沮授和田丰相提并论的。

而在《三国演义》中,为了烘托诸葛亮的形象,徐庶曾经担任过刘备的军师。在战斗中,徐庶指挥刘备的军队以少胜多,连打胜仗。而且,徐庶文武双全,他不但指挥部队打仗,还轻易就破了曹仁的“八门金锁阵”,显示了高超的能力。

在这一方面来说,徐庶虽然不能和沮授这样在战略战术上都出众的人才相比,但是和田丰相比还是差不多的。因此,在《三国演义》中,徐庶能够和田丰比肩,但是不如沮授。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如果贾诩不为李傕、郭汜出反攻长安的计谋,东汉末年天下会大乱吗

假如贾诩不劝李傕、郭氾反攻长安,很有可能汉室的政权会有以下前景。一,时局可暂保稳定,汉献帝不致于颠沛流离,惶惶如丧家之犬,急急似漏网之鱼。君臣可免一场浩劫。二,一帮元老朝臣在王允、杨彪、皇甫嵩带领下,汉室气象会有一些恢复。但也不会甚大的起色,只能是苟延残喘,日薄西山。三,曹操只能佔据兖州扩充实力,还没有借口拥兵西进劫持献帝迁都许都。四,即使曹操入朝拜相,在父辈元老面前不得不有所收敛,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手段还得延后施展。五,刘备因有破黄巾,讨董卓之功,再加上素著仁义之名可能会被名正言顺地封为徐州牧。六,吕布可能被封为禁军首领,保卫皇帝,不会再与曹操争夺地盘,可免白门楼之殇。七,袁绍和曹操的军阀混战在元老调解下或可避免。

袁绍如果不死那么早,曹操能消灭袁绍集团吗

谢谢,我是以史为鉴。

战争总是伴随着偶然和必然。官渡之战中虽然充满了偶然性,比如说许攸的叛变、袁绍的无谋、曹操的果断。

但是,官渡之战的结果早在战前就已经注定了。甚至可以说,从曹操和袁绍出生的那一刻,他们俩的性格就决定了官渡之战的胜负。

在曹操和袁绍决定展开大战之前,袁绍凭借四世三公的身家,轻而易举就得到了冀州。在击败北方劲敌公孙瓒之后,袁绍又大肆的笼络了北方游牧民族,和单于们称兄道弟。在占据的地盘,拥有的民众,兵力,粮草,战将,谋士等等指数上,都称雄于当时。

而曹操这时候只是占据许,南边是张绣、刘表、孙策;北边是袁绍;西边是西凉士兵混战的关中。无论是地盘,士兵、粮草,都大大不如袁绍。唯一的优势就是刚刚迎奉天子,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当曹操面临和袁绍决战之时,手下军心不稳,许多人都纷纷跟袁绍写信,准备曹操战败之后给自己留条后路。

但是曹操非常自信,说道:袁绍这个人从小我就知道他志向远大但是智慧不够,表面很凶其实很胆小,虽然兵多将众但是没有战略眼光,土地虽然多,这正是给我们准备的呀。

“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三国志》

而且在战前,郭嘉、贾诩、荀彧纷纷上书曹操,讲述十胜十败或者四胜四败之论,给曹操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以三国志荀彧传中记载了四胜四败论:

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

果然,虽然官渡之战双方对峙长达近一年的时间,但是袁绍始终没有发挥自己兵多粮足的优势,反而不断被曹操各个击破,斩杀颜良、文丑、淳于琼等,最后获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袁绍此时气病交加,回到河北熬了两年之后便呜呼了。如果袁绍不死,他也并不能战胜曹操,只不过可能多苟延残喘一段时间罢了。原因有三。

一、袁绍心胸狭窄寒了众人心

袁绍以全胜之势去打击曹操,但是因为不听田丰、沮授之谋导致兵败。如果正常人应该是回去总结经验教训,以图东山再起。

但是袁绍是怎么干的呢?回到河北第1件事竟然是怕田丰嘲笑自己,竟然把田丰杀了。

请问从此之后,又有哪一位谋士尽心尽力起这样的主公出谋划策呢?

全胜之时都打不赢曹操,更别说现在这种不思悔改的败军之将。

二、袁绍权力已经分散

袁绍在征讨曹操之前,便把手下的权力分给了自己的三个儿子,一个外甥。

长子袁谭担任青州刺史,次子袁熙担任幽州刺史,外甥高干担任并州刺史。最疼爱的小儿子袁尚跟着自己。

袁绍手下的谋臣,也早早的分为各种不同的派系为了袁绍留下的继承人而内斗不休。

袁绍失败之后,冀州余下的兵力虽然不少,但是已经分散到不同势力麾下,战败的袁绍已经没有足够的威信集结他们。

三、袁绍自己也没有东山再起的雄心

袁绍败回河北之后,冀州有许多州郡都叛变了,袁绍还有实力平叛。可惜袁绍根本没有像曹操、刘备这样屡败屡战,百折不挠的坚韧心志。

一次战败就把袁绍从天堂打到了地狱,袁绍心态上接受不了这样的大变,曹操战胜袁绍后声势大涨,加上曹操这边还有天子的大义名分,从此在世人心中写下了曹操精明图强,可以恢复汉室北方霸主的印象。

既然曹操获得了好的印象,战败的袁绍自然成了反面典型。可以想象袁绍战前感觉自己要称帝了,结果战败后顿时成为千夫所指,在这样巨大的落差下,袁绍又后悔,又忧愤,没多久就得病而死了。

综上所述,以史为鉴认为:有这样的性格缺陷,袁绍无论活多久,他都不是曹操的对手。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靠谱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出幕划策的故事

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之前,兵力、土地、资源都远非袁绍的对手。

曹操如何能有的胜算?如何分析曹、袁双方的实力,又如何探索行动进退的根据?

郭嘉的选择标准以及评估方式,也许能帮助我们找出其中的要诀。

郭嘉原来是袁绍的宾客,备受礼遇,但他只待了几十于,就毅然的跳槽到曹操阵营,为什么?

郭嘉在跳槽之前,曾与袁绍的谋臣郭图坦率地说:“聪明之士应该慎选主人,才能建立功立业。可惜袁公只知道访效周公礼贤下士的作法,却不知如何用人;日里万机,却缺乏抽丝剥茧的功夫;好用谋略,却不能当机立断。想扶持他完成霸业困难重重。我将离开他,另寻英明领袖。”

郭嘉这段话,对郭图来说,简直不可思议。在他们眼中,袁绍已是当今雄主,还有谁比得上?郭嘉见郭图体会他话中深意,也就不再多说,迳行离去。

郭嘉随后和曹操共论天下大势,相谈甚欢,曹操大喜过望的说:“他日使我成就大业的,一定是这个人!”而郭嘉也自认找到了明主。

几个月后,曹操被袁绍一封骄慢的书信所激怒,很想出兵讨伐,却由于实力不足而迟肄再三。此时郭嘉和另一名智多星荀彧,便向曹操分析曹、袁之间的强弱优劣,他们指出,曹操看似处于弱势,实际上确非袁绍能比。当年楚、汉争霸,项羽实力虽强,终究不敌刘邦的谋略,更何况,袁绍有干败,而曹操有十胜。

所谓“十胜”,即十项检验政治领袖优劣的标准,由此十项标准来检验发现曹操是真正的“十项冠军”。这十项是:

1、待处事:袁绍重视繁文缛节,讲究形式;而曹操出于自然,毫无做作,这是第一胜---“道”胜。

2、政治号召:袁割地称雄,开同叛国;而曹操奉戴天子,名正言顺,这是第二胜---“义”胜。

3、管理方法:袁政令松驰,权力不彰;而曹操的管理重纪律,讲制度。这是第三胜——“治”胜。

4、用人举才:袁外表宽厚,实际上心多猜忌,对属下不信任,只任用自己的亲戚子弟;而操平易近人,精明睿智,用人只问有无才干,不考虑他的出身背景,用了之后,则依赖不肄。这是第四胜——“度”胜。

5、谋略决断:袁绍深谋远虑,遇事却迟肄不决,错失先机;而曹操行动果敢,又能临机应变,这是第五胜——“谋”胜。

6、领袖魅力:袁绍喜欢高谈阔论,谦恭揖让,一意追求美好的外在形象,但所吸引的只是一些好说大话、浮夸不实的人;而曹操待人推心置腹,不重虚名,忠诚正直有远见的人才都愿意投效。这是第六胜——“德”胜。

7、道德声望:袁绍看见他人挨饿受冻,溢于言表,对于眼前看不见的民章疾苦,反而忽略不予重视;而曹操对于眼前小事,似乎不甚注意,但能着眼于天下大事,考虑周详,恩泽远播,赢得民间声望。这是第七胜——“仁”胜。

8、识人能力:袁绍左右的官员彼此明争暗斗,争权夺势,打小报告风气盛行;而曹操用人有一定法则,不为谗言所惑。这是第八胜——“明”胜。

9、法治制度:袁绍是非不分,漫无标准;而曹操坚持是非,部属做对了,就以礼相待,做错了就用法令制裁。这是第九胜——“文”胜。

10、军事才干:袁绍用兵喜好虚张声势,不合兵法;而曹操以寡击众,用兵如神。这是第十胜——“武”胜。

曹操听了这段恭维的话之后,虽然以“不敢当”的自谦口气回答,但喜在心头。其本人正是早有了这种自信心,才立下与袁绍竞争天下的志略。

郭、荀的预言说完两年多,袁绍挟击溃公孙瓒的余威,决定乘胜追击,动员十万精锐之师,一举消灭曹操,曹操阵中大将闻讯无不震惊害怕,认为和袁绍的大军相比,曹操兵力薄弱,即使全力抵挡,也无异于以卵击石。惟有曹操,神色安然,一点也不急躁。他以乐观的态度安慰诸将领。

曹操的乐观不是没有道理的。他分析说:“我很了解袁绍这个人。他的志向高,但智慧低;外表英勇,但胆识不足‘兵多将广,但权责不明;善猜忌,不能建议威信;将领傲慢,不听指挥。因此,他的土地虽广,粮食虽多,到头来只不过是奉送给我们的礼物罢了。”

曹操的如此轻松,但仍有不少有为此担心,孔融就是其中之一位。他问荀说:“袁绍地广兵强,有田丰、放攸等智谋之士为他策划,有沈配、适纪等忠贞之人为他主持军政,有颜良、文丑等勇将为他统率大军。我们真的打的过吗?”

而荀彧的答复正好切中袁绍的弱点:“袁绍的兵将虽多,但是纪律不整。手下几名大将,田丰刚直,容易犯上;放攸贪婪,操守不佳;沈配专权而没有谋略;适纪果决而刚愎自用。这几个人一定无法团结、相互排斥,内斗难免。至于颜良、文丑,一介勇夫罢了,不难制服。”

袁绍这些缺点,在日后与曹操的官渡大战中,终于一一暴露,先是为了幼儿的病情,竟然放弃渔翁得利、可乘虚出击曹操的大好良机,后来又刚愎自用,不听田丰、沮授等独具慧眼之士的劝告,轻率出兵;在整个战役过程中,袁绍处处显出他应变力不够,包容性不足的毛病。更惨的是,袁绍病死后,两个儿子为争夺权位而大打出手,而袁绍手下的高级将领也为了各拥其主而内讧,先期得势,风云一时的袁绍,果然后劲乏力,大好江山只好供手让给曹操。

由于曹操及其参谋人员能够确切评估曹、袁阵营的实力,并且充分了解到人口、领土等有形的资产,只是帐面上的数字,并非胜负的关键,故能步步为营,运用自身所拥有的人才资源,在官渡一役中全力一击,在败袁绍,扭转劣势。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袁绍帐下的大将,赵云都打不赢他,却被关羽一刀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