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 生命中曾经有过的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寂寞来偿还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百年孤独》和《追忆似水年华》这两本书怎么样适合大学生看吗,以及追忆似水年华建不建议读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如何评价法国文学名著《追忆似水年华》
  2. 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还是《追忆似水年华》
  3. 追忆似水年华,好看么
  4. 《百年孤独》和《追忆似水年华》这两本书怎么样适合大学生看吗

如何评价法国文学名著《追忆似水年华》

如何评价《追忆似水年华》?

有些瞬间有永恒的魅力,因为那些瞬间即永恒。

周末看了一部电影《追忆似水年华》,这部电影也许不适合写影评,只适合自己一个人静静的观赏,细细品味其中的美好。

好久没有看这种单纯的文艺电影了。

当然,要以短短的2个小时又40分钟的影片,来呈现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原著的所有,无疑是缘木求鱼。

不过导演很聪明,他抓住原著中的意识流写作特点,让观众一如进入梦境,随著马塞尔的思绪跃动,反覆穿梭在马塞尔漫漫一生的各个经验剪影中,感受到回忆之玄妙,却也让人容易在其中迷了路。

我想起了多年前所读的普鲁斯特写的《追忆似水年华》的感受,最初读的时候,难以平心静气,但读了十几页后不知不觉与作者产生共鸣,虽有诸多疑问,却无法阻挡阅读时内心的满足。

普鲁斯特情感细腻、见微知著,能将心中难以言喻的情感用或比喻或夸张的方式勾画得惟妙惟肖。

一种纯净的、色彩斑斓、晶莹剔透的视角的童年回忆,像一个温柔的梦一样浮现在眼前,细腻、柔美。又似伊甸园里的亚当,能按照名字认识森林里每一朵花、每一株草、每一棵树、每一个形状、每一类颜色,每一种香味,每一系列的色调:它们像一个个音符自然而然地涌现,各自清晰地绽放着。

普鲁斯特一系列的回忆,总觉得同一个场景不断地重复,情节断裂无法衔接,就好似他描写事件时,这些是一帧一帧的画面,而他无意让它们快速播放,无法形成画面连续的错觉,感觉是哪里出了问题一般。

普鲁斯特借助回忆,比如一种味道,一道风景,一个母亲的晚安吻,都是其追忆模式开启的阀门,轻而易举地让读者追随着"我"的意识跳跃时空的限制,随时复原过去的某个时刻,某个场景。

普鲁斯特比任何人更善于“飞离”这个他似乎十分眷恋的世界。

普鲁斯特,一个才华横溢、极度感性甚至敏感到了痛苦状态的人。对景物,对人的感觉,对往事印象的描写,无不给人以细腻到极端的感觉。再加上文中数不胜数的明喻,像海面上那一波波的浪涛冲刷着沙滩,又好像老师在讲台上眉飞色舞,用各种不同的解法给他的学生灌输同一个知识点。

那些细细碎碎的描写,我从内心里是喜欢的,但具体又说不上为什么,只是觉得很安静,很恬淡。心沉淀了浮躁,在时光里开出了馨香的小花来。

普鲁斯特对人心理的捕捉实在太精确了,一丝丝心理的悸动他都可以完美的铺开来展现。

普鲁斯特“为我们掀开丑恶与无聊的帷幕的一角,我们由于隔着这道帷幕才对世界失去好奇心”。像凡·高用一把草垫椅子,德加或马奈用一个丑女人做题材,画出的杰作一样,普鲁斯特的题材可以是一个老厨娘,一股霉味,一间外省的寝室或者一丛山楂树。他对我们说:“好好看:世界的全部秘密都藏在这些简单的形式下面了。”

我非常喜欢普鲁斯特的意识流的思考方式和写作技巧。我也时常会这样的去联想,只不过没有普鲁斯特想的那么多那么细致。(哈哈,抱歉,我怎能跟大师相比呢?!)

普鲁斯特这样开卷篇的确是很新颖: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有时候,蜡烛才灭,我的眼皮随即合上,都来不及咕哝一句:“我要睡着了。”半小时之后,我才想到应该睡觉;这一想,我反倒清醒过来。我打算把自以为还捏在手里的书放好,吹灭灯火。睡着的那会儿,我一直在思考刚才读的那本书……”

有时,读到一些地方,我不知怎么就会联想起了摆渡人里的灵魂,是途经荒原后得到永生的。(我的思维也是很容易跳跃、飞离…哈哈)

在普鲁斯特的魔笔下不断地呈现出奇妙的景象,思绪飘忽,宛如风中的花瓣把幽香带到远方,使读者陷入迷醉,又似在温暖的梦中飞翔。

描写的圣伊莱尔街的钟楼,不仅它的外观气势夺人,而且它内部的每一处细部又是如此精致灿烂,以至于让人产生错觉,以为它是由无数精美片段搭建而成,而支撑起这座教堂的材料又是如此飘逸、脆弱、细微、纯洁,宛如空气般轻盈地托着它漂浮在空中。

通过无数细小的词语构筑一座宏伟的大教堂,打碎时间静止的流动,追回逝去的时间并在大教堂中永驻。

普鲁斯特精细敏锐如显微镜般的观察与描绘来把握住潜藏在事物表面下的本质,把握住自我的存在,并且将这一过程徐徐展现给所有的读者,也即普鲁斯特所说,为读者提供一把放大镜,帮助他们阅读自己的内心。

细腻的诗意般的文笔,似乎是普鲁斯特画的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而每一幅都值得细细品味。

早就知道《追忆逝水年华》是难读指数排名第一的名著,而且洋洋洒洒有七大卷300多万的字数。

有评论说:普鲁斯特的辉煌巨著《追忆似水年华》是那种谁都觉得自己应该去读,但对大部分人来说又确属望而生畏的书。伟大的小说家通过一个人的一生和一些最普通的事物,使所有人的一生涌现在他笔下。

普鲁斯特喻示了一个重要的法则,那就是心灵法则:一切事物只能在内心中才能找到它的真谛,生命的景象只有透过心灵之镜的反射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深层内在的涵义。回味,才是生活的本质,它比生活本身更为重要,就如同未经阐释的事件是不存在的一样。

对于我来说,真正令我惊叹的是普鲁斯特在作品中呈现出来的诗学意义。这份诗学是奉献给心灵的圣餐,是抵达灵魂福祉的航船,是对美的一种迷恋的优雅呈现,是坐在记忆河畔的一次沉静的冥想垂钓。

它的谨严是以铺开的方式来编织的;它的神秘是以日常琐事来揭示的;它的深不可测是以绵延的句子来建立的;它的包罗万象是以有限的经验来展露的。它对人物或细节的描绘,不是单纯的状写,而是一种满怀深情的触摸,一种潜入,是点燃印象的火把,然后沿着意识的隧道缓缓前行,深入内心幽深的殿堂,将睡美人唤醒,让她翩翩起舞。

普鲁斯特对事物的描述确实是很难模仿的,电光一闪,灵感突如其来,然后就滔滔不绝,娓娓而谈,把奇妙的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对每一件事物、每一个场景、每一种风景的描绘,对人物的一个表情、一个心理活动的刻画,都是那样精微,那样独特,给人深刻的印象。

时间,回忆。这两个主题是发人深省的。时间在毁灭一切,而回忆可以拯救已经消失的往昔。其实人世间任何一刻只要发生过的就不会消失,只要你记得它,只要你愿意回想它,只要你珍惜它。

如果你是一个珍惜光阴、热爱生命、喜爱艺术的人,那么你曾经经历过的生活——那些美妙的、哀伤的、刻骨铭心的瞬间,就可能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当一个特定的情景在你的周围发生时,它们就会不期而至,把你重新拽回到已经消逝的时光中,激情的生命过程重现了,重演了。这是一种奇妙的境界。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达到这种境界,普鲁斯特用他的小说为我们作了示范。

如何在小说里捕捉时间?普鲁斯特依赖的是“无意识的回忆”。它是一种幸福,能复现一种气味、声音,一个形象、一个过往时刻;它亦使人痛苦,因为提醒你已然失去。

这本书似乎有着天生的忧愁――死去和复活总是同时出现。

普鲁斯特的奇特在于,这种回忆完全是身体的记忆。他记下的从不是事件,而是浸在茶水里的马德莱娜蛋糕、汤匙相碰的声音、高低不平的铺路石……相同的气氛、体感和直觉却能瞬间使现在与过去相连,让“主人公处于一种既非现在又非过去的时间之中”。

普鲁斯特在“时间之外”发现了时间性的本质。正如你要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普鲁斯特也在等待和他气味相投的“恋人”,在适宜的季节阅读他。所以,如果你喜欢,普鲁斯特的长篇就会显得很短。

有些人在谈艺术时装腔作势,非常矫情,但普鲁斯特写得如此夸张、离奇,而你就是觉得很自然,他确实是一个充满幻想、灵感和智慧的人,从他的心里面缓缓流出来一种美妙的境界。

“一堆芦笋,从头到脚浸透了海青、桃红两色,上端的穗条一丝丝有如染上了浅紫和碧蓝,往下则好似虹彩递变,色层分明,直达污泥犹存的根部;这显然不是土壤之功,我觉得这些天成的光色恰恰泄露了一群狡黠的精灵的作为,仿佛是它们乐于化作菜蔬,好让人们透过这些厚实而可口的肉质伪装,从犹如曙光初现、彩虹渐显、暮霭覆天之时的光色转换中,瞥见它们可贵的本质。”

读到兴奋时总是庆幸自己能够看到大师的这种纷乱复杂、优美如诗的记忆之描写。

普鲁斯特可以漂浮在任何一个朦胧的时刻,对往事进行追忆。就像施了魔法一样,在一个空白的地方变出一座大花园。而自我,不断地出现、变幻、游移。

正如诗人让·考克多评论这部小说:“一幅巨型的袖珍画,其中尽是幻境,尽是漂浮于景物之上的花园,尽是进行于时空之间的嬉戏、运动。”

人的奇妙感觉怎么可能会被语言完全准确地描述?字义的呆板必然使灵动的感觉枯燥乏味,于是普鲁斯特借助字的发音,通过字的发音使字义产生韵律,用这韵律显示而不是描述感觉的灵动。正如水的流淌,或畅快,或舒缓,或喧腾,或静谧,但始终保持着水的本质。

于是地名就激起了普鲁斯特心中的愿望,仅仅一个地名就能让他浮想联翩。试着随他的意识而意识一次,曾经经历过的地方竟也没有了浮华,意识里的烦躁渐渐隐去,只剩下温暖和伴着酸楚的遗憾在心里弥漫、充盈。

与普鲁斯特共度假日,也给我们设定理想的休假与阅读的情境:在暑假的炎热季节,在海边的遮阳伞下阅读,或坐在湖水岸边菖蒲花丛中仰望天空……或像普鲁斯特那样,在自己安静的房间里阅读,真是一件十分舒服的事情。

突然间,时间流逝缓慢,我的手中就只剩下了《追忆似水年华》。

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还是《追忆似水年华》

《追忆逝水年华》(一译为《追忆似水年华》、《追寻逝去的时光》)这部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的长篇巨著,以其出色的对心灵追索的描写和卓越的意识流技巧而风靡世界,并奠定了它在当代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作者:(法国)(Proust.M.)马塞尔·普鲁斯特译者:李恒基桂裕芳等

追忆似水年华,好看么

「追忆似水年华」这本书真的好看,开头确实有几十页云山雾罩不知所云,但走进这个世界之后感觉是穿越了故事去体会作者的灵魂,那些故事片段根本不重要,普鲁斯特的视角和思想才是最精彩的部分。

那感觉像是又回到初三,看到雨后教室窗外广场边五棵一列的刚抽嫩芽的柳树的树干,天地间只有空灵的意识,所有物质实体都变得明亮亮轻飘飘的。

《百年孤独》和《追忆似水年华》这两本书怎么样适合大学生看吗

普鲁斯特标签:宅男,恋床,失眠,昼夜颠倒,敏感,妈宝男,无业青年

纷纷和普鲁斯特撞签的大学生们,很有必要认真考虑读读他的240万字辉煌巨著《追忆逝水年华》。

患了感冒的普鲁斯特百无聊赖、萎靡不振,母亲端进了下午茶和玛德琳蛋糕。他掰了一小块玛德琳蛋糕,放进茶里,啜了一口,立时有一阵颤栗之感穿过普鲁斯特的全身,奇迹出现了:

“一种微妙的快感侵入我的感官,那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感觉,不知从何而来。那一刻,生命的无常之感突然离我远去,人生的灾难于我无伤,生命的短暂也不过是幻觉……现在我不再感到渺小、孤独和无聊。”

这块著名的玛德琳蛋糕,教我们要慢慢生活,体会生命中的奇妙时刻,一种想象的,非现实的快乐,像诗人一样的生活,毕竟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不是由恋爱结婚成功带来的,却都是由这些不经意似乎毫无价值的瞬间组成,用心体会产生快乐的心情,对我们的生活来说其实很重要。

比如在周末的午后,调慢生活节奏,在咖啡厅点一杯红茶,搭配一块玛德琳蛋糕,或一块杏仁口味的马卡龙,享受为自己精心营造的“普鲁斯特时刻”。

或者宅在家时,“仔细地将磨碎的咖啡倒在咖啡过滤器中,然后几乎是一滴一滴地加水,随后再放在双层的蒸锅里,最后精确地在银制小咖啡壶中倒入刚好两杯的量。”

也可以在看头条新闻时,将一则短小的趣闻想象成一部活色生香的大电影。

《追忆逝水年华》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完整又充分延展、精心刻画的‘普鲁斯特时刻’,小说共9个章节,从怎样阅读,怎样交友恋爱,怎样面对痛苦,到怎样管理时间,怎样掌控情绪等话题切入,每一条都精准地击中年轻人的困惑和迷惘。说它是一部饱含真诚的“温柔的幸福哲学”,名至实归!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青年写作的言外之意,或许是 写得还不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