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人都没有做好还信什么鬼神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是否说明孔子承认鬼神的存在呢,孔子不建议卜卦的原因是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是否说明孔子承认鬼神的存在呢
  2. 卜是稀有姓氏吗
  3. 所有的事物都是命中注定吗
  4. 孔子写的十翼是否偏离易经本质

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是否说明孔子承认鬼神的存在呢

问题: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是否说明孔子承认鬼神的存在?

导论

圣人孔子的行为,如今可以考证的只有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可以说明一切。

《论语?述而》记载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子不语怪、力、乱、神。”,用现在的话也就是说“孔子从不谈论怪异、勇力武暴力,叛乱和鬼怪神话。”,在学术界这似乎已成不争的定论。

让我们匪夷所思的是,“儒家文化”是非常讲究祭祀活动的。众所周知,所谓祭祀就是祭拜已经死去的人。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孔子主张祭拜已经死去的人,那么孔子是不是也就相信鬼神呢?在他老人家心里,确实承认鬼神的存在呢?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孔子对待“鬼神”问题的基本态度是不去谈论和讨论。倘若当时有人去问孔子有关鬼神这一类的问题,人家孔子不和你谈这些,换句话说,是“既不否定也不肯定”。从表面上看这是回避,是所谓的“中庸之道”,这其中其实蕴含着孔子伟大的哲学理念,伟大的智慧思想。一个人如果学会了怎样与人和谐相处,这个人自然就会知道怎样去祭祀鬼和供养神灵了。事实上,无论是与“人”还是与“鬼神”打交道,都应抱着敬畏、真诚、恭敬和利他之心,如果没有这些品质,那么无论是与“人”还是与“鬼神”打交道,都是不会获得成功的。

2.在“与人相处”和“与鬼神相处”这两件事当中,相比之下前者更加重要。因为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极其有限的,应将有限的生命用来学习对我们最有用最不能缺少的技能。

3.“人”离我们最近,最贴近生活,我们朝夕相处的是“人”而不是“鬼神”。孔子认为,“鬼神”并不是凡夫俗子所能看到的,所以“与人相处”的技能对我们最有用、最不能缺少,而“与鬼神相处”在人的一生当中到底能有几次呢?

针对这个问题,孔子还有一句值得后人深思:其出自《论语?雍也》,原文如下: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何谓“敬鬼神而远之”?相信鬼神的存在而敬畏之。孔子的思想是:国家应该让百姓相信有鬼神的存在,这跟迷信无关,和信仰有关。这是一种合理的信仰。通俗的说那就是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行善事入得了天堂,做恶事便下地狱,在远古时代,这种教化有利于让百姓克制自己做恶的念头,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很多事,可以看出人们正是缺乏了“敬畏之心”,造成很多“天灾人祸”,有的看似天灾,其实都是人为造成的。孔子说要“敬鬼神”。那么为什么又要远之呢?这便是做任何事必须一个度。所谓“心诚则灵”,相信鬼神的存在而敬畏它,这是一种强烈的信念。而人们心目中的鬼神通常相伴的就是一些超乎寻常的东西。如果过分的依赖或者亲近鬼神,忽视人的力量。也会走到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迷信”。结束语在他所处的那个年代,孔子之所为“圣人”,谦虚谨慎,温良恭俭,对未知的事物,心怀敬畏。他相信“鬼神”的存在,但弄不明白的情况下,绝不妄加揣测评论——君子之风范,彰显无疑。对于“弟子”、外人的提问,孔子避而不谈,甚至巧妙地“王顾左右而言它”,这是一种智慧明智的选择,也是其“中庸之道”的具体表现。几千年前的“圣人”尚且如此,而今社会上的所谓文化“大家”是否值得深思!通过对先贤哲人的剖析,以此来捍卫一个文化人的那丝尊严。

【温馨提示:兵法天下,诗词文化。尊崇原创,不忘初心。自古读书本难,行文不易;既然头条有缘,文笔相见。如果您认可“兵法天下”,敬请赞转分享,雅评留言】

大家好!我是兵法天下,挚谢题主邀答,共同分享这一话题。以上问答纯属个人观点,敬请关注。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奇文共欣赏,疑意相与析。

卜是稀有姓氏吗

卜是稀有姓,因为全国人口普查,卜姓排第二百十一位。卜是好姓,孔子有一位得意门生,叫卜偃,字子夏,很出名,是魏王的老师。卜是古姓,它最远可以追溯到夏朝。另外,中国姓氏本来就无高下之差

所有的事物都是命中注定吗

所有的事物都是命中注定?

这个问题很难理解,因为事物是指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和现象。如果说物体是有生命的,而现象与生命能联系得上吗?又何来命中注定这一说法?暂且撇开所有的物体不说,剩下所有的现象怎么能用”命中注定”去解释,本人无法理解,惟有敬请高手为我排疑解惑。谢了!

孔子写的十翼是否偏离易经本质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易传》就是通常说的十翼。

下面,先解析经与、传的产生与关系。

在中国文化史上,《周易》历经数千年创作而成,被誉为群经之首。

一、《周易》的创作与产生

《周易》的创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卦画的产生;卦爻辞的产生;《易传》的产生。一般认为,伏羲作八卦与六十四卦的卦画;文王作卦爻辞;孔子作易传。

据文史专家的研究表明,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而《易传》主要作者是孔子,后又经其弟子补充。即便爻辞确实是周公所作,而文王乃周公之父。周公将授自父亲的爻辞补入《易》。称卦辞和爻辞均为周文王所作,也不为过。同样孔子传《易》于弟子,弟子们将孔子所授之精义补充进《易传》,补充的内容亦是孔子之言。说《易传》为孔子所作,亦不为过。

故曰:《周易》历时三古(上古、中古、下古),人更三圣(伏羲、文王、孔子)而成。

二、答靳极苍前辈

靳极苍前辈注释的《周易》只有卦画和卦辞,连爻辞都没有。更没有《易传》部分。因为他认为,《易经》的唯一功用就是占卜。“一根算命的蓍草,怎么会有高贵的品德与深刻的哲理。”也就是说,靳极苍前辈认为,易传脱离了《易经》本意。

下面,鄙人做详尽解析:

在先秦诸子中,荀子是可与孔子比肩的大方之家。他精通《周易》,但荀子的态度却是“善为《易》者不占。”孔子观点也与荀子相近。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孔荀二子所看重的,是《周易》中德义与哲理。显然,靳极苍前辈之论太过片面和狭义。

鄙人就对靳极苍前辈“一根算命的蓍草,怎么会有所谓的伦理道德与丰富的哲理”进行解答:

一根算命的蓍草本身是没有任何哲理的,它仅仅是一节草而已。就如同竹子和水。

竹子本身没有任何哲理,它仅仅是一种植物。但是先贤们根据竹子的特性,赋予其三层哲理:竹子韧性好——象征着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竹子有节——象征气节和节制,所谓物贵有节;竹子中空——象征着虚怀若谷。【靳极苍前辈是否认为,对竹子的解读,脱离了竹子的本意?】

水亦是天地间的一种物质,但是先秦诸子们也根据其的特性,赋予了水丰富的哲理和高贵的品德: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孔子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而未尝往也。”(孔子有个习惯,话只说一半,后半句乃苏轼增益。)

孙子曰:“夫兵形象水:兵无常式,而水无常形。”

荀子曰(借孔子之口):“夫水:主量必平,似法。出入则洁,似教。万折必东也,似志……似德。……似道。”

同理,《易》原本仅为占卜之书,孔子根据其卦画和卦爻辞的特性,赋予其德义与哲理:

《坤卦》象征地,大地包藏万物而无怨。于是,孔子赋予其高贵的品德——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在《周易》六十四卦中,最能体现物极必反,事物对立统一规律的,当属《泰卦》与《否卦》。《泰卦》乃大吉之卦,而上六泰极否至;《否卦》乃大凶之卦,而上九否极泰来。

《乾卦·九三》爻辞曰:“劳谦,君子有终,吉。”孔子赋予了其低调下流,上德不德和厚蓄薄发的高尚品德——“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如上所言,竹与水皆为天地一物,《易》本作占卜之用。但先贤根据其特性,赋予了它们高贵的品德和丰富的哲理。

《易》原为占卜之书,自孔子为其作传后,使其成为蕴涵德义和哲理的儒家经典。

若个别人认为,十翼脱离了《易经》本意。就等于说先贤们对水的解读——万折必东也,似志。脱离了水的本质。鄙人对这类纯粹的唯物主义者,也无可奈何。

OK,关于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是否说明孔子承认鬼神的存在呢和孔子不建议卜卦的原因是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孔子 历史上最具穿越感的名星,在不同时代以不同的形象出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