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论功行赏,为什么萧何排第一,张良却只分到又穷又小的留县

今天给各位分享论功行赏,为什么刘邦只给张良“留侯”。张良满意这个封赏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张良不建议分封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刘邦分封六国诸侯
  2. 张良在灭楚以后真的归隐了吗他为什么不救韩国的韩王信
  3. 张良给刘邦的三句话
  4. 论功行赏,为什么刘邦只给张良“留侯”。张良满意这个封赏吗

刘邦分封六国诸侯

(一)燕王臧荼

臧荼本来是燕王韩广手下的将领,韩广是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以后,燕国老百姓所立的燕王。项羽分封18路诸侯王时,因臧荼救赵有功被封为燕王,项羽将原来的燕王徙封为辽东王。

刘邦在荥阳战败以后,为了分散项羽的力量,派韩信开辟北方战场。韩信灭魏、灭赵以后,燕王臧荼觉得自己不是韩信的对手,于是叛楚归汉。

项羽兵败以后,刘邦对项羽的部下下达诛杀令,臧荼很害怕,他本来是项羽封的诸侯王,后来投降刘邦,虽然刘邦承认了自己燕王的地位,但是也改变不了易主的事实,加之齐王田横在赴京的途中自杀,臧荼认为只要原来不是刘邦阵营的,可能都难逃一死,于是臧荼起兵叛汉。刘邦得知臧荼叛汉以后,御驾亲征,很快平息叛乱,臧荼兵败被杀。

(二)韩王信

韩王信是韩襄王之孙,他与三杰之一的韩信同名同姓,史学家为了区分他们,称韩襄王的孙子为“韩王信”,韩王信是正宗韩国国君后裔。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以后,张良协助韩王成收复韩地时,偶然发现了韩王信,后来他投靠了刘邦。刘邦发现立六国国君的后裔为王在当地特别有号召力,于是刘邦对韩王信说:“只要你拿下韩地,我就封你做韩王。”刘邦可谓是老奸巨猾,这样做不仅能调动干部的积极性,还能拉拢人才。

韩王信拿下韩地以后,刘邦信守承诺封他为韩王。刘邦登基称帝以后,觉得韩地是战略要地,把韩王信派往代地抵御匈奴,结果韩王信迁往代地没多久,匈奴的单于率领20万大军将代国层层包围。

韩王信一边派人去汉朝搬救兵,一边派使者跟匈奴谈判,刘邦误以为韩王信要投降匈奴,于是派人斥责韩王信,韩王信畏惧刘邦,选择投靠了匈奴,后来刘邦派人劝韩王信归降汉朝,韩王信因怕刘邦杀他,誓死不归汉,最后兵败被杀。

(三)楚王韩信

至于韩信为什么被杀,可能很多人认为是因为他功高盖主,其实韩信被杀也有他自身的原因,比如他不应该向刘邦讨封,更不应该在刘邦危难之际不出手相救,本来刘邦就忌惮他,韩信的做法让刘邦越来越猜忌他。

所以项羽兵败以后,刘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夺取韩信的兵权,将他徙封为楚王。韩信到楚国后不久,就有人诬告他谋反,被刘邦逮捕囚禁在皇宫内,韩信从此以后每天郁郁寡欢,常常借口有病不上朝,后来因谋反被杀。

(四)梁王彭越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以后,各地纷纷响应,彭越也集聚了一百多人高举反秦大旗,后来归降刘邦,成为刘邦手下三大将领之一。彭越跟韩信犯了一样的错误,当初刘邦围困于固陵时,彭越没有执行刘邦的军令,他想做诸侯王,但是刘邦一直没有封他。

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许诺封彭越为梁王,彭越才出兵,不执行军令为他的悲剧埋下伏笔。其实彭越并没有称帝之志,他只想做诸侯王。

公元前197年,陈豨叛汉,刘邦御驾亲征,并要求彭越出兵支援,彭越却以身体不适为由婉拒刘邦,他只派了一位将领率军协助刘邦平叛,刘邦为此派人斥责彭越,彭越感到十分害怕,准备亲自向刘邦请罪。此时有人劝诫彭越说:“去见刘邦,凶多吉少,不如我们也反”,彭越听后不理睬,继续称病不见刘邦。

说来也巧,就在此时彭越手下的太仆,因得罪了彭越,彭越对他起了杀念,太仆借此机会诬告彭越谋反。刘邦随即逮捕彭越,废除他的封国,将其流放巴蜀。

彭越在去往巴蜀的途中遇到吕后,吕后把他带回洛阳,劝刘邦不要放虎归山,后来在吕后的策划下,彭越被杀。

(五)淮南王英布

英布最初是项羽手下的猛将,后来跟项羽发生矛盾,刘邦借此机会策反英布,封其为淮南王,英布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至于英布怎么被杀,跟一个人有关,他就是中大夫贲赫,贲赫跟英布之间有些误会,英布想处死贲赫,贲赫连夜逃跑向刘邦诬告英布谋反。

刘邦听后也是半信半疑,便问计于萧何,萧何认为英布不会谋反,可能是遭仇家陷害,于是刘邦派人调查英布谋反一事,英布知道中央调查他以后,断定贲赫一定在刘邦面前诬告自己,加之韩信、彭越的前车之鉴,英布毫不犹豫发动叛乱,刘邦御驾亲征成功镇压起义,英布兵败被杀。

(六)赵王张耳

张耳是魏国的名士,魏国灭亡以后,张耳移居外黄。陈胜、吴广起义以后,张耳积极响应,成为陈胜手下的谋士,后来投靠刘邦,刘邦还把自己的女儿鲁元公主许配给张耳的儿子张敖。韩信灭赵以后,刘邦封张耳为赵王,可惜的是,张耳在赵地为王仅一年便去世了。

张耳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张敖世袭了他的爵位,张敖本来是刘邦的女婿,为何也被废?其实赵王张耳对岳父大人刘邦非常恭敬,也很孝顺,还亲自为他端饭菜,但是刘邦却常常辱骂张敖,每次都骂得很难听。赵国的老臣们看不下去了,他们秘密杀害刘邦,却以失败而告终,刺杀刘邦之事张敖从头到尾都不知情。

刺杀刘邦失败以后,刘邦逮捕参与谋杀的大臣,对他们严刑拷打,但是赵国大臣坚持一人做事一人当,谋杀与赵王张敖无关,加之丈母娘吕后的缘故,张敖被无罪释放,但是王位是保不住了,最后被刘邦降为侯。

(七)长沙王吴芮为何能够得以善终?

当刘邦分封的七个异姓诸侯王被杀被废以后,吴芮是唯一一个还没有被解决的异姓诸侯王,刘邦对功臣的猜忌大家有目共睹,连刘邦最信任的萧何都被猜忌,为什么吴芮能够善终呢?

其实吴芮一生最幸运的是结识了张良,吴芮在项羽分封18路诸侯王时,被项羽封为衡山王,后来在张良的劝说下降汉。

张良在刘邦登基以后,辞官隐退,并向吴芮献出生存之道,吴芮采纳张良的建议,做事不出风头,行事低调,不仅将自己大部分领土让给刘家人,还把自己的精锐部队调到刘贾麾下,刘贾是刘邦的堂兄,所以说吴芮能够得以善终,主要是有高人指点。

长沙王吴芮不仅善终,而且王位还传了五代,最后没能传承下去,是因为吴氏没有后代可传。

所以说功高盖主不一定不能善终,主要看你怎么跟领导周旋,其他被杀的异姓诸侯王,自身都存在一些问题,并非都是刘邦一人的责任。

张良在灭楚以后真的归隐了吗他为什么不救韩国的韩王信

130

收藏分享转发到头条复制链接微信微信扫码分享新浪微博QQ空间举报江湖小晓生

2019年12月09日·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导语:

张良的隐居一直都是比较矛盾的事情,从项羽失败以后,张良就宣布隐居了。可是吕后为刘盈争夺太子的时候,张良依旧可以为吕后出主意,让他去请商山四皓。

那么既然已经隐居的张良,是如何做到为吕后出谋划策的呢?要么就是司马迁在搜集史料的时候,出现了自相矛盾的情况,要么就是张良采取了半隐的办法。

01张良是天下第一聪明人,刘邦不会放他走。

作为聪明人,张良为刘邦出谋划策多年。可是张良的身份却比较尴尬,他是韩国贵族,而当时韩王信依旧还是诸侯王中的一员。

就算没有韩王信,刘邦分封了那么多异姓王,这些人手里要钱有钱,要兵马有兵马,就差一个肯动脑子的谋士辅佐了。

你认为刘邦会乖乖把张良给放走吗?他完全不放心这件事。张良一旦跑出去,被其他诸侯给弄走了,那他的天下可就出现危机了。

公大惊,曰:“为之柰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柰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史记》

所以说张良在请求退隐的时候,刘邦肯定是想了各种办法阻止这件事。因为异姓诸侯王的事情还没有彻底解决,你张良是不能走的。

可是司马迁偏偏说张良就这么隐居的,这又该作何解释呢?我们会发现,张良在朝中并没有非常明确的一个官衔,以他的才能,做个丞相那是绰绰有余的,只少位列萧何之下,做个副丞相。

很可惜的是,张良并没有接受这样的官职,刘邦甚至要把齐国分封给张良,让他随便挑地方,张良也表示拒绝。为了不让刘邦作难,张良只要了当初跟刘邦相遇的留地作为自己的封地,其实也就是象征性地接受了一点赏赐。

由此可见张良在朝中是没有正经官职的,可他却偏偏时不时地出现在吕后身边,为她出谋划策,所以我认为他就是传说中的半隐。

02什么是半隐?张良这么做有什么好处?

所谓半隐,也就是说,他在朝中不担任任何官职,属于闲云野鹤的状态。只不过呢,他的行踪必须要让皇帝看到,皇帝一叫他随时就能来的那种。

这就是雍正王朝里邬思道的境界,我想作者便是从张良隐退里找到的灵感吧。张良的确是一个聪明人,他知道如果自己完全做一个闲云野鹤,那么刘邦绝对不会放心。

可让他入朝为官,他并不愿意,况且异姓诸侯王一个个都被害了,张良知道朝堂并不是久留之地。所以只能采取这种折中的办法解决眼前的困境。

留侯曰:“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肴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於是高帝即日驾,西都关中。---《史记》

我什么官职都不做,但是我随时都能来为皇帝您出谋划策。这种状态太神奇了,自古以来,还没有哪位贤人是做到这种状态的。

古代贤者要么如姜太公、管仲之类安邦定国一辈子,要么如范蠡之流泛舟江上,做个富家翁。像张良这种半隐状态的人才的确只有这一位。

半隐最大的好处,那就是消除刘邦对张良的戒心。你说张良会帮助其他诸侯王造反,但是张良的一举一动,刘邦都看在眼里,他知道张良每天都做些什么,在哪里做事。

这下子刘邦才算是彻底放心了,所以张良用这种办法得以善终。我们感叹人生不顺利的时候,其实可以看看古人到底是如何处理这些人生难题的。

03韩王信对张良意味着什么?张良为何不帮韩王信。

张良跟韩国的关系,那是非常深厚的。张良的祖先五代人都在韩国做相国,由此可见张良的确是韩国的著名贵族。

那么张良为什么没有帮助韩王信一统天下呢?我认为张良看不上韩王信。倒不是说韩王信有多么愚蠢,只是韩王信承担不起一统天下的大业。

张良要辅佐的那个人,一定是人中龙凤,是刘邦那样的大英雄,拥有一统天下的气魄和能力。绝不是韩王信这种甘于在自己的地盘上过小日子的人。

吕后恐,不知所为。人或谓吕后曰:“留侯善画计筴,上信用之。”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曰:“君常为上谋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留侯曰:“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筴。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馀人何益。”吕泽彊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史记》

所以张良绝对不会出手帮助韩王信,那么韩王信对张良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一颗定时炸弹。

只要韩王信活着一天,只要韩国还在他的掌控之中,那么张良就无时无刻都处于危险之中。虽然张良知道他不会帮助韩王信,可刘邦不知道这件事。

张良和韩国的关系实在是太深厚了,五代的感情联系在一起,不由得不让刘邦感到怀疑。所以说张良不仅不能帮助韩王信,而且完全不能接近韩王信。

尤其是在刘邦一统天下以后,张良如果想要回韩国看看老领导,那么事情可就糟糕了。刘邦一定会认为张良这是回去帮助韩王信夺取天下了。

那么不仅张良走不了,刘邦还会带人去把韩王信给灭了。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所以张良绝对永远不能再见韩王信,也绝对不能再踏入韩国土地一步。自从走出来的那一天开始,就注定了张良与故土永别了。

总结:张良的隐居山林,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

打下大汉天下以后,作为汉初三杰的张良,自然是少不了册封和嘉奖。不过聪明的张良知道册封越高,那么将来的危险也就越大。

因为你掌握了更多权力,拥有了更高的地位,那么你跟皇位的距离就更加接近,这件事是刘邦所不容许出现的。

韩信就是完全不懂得这个道理,一味地想要权力和地盘,结果他把自己给玩死了。还有很多异姓诸侯王的下场比比皆是,这些人都是张良的好例子。

所以说张良就算想要享受荣华富贵,也只能选择放弃。其实有一个人他没有放弃荣华富贵,那就是刘邦的丞相萧何。

作为大汉的第一任丞相,萧何身上的担子非常沉重。不过因为他太过于优秀,以至于所有人都夸赞萧何的能力。

这就让刘邦心里不开心了,所以萧何也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可萧何偏偏还是放不下这好不容易得来的幸福,所以他选择了另外一种自保的方式。

萧何在晚年故意贪污受贿,这件事让刘邦给知道了,刘邦终于松了口气。因为像萧何这种人,什么都不求,就知道努力干活,是非常可怕的。

既然他求财,那么说明他对权力的欲望并没有那么深厚,由此刘邦放下了对萧何的警惕。聪明人的处事方法是不一样的,但是规律是一样的,那就是用方法解决困难,而不是选择弃疗。

参考资料:

《史记》

张良给刘邦的三句话

1、人心险诈,不可不防。刘邦交友广泛心底宽广,对他人尤其是朋友没有什么堤防的心理。张良让刘邦拨三千兵并将沛县交由一个“朋友”--雍齿管理,而雍齿却借机造反,挟持刘邦的亲眷。用张良的话就是应该知道:冰霜薄,人情更薄;华山险,人心更险。

2、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张良知道雍齿是个贪图小便宜的小人,于是猜出他必定会在晚上出城偷粮。

在三天后的一天,于劫粮必经之初抓住了这个叛徒,而不费一兵一卒。这件事情,又教会了刘邦: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带兵打仗应该熟悉了解对方将帅的性格,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3、仁义在口中,诡诈心中藏。刘邦宅心仁厚,想打开牢门让雍齿自己走掉。这时张良告诉刘邦:仁义在心中是没有用的,应该做出来,要学会假仁假义。

论功行赏,为什么刘邦只给张良“留侯”。张良满意这个封赏吗

毫无疑问,张良不仅仅对这个封号无比满意,甚至还认为这个封号就好,不然就过分了。

我们来看《史记-留侯世家》里面,有关刘邦给张良封赏的记载: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汉高祖六年,刘邦正式封赏和自己一起打江山的哥们儿们。其中第一是萧何,第二是曹参。张良的次序虽然没有明确,但是从他在《史记》中的排位(排在萧何、曹参之后,陈平、周勃之前),他应当是第三。

而在赐食邑的时候,张良就更多了——名列第二的曹参,刘邦也只给了他一万零六百三十户而已,而张良则是三万户,并且是“自择”(自己挑),足可见刘邦对张良的重视和青睐。

也许有人会说,怎么只给张良封侯呢?为啥不封个公爵或者王爵?这就要从汉初的政治格局说起了。汉初不是没有异姓王,但是那些基本都是自己早就自成一军的诸侯(包括韩信),和刘邦的关系与其说是君臣更不如说是合作伙伴。而刘邦称帝以后的主要工作,就是剪除这些异姓王。如果刘邦把张良封了王,那我想张良恐怕不但笑不出来,还要跪在地上诚惶诚恐,请求皇帝宽恕了吧?

您对张良封侯还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吗?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互动。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论功行赏,为什么刘邦只给张良“留侯”。张良满意这个封赏吗和张良不建议分封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刘邦论功行赏,为何萧何为功臣第一封地最多,而张良只有小小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