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为什么有些人不喜欢郭沫若的问题,以及和为什么不建议学郭沫若书法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郭沫若口碑如何
不太好,有才无德。他很有才,书法,戏剧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最后的职位也很高,但个人死德让人诟病,家庭生活重色轻义,个人发展谄媚奉承,被人看不起。
有人说郭沫若是无耻文人,为什么
中国人对文人的大致看法是,有学问,有骨气,清高,不媚俗,不畏权势,不同流合污。
如果郭沫若在世,让他自己来对照一下,有几条符合?如果再和老舍比较一下,高下立现!
为什么有些人不喜欢郭沫若
主要是文革时期附和极左…,丢了做人最重要的尊严与气节。坚持真理可能要付出许多,乃至生命…,但活着就只能如杨柳迎风般软弱无骨…,他选择了后者。他为建立新中国是作出了贡献的,尤其是统战工作,才华也是有目共睹的…,可惜犯的错误太“低极”,叫绝大多数人不恳原谅。
为什么鲁迅、林语堂等人对郭沫若的评价这么差
简单地说,郭沫若之所以“混得那么差”,纯粹是因为某些别有用心者是为了“骂”而“骂”,为了“黑”而“骂”,牵强附会地骂,张冠李戴地骂。
下面,土鳖君不吹不黑,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给大家盘一盘“近代最有争议的大师”郭沫若先生。其是非功过,自由您评说。
壹丨郭沫若先生小史郭沫若,出生于四川的一个富商家庭,年少时曾投身“革命军”,随后留学日本,就读于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
1919-1934年,是郭沫若的文学高产期,主要作品以诗歌、戏剧、散文为主,其诗歌代表作《凤凰涅槃》《炉中煤》和诗集《女神》,戏剧代表作《王昭君》《聂嫈》等均出自这个阶段,同时他还翻译了大量的国外佳作,比如歌德的《浮士德》和《少年维特之烦恼》等。
1926年,郭沫若再次投身革命,加入北伐军,攻克武汉后,他就任北伐军政治部中将副主任。1927年,郭沫若在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担任军代表,随后去到南昌,准备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为革命委员会委员兼主席团成员、宣传委员会主席、总政治部主任。南昌起义结束后,他跟随起义军南下广州,在途中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躲避通缉,郭沫若经香港、上海转移日本,并在千叶县客居10年。
1927年之后的十年,郭沫若投身学术界,先后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研究”、“屈原研究”、“中国古代音乐理论”、“青铜器纹饰、铭刻研究”等方面取得丰富的成果,并先后翻译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代表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和托尔斯泰的不朽之作《战争与和平》。
1937年,抗战爆发,郭沫若回国组织抗日宣传活动,1938年4月,担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此后他的作品主要以宣传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歌颂杀敌御侮的英雄形象的历史剧为主。《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剧均是此期间完成。
抗日战争结束后,郭沫若在完成了《革命春秋》《天地玄黄》《洪波曲》等几本自传投身政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当选政协副主席、全国文联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先后担任政务院副总理,中科院院长,全国文联主席等职务,著有《屈原赋今译》《管子集校》《李白与杜甫》《出土文物二三事》《文史论集》等学术著作,并完成了《蔡文姬》《武则天》《郑成功》等历史剧的创作和《骆驼集》《东风集》《蜀道奇》《先锋歌》等诗集的集辑。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先生因病去世,邓小平同志在悼词中称其为“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这是官方对其最后的评价。
其后,按照他的遗愿,其骨灰被撒入大寨的农田里。
贰丨郭沫若的文学成就抛开其他的不说,郭沫若在文学、历史、古文字学方面的成就确实可以称得上是“现象级”的学者,这一点就算当年与他势不两立的鲁迅先生都不否认,称其为“才子+流氓”。
郭沫若先生以诗歌出道,是我国浪漫主义白话诗的奠基人之一。
其后,郭沫若先生潜心中国古代社会学,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加以融合,开创了我国的唯物史观派。其撰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中大量地引用了马列主义的观点,以马列主义为依据对李自成起义的原因、经验和教训进行了科学的论述。
在古文字学方面,郭沫若先生与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并称“甲骨四堂”,并因此于1948年成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他在晚年时期领衔主编的《甲骨文合集》,是新中国古籍整理研究的最大成就之一,这是被学术界公认的。
在戏剧方面,郭沫若先生主要擅长历史题材,尤其是在抗战期间,他坚持以话剧来鼓舞民心士气,《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胆》《高渐离》六出历史悲剧作品在大后方广受欢迎。
叁丨不要为了“骂”而“莫须有”现如今,郭沫若先生在某些人的笔下俨然变成了一个跳梁小丑,有人为他罗织了“见风使舵、卖友求荣、好色滥情、抛妻弃子”四桩罪名,有些穿凿附会、无中生有,甚至是恶意诽谤的故事,被人们拿出来当作讽刺郭沫若先生的重要“史料”。其实,用这种肤浅的方式去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有人说郭沫若先生“见风使舵”,其实在“四·一二”惨案前夕,也就是白色恐怖达到最高潮时期,当时已是中将军衔的北伐军政治部郭沫若副主任挥笔写下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怒斥国民党的所作所为,随即参加了南昌起义,然后逃亡日本。
如果郭先生真的是一个“见风使舵”的墙头草,眼看就要论功行赏,高官厚禄唾手可得的重要时刻,以一介书生之躯,公然与“最高领导”宣战吗?
毕竟,在那个屠刀乱舞的时期与“蒋”公开宣战,那就意味着送人头。
有人说郭沫若先生“抛妻弃子”,依然是牵强附会。
郭沫若先生的发妻是由父母包办的,在当时,进步青年抛弃陈旧婚姻枷锁的案例数不胜数、鲁迅先生有过,胡适先生有过,徐志摩先生有过,蒋介石也有过。为什么在别人身上就是可歌可泣的“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而到了郭沫若先生身上就是抛弃结发妻了呢?
郭沫若在日本逃亡期间的妻子是位日本人,名叫佐藤富子。1937年7月25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郭沫若先生告别佐藤富子和孩子,化名杨伯勉,孤身一人回国抗战。请君设想一下,如果您是郭沫若先生,您会不会带着一个身份特殊的妻子,回到祖国?郭沫若先生不光忍痛扔下了妻子,还拒绝了西园寺公望给的日本国籍,这种舍小家,赴国难的英雄行为,怎么就被称为“抛妻弃子”呢?
关于“于立忱为郭沫若殉情”则是一则实打实的谣言。此消息的源头是女作家谢冰莹在1984年,于湾湾的《联合报》上无来由捏造的一则既无证物也无证词的谣言。于立忱何许人也?一位敢于为国为民痛声疾呼的巾帼女英豪。她在担任《大公报》驻东京记者期间结识了郭沫若先生,并为其才华所倾倒,但郭沫若先生并没有接受于立忱的追求。这一点,在于立忱女士于1936年生命即将结束之前,赠予郭沫若先生的一句“只因半缕轻丝系,辜负乘风一片心。”中便可得证。
于立忱女士于1937年在东京参加反战游行后被日本政府驱逐,是年3月被迫返回上海,此时的她已是重病之躯。5月,于先生在留下“如此国家,如此社会,如此自身,无能为力矣。”十七字绝笔后自缢身亡。我们再来好好地读一遍于立忱女士的遗言,我们可以清楚地读出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愤悱,而无一点对儿女情长的怅然。
于立忱自杀之后,根本没有她与郭沫若先生之间的任何花边新闻,《大公报》发布的讣告是“到沪后,咯血复犯,由其妹看护送杭州疗养,肺疾略减,而精神忧郁,悲观前途,萌厌世之念。”
直到1984年,才无中生有地出现了这则谣言。据谢冰莹说,她与于立忱是闺蜜,在某次去医院探视的时候,于立忱亲口跟他说出的这则秘闻。但根据于立忱和于利群的好友,同样是记者的林林先生说,于立忱并没有谢冰莹这么一个闺蜜。
让人捧腹的是,现在网上有些文章根本不去考证,将谢冰莹与谢婉莹混为一谈,大言不惭的说冰心先生所说,真是笑煞人也。
至于鲁迅先生到底有没有说过“远看一条狗,近看是东洋狗,到了眼前,哦,原来是郭沫若先生”这句话?
1928年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文学研究会”和以郭沫若先生和郁达夫先生为代表的创造社之间的“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的论战日益白热化。郭先生化名“杜荃”发表了一篇名为《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一批评鲁迅的〈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的文章,给鲁迅先生狠狠地扣了三顶大帽子。
当然鲁迅先生也不是好惹的主,随即写下了《我和〈语丝〉的始终》一文,对郭沫若先生也是口诛笔伐。
1931年8月,鲁迅先生在《上海文艺之一瞥》一文中,提到创造社是新才子派,其主张变来变去,还可以称之为流氓,是新时代的“才子加流氓”。
除此之外,土鳖君翻烂了史料也没找到鲁迅先生与郭沫若先生之间的文笔官司,倒是鲁迅先生说梁实秋是“资产阶级的走狗”这句话被收录到《二心集》中。仔细想想,鲁迅先生也曾经留学日本,骂出东洋狗一词,岂不是连自己一起骂了?所以,这句被反郭人士奉为圭臬的话绝对是杜撰的。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很期待能与您在评论区深入探讨一番。
我是土鳖君,一位爱极了中国的书生。
点关注,不迷路。
为您持续输出有质量的答案。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