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为何没有彻底消灭各地藩镇,实现大一统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为何没有彻底消灭各地藩镇,实现大一统,唐朝藩镇割据解决办法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为何没有彻底消灭各地藩镇,实现大一统
  2. 唐朝时期的藩镇为何总是死灰复燃,总也消灭不了宋太祖是怎么消除了藩镇
  3. 藩镇制度是什么
  4. 唐朝的行政划分是按照犬牙交错的原则吗如果是,为什么还会有藩镇割据呢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为何没有彻底消灭各地藩镇,实现大一统

很荣幸看到这个问题,也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快乐,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朝中央朝廷与地方割据势力的权利斗争。既然如此,为何在平定安史之乱后,唐朝不消灭藩镇势力,最终导致亡国?

藩镇制度可以说是自古就有之,但是在唐朝以前的历朝历代中,没有一个王朝的藩镇发展到像唐朝这样完全无法控制的局面。在唐朝初期,朝廷设立藩镇是为了抵御外敌而设立的,藩镇的最高军政长官就是节度使,其实在唐玄宗李隆基之前的高祖、太宗、高宗、武后时期,并没有设立多少节度使,那时节度使更是一个临时的官职。唐藩镇到底是个什么性质呢?

节度使是唐玄宗开元初期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开疆扩土、维护边境安全。唐玄宗设立有:河西、卢龙、幽州、剑南、朔方、河东、安西、北庭等十大藩镇,后来根据实际需要逐渐增添。各地节度使因管辖地区大小不一,使得各地节度使麾下统帅兵马数量不等,少的仅有几万兵力,而实力强大的节度使则统帅数十万兵马。唐朝藩镇节度使与西汉诸侯王的权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西汉诸侯王在封地内没有任免官员和征收赋税的权利,更无丝毫兵权。即使如此皇帝还要时刻监视各地诸侯王的动静。而唐朝藩镇节度使在自己辖区内则有征兵、征税和官员任免大权,更可不请示朝廷任意调动军队的权利,俨然成为独霸一方的“土皇帝”。

其实即使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唐朝的藩镇制度的存在是完全有必要的。大唐帝国的疆域太过于辽阔,周围强敌环绕、伺机而动。在藩镇割据一百二十六年腥风血雨的岁月里,大唐的边境安危就是靠着一个个藩镇拒强敌于国门之外。吐蕃方面有安西、陇右、朔方、河西四镇把守;南诏有剑南镇把守;契丹有幽州镇把守;阿拉伯有安西四镇对阵;突厥、回纥有河东、北庭两镇对垒。在那个没有飞机、坦克、火车等现代化装备的时代,速度最快的骑兵也不过日行数百里罢了。可以设想一下当外敌入侵时只靠朝廷从长安调兵去抵御,中国的领土还能剩下多少?

但是在唐朝后期的皇帝中也出了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他就是唐宪宗,面对日益严峻的藩镇割据,宪宗继位后,着手开始对各地割据的藩镇开展了一系列征伐的战争,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而这一时期被后世称为“元和中兴”。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唐朝中央取得了胜利,长期割据的局面似乎都解决了。全国所有的藩镇名义上全部臣服于唐朝朝廷。

但是宪宗皇帝取得的成果,并没有持续多长的时间,各地藩镇又开始旧态萌发,相继发动不同程度的叛乱,在这种情况下,唐朝后来继位的皇帝,再也没有出现像宪宗那样有气魄、手段、胆量的皇帝。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一些藩镇不断坐大,甚至到了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地步。特别是在唐昭宗即位后,由于朝政腐败、奸逆当道,造成各地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促使各地的农民起义不断的涌现,像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甚至打进了首都长安,赶跑了唐朝的皇帝。在这种情况下,唐朝朝廷不得已再次向各地藩镇做出妥协。答应他们的条件,让藩镇去平叛,而各地的藩镇则趁平叛之机大肆扩充势力,发展力量,充实实力。藩镇的实力在这一时期,首次的超越朝廷,至此唐朝朝廷彻底名存实亡,皇帝手中再无丝毫权利。

大唐不是亡于藩镇割据;不是亡于宦官专权;不是亡于外敌入寇;也不是亡于黄巢造反,而是亡于大唐皇帝与生俱来的弱点,太过于心慈手软。如果当初在平定安史之乱时,朝廷对河北三叛将不是封为节度使,而是象刘邦对待异姓诸侯王那样,或软禁或明正典刑,藩镇割据的情况便不会出现,中晚唐的大地或许会重现贞观、开元的辉煌,延续大唐帝国的荣耀。

以上分享是我关于这个问题的个人想法和观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走进这话题。有喜欢我的记得关注下哦,每天为大家分享与解答我的想法与见解哦。

唐朝时期的藩镇为何总是死灰复燃,总也消灭不了宋太祖是怎么消除了藩镇

唐朝中叶以后,边患日益严重,与回鹘、吐蕃、突厥的冲突一直没有停歇过。

唐朝为了应对边患,需要在边境设置一些具有临近专断大权的军事集团,这些军事集团的首脑被称为节度使。

随着边患问题的不断扩大,节度使的权力也越来越大,逐渐的,这些军事集团,成为藩镇之内,掌握了军政钱粮的独立王国。

节度使原本只是一个临时机构,对于如何控制节度使的权力,中央朝廷明显欠缺考虑。这些节度使,很多事从军队中提拔起来的武人,往往胆大包天,一旦窥视到中央虚弱,就很容易滋生反意。

天宝年间,坐拥天下一半兵马的安禄山,突然造反!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逃离,借助节度使的力量,才终于将这场叛乱平息。

但是,各个节度使,从这场叛乱中,看穿了中央政府的虚弱,也就越来越不把中央朝廷当回事。

李唐皇室,也逐渐衰微,朝堂之中,党争不断,宦官专权,也就更加没有能力,只能,看着藩镇一步一步坐大,毫无办法。

宋太祖,通过四处征战,平定了五代乱世。

他鉴于唐朝时,武人祸国的教训,采取了崇文抑武,压制武人的态度。

对于手握重兵的将领,他通过“杯酒释兵权”许以高官厚禄,将兵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另外,通过拔高文人地位,让天下的精英都去考科举做文官,间接得打压武人势力。

最后,成立了枢密院,将兵权和指挥权分离,严密控制武人将国家军队培植成私人军队的可能性。

这一系列打压武人的政策,终于使得宋朝,免去了武人祸国的危险,但是,这种制度,使得将领与士兵之间互相不了解,大大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成为宋王朝亡国的巨大隐患。

藩镇制度是什么

一、概念:

藩镇,唐朝的军制,显着的一点是继承前朝在重要地点设置都督府。睿宗时设节度大使,玄宗时开始扩大节度大使职权,并在边境设置十节度使,统称“藩镇”。由此,形成了所谓的藩镇雏形。

唐朝之所以煌煌知名千年,就是它的兼容并包,容纳了很多的异族,并且平等对待。这一点,在唐初就已经很明显。明皇时候,府兵制已完全破坏,开始实行募兵制,这必然会造成兵随将走,将领拥兵自重。无形中其实已经提供了藩镇形成的条件。募兵制的恶性发展形成了藩镇割据。

大唐一方面可以进行中亚的与大食的战争,却也不得不防范身边外族的入侵。明皇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藩镇节度使掌握地方兵权,是唐政府对游牧民族骑兵实行军事防御的需要;藩镇节度使掌握地方财政大权,是唐政府缓解财政压力,解决边防驻军后勤供应的需要;藩镇节度使拥有辖区数州的行政权,是更有效地执行军事防御任务的需要。总之,藩镇节度使是唐军事战略变革需要的产物。

二、影响:

1、藩镇割据造成了中央政府实际管辖地区的缩小,吐蕃(7世纪)、回鹘(7世纪)、西夏(11世纪)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地方割据政权,吐蕃甚至与中原汉族政权发生过对立冲突,使得陇西一带丧失大半。淮西久为吴元济所据,是以“蔡人有老死不闻天子恩宥者,故坚为贼用”。

2、割据的藩镇空前增多。这些藩镇转入互相兼并的战争中,数十年战争不断,几乎遍及全国。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名义上的中央朝廷也被藩镇之一朱温夺去了,演变为五代十国,成为唐代藩镇割据的延续。直到北宋统一,才结束这一局面。

唐朝的行政划分是按照犬牙交错的原则吗如果是,为什么还会有藩镇割据呢

导读:题目有点问题,因为唐朝行政区划道的设置确实是太宗根据地形山川划分的但是与藩镇出现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道是唐朝正式的行政区划,而节度使本是边境地区为防范少数民族设置的临时官职。但是由于频繁的对外战争和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转变,为了实现对外军事上的临机专断只能粮食、财政乃至行政权力逐渐落入节度使的手中。地方州县与中原王朝直接联系被节度使隔断,尤其是募兵体制使朝廷权威逐渐被地方节度使替代。所以才有了安史之乱,为了迅速平定叛乱唐朝对投诚的叛乱者加封节度使。让藩镇割据的现象迅速从边境向腹地蔓延,虽然唐朝极力制约藩镇的崛起然则尾大不掉最终还是成为了事实。唐朝设置的道府县垂直管理体制逐渐解体,藩镇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独立小王国。

我国历史上的不同王朝都有顶级行政区划名称:汉朝划分的是州,后期为镇压黄巾起义各州的州牧成为叛乱之源;唐朝设置道府县垂直管理体系,边境地区设置都督府。但是频繁的战争促使节度使出现,由于财权、行政权、军权逐渐归入节度使让唐朝陷入困境最终亡国;两宋的路和元明清开始的行省都是当时王朝最高行政区划单位。而唐朝时期的道是太宗李世民根据地形地貌划分为了10道、360州、辖1557县,后来由于节度使造成的藩镇林立导致了唐朝的亡国。节度使的出现不但直接造成了唐朝的灭亡和五代的不断更迭,更深刻影响到了后来宋、明两朝的以文驭武的军事政策。

节度使演变为割据一方的藩镇过程,其实就是军权、财权、行政权力集中导致尾大不掉的过程

其实节度使权力的逐渐扩大源于唐朝府兵制的瓦解和募兵制的出现,和唐朝中后期由于频繁的内部动荡导致的对完战争的由攻转守有直接的关系。由于唐朝前期掌握着对外战争的主动权,不断吊打外族版图得以不断扩充。此时唐朝的府兵制处于生命巅峰期,遍布全国六百多个府也有力的支撑了对外战争的需要。此时唐朝掌握着对外战争的主动权,怎么打、什么时候打都是唐朝说了算。所以唐朝可以从容的备战,从战争规划、战争动员到后勤保障兵部、户部、工部都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

然而随着唐朝对外战争由攻转守,少数民族的骑兵部队如同急风暴雨而来、风驰电掣而去让人防不胜防。这样丧失战争主动权的唐朝如果想要保障战争的胜利,就需要组建庞大快速反应的边防军事集团。所以临时征召的府兵制越来越无法适应战争的需要,长期服役的健儿开始取代定期轮番防边的府兵。由于边镇战争的规模无法控制,所以当政府提供的府兵无法满足战争需要的话募兵也就成了必然。

庞大的边防驻军的后勤供应主要依靠户部显然不能满足需要,战争的爆发时间、烈度的不确定已经让原来户部后勤保障体系捉襟见肘。解决军队的部分供应的方法就是就地屯田,但是屯田产出由户部插手依然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所以唐朝逐渐将地方财权甚至部分地区包含国家掌控的食盐资源都交给节度使,这样财权逐渐掌握到了财权。由于西北、东北军事紧张,唐朝将节度使任职长期化、职权辖区化、镇所固定化、官衔正式化。同时从唐玄宗天宝年间开始,为避免地方官对节度使军事行动的影响,唐朝把行政权也交给了节度使。“州刺使尽为”节度使“所属”,所以三镇节度使安禄山掌握了军事、财政、行政权力才能彻底蒙蔽唐玄宗。

唐朝帝王对于版图异乎寻常的的渴望在早就唐朝鼎盛版图的同时,频繁的对外战争也必然导致节度使荼毒后世的畸形军事集团出现

唐朝建立后没有像汉朝那样休养生息数十年,到汉武帝时期才发出“寇可往,我亦可往”的反击号角;唐朝是一开始就没有这一过程,直接利用统一天下历练出的百战精锐开始向外拓展的过程。灭突厥的李靖、灭国无数的苏定方都是其中的代表,此时唐朝的扩张并不是人口膨胀的不得已。因为当时唐朝初年国土没有得到足够开发,甚至南方腹地还很荒凉;而唐朝已经在草原、漠北、青藏高原乃至中亚都留下了自己战斗的足迹,唐朝军事所能达到的距离也只有三次西征的蒙古帝国可以相比。长久的征战和攻守态势的转变,最终导致府兵制的瓦解和募兵制的出现;进而出现都督府节度使这一重型军事集团的怪胎出现。而募兵制让军队的荣辱、升迁乃至富贵都系于节度使一身,所以节度使逐渐成为分裂的不安定因素。唐朝的威信在节度使的军队中逐渐下降,节度使军队逐渐朝着私军方向发展。

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节度使藩镇的出现来源于唐朝频繁的战争和帝王对于版图异乎寻常的渴望。作为与汉朝并列的大唐,在两百多年的国祚当中几乎年年都在打仗。其他王朝哪怕军事力量最怂的宋明两朝,也没有出现如此密集纯粹为了军事胜利演变成藩镇割据的程度。除了汉朝时期为镇压黄巾起义设立州牧可以和节度使拼一下外,在我国历史上几乎没有节度使这样的怪胎出现。掌控军权、财权和行政权力的节度使其实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小王国,不但覆灭了唐朝而且也造成了五代时期频繁的政权更迭。宋明两朝统治者为了防止节度使的出现,矫枉过正的采用了以文驭武的奇葩制度。可见节度使已经荼毒后世,让人警惕。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