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还是关于全人类的哲学

style="text-indent:2em;">大家好,哲学作为一门学科还有存在的必要吗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不建议学哲学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哲学作为一门学科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和不建议学哲学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哲学作为一门学科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2. 为什么越学习阳明心学越感到不安呢
  3. 哲学有无好坏好哲学是哪些坏哲学是哪些
  4. 你觉得大学还有开设哲学系的必要吗为什么

哲学作为一门学科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谢邀!我个人认为哲学学科的设置是有必要的。当然,这个问题要和懂哲学的人探讨,不懂哲学的人怎么能够认识到哲学的意义呢?常如世人所说,“不要试图教猪唱歌,这样猪会不高兴的!”。庄子有个著名论断:“不与夏虫言冰”,就是这个道理。

首先,哲学的某些重要研究领域是别的学科无法代替的,比如,人到底是怎样认识世界的?又是怎样认识自己的?这些问题靠科学是无法解答的。科学不是万能的,而且是有界限的。就算是脑科学再发达,也永远解答不了意识的结构和运行机制。神学也解答不了这个问题,因为神学是信仰,不允许你去怀疑,你一旦怀疑了就不是信徒了。哲学正是在科学和神学都望尘莫及的地方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个问题,在此无法展开,读了康德之后才会有所明白。

其次,哲学并非空谈!哲学作为智慧也好,形而上学也好,它是伴随人类的成长而存在的。人类,从仰望星空开始就有哲学思维了,人类正是通过对太阳、月亮和繁星的思索,积累了天文知识,催化了天文科学。所以,哲学是科学之母。现在我们只认科学,可谁还记得科学的母亲?

再次,人类有无尽的困惑,诸如人生到底有何意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有些人今朝有酒今朝醉,有些人却悲观厌世,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人生遇到困惑如同找不到回家的路,如果此时有个向导你会否觉得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呢?古代的老子、孔子、孟子、苏格拉底、百拉图、亚里士多德;近代的培根、休莫、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现代的马克思、恩格斯、叔本华、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维特根斯坦等等,都是给我们指路的人。我们有可能日用而不知,但我们一直都是按照他们指示的某一个路标在行走。

哲学从不是传统的卫道士,但它永远是真理的守护者!真理,就是人类前行的路标。

为什么越学习阳明心学越感到不安呢

对“知行合一”的理解不够。

“知行合一”是心学思想的大成,也是核心。知易,而行难。《传习录》曰: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有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

当时读到这段如醍醐灌耳。今人做事,绝大多先立志而后行。凡人多是空励志,以至说多做少,最终落空。

知行合一是为良剂。知不弃行,行不离思,慎思之,笃行之。

四句教的重要性和意义。

我个人非常喜欢王阳明,《传习录》读了几遍,仍感觉一知半解。对于“四句教”我的理解:四句话要一起来读,如果单独读一句,就片面了,不能真正理解阳明先生的意图。四句教是心学大成之言,跟“知行合一”一样,都是阳明先生的重要思想,有的人片面的只读第一句,怎么能理解四句教的精髓呢?

“四句教”即明朝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王阳明晚年所述的: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一般视此四句为王阳明对其大半生学术思想的概括性论述。他明确指出: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但意念一经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而儒学理论的重点之一---格物,在这里就是"为善去恶"。真是画龙点睛,简易直接,不偏有,不着空,直趋中道。

让我们再来解读“无善无恶心之体”这句话:王阳明说:“心即理”,心之本体是判断善恶的标准,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符合本心的就是善,不符合本心的就是恶。所以做圣人的道理不必去向外寻找,只要反过来向自己的内心去寻求就可以了。既然如此,为什么说“无善无恶是心之体”呢?其实,正因为心之本体是判断善恶的标准,所以才说它无善无恶。比如:法律是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合法还是非法的标准,那么法律本身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呢?我们当然不能说法律是非法的,可我们好像也不能说法律是合法的啊。心之本体也是如此,我们既不能说它是善的,也不能说它是恶的,只能说它无善无恶。

对"四句教"之理解阐说历代来存有争议,为明思想史的一大议题。

有积极的张扬者如王龙溪,有谨慎的存疑者如清儒李绂,有否认者如刘宗周、黄宗羲师徒,有激烈的批判者如王夫之、颜元、张烈、顾宪成之流。明末顾宪成直接反对王守仁的"无善无恶心之体"。他说以心之体无善无恶,合下便成一个空。空则一切解脱,无复挂碍,何善非恶?以无善无恶只是心之不着于有,究竟且成一个混。混则一切含糊,无复拣择,何恶非善?这个批抨揭露了王守仁思想的矛盾,通过东林书院的传播而影响很大。王夫之则批评王守仁“天泉付法”,认为王守仁的说法是模仿禅宗。以后四句教的论争就逐渐沉寂了。而四句教之间的内在关系,被后世这些所谓大儒所肢解,而断章取义。这四句话是连续的四句话,整体的四句话,而不是独立成义,独立成义的理解就过于片面,无法理解此句精髓。

王阳明五十六岁时将自己的思想归纳为四句,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四句教”。嘉靖六年(1527)王守仁奉命将出征广西,他的学生钱德洪与王畿对理解王守仁这四句话,发生了分歧。钱德洪认为这是教人的定本,王畿则认为这只是权宜之法,若心是无善无恶的心,那么意、知与物也皆是无善无恶的了。两人在天泉桥问王守仁,王守仁解释说,他的教法,本来有两种:"四无说"一悟本体,即是功夫,是为上根人立教,但世间上根人不易得,若轻易用此教法,恐只养成一个虚寂;"四有说"则为中根以下人立教,因这类人有习心在,故要求在意念上用为善去恶的功夫,如果都用"四有说",则上根人兼修中下,自无流弊。这次谈话,又被称为"天泉证道"。

关于“四句教”的思想,我认为自古以来,理解的便理解了,能掌握王阳明先生思想的精髓,为已所用,知行合一。不理解也就不理解了,包括片面或批评之流,只是发表自己看法罢了。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无论何时,是否理解,不可否认的是王阳明先生的思想会一直指引着我们,“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有的人死了,但还活着,伟大的人永远伟大。

《传习录》是王阳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部中国传统国学经典。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心学”发展和王阳明思想的重要著作。“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是王阳明著作中重要的思想,都是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传习录》也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活泼生动、善于用典的语言术。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先生最出名的四句教,跟知行合一一样,都是需要不断去揣摩和理解的,有时不安还是未理解透,还需学习。

心学是伟大的。先生的思想虽然已过千年,但仍然光芒万丈,意境深远,时刻指引着我们自省、慎独、求知、前行。

哲学有无好坏好哲学是哪些坏哲学是哪些

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和社会实践的思想工具,对哲学好与坏的评判取决于该哲学观点认识世界的客观性,指导社会实践的正确性,经实践检验的科学性。

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最好的哲学,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了各项事业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毛主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到极致。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党的自觉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人民抵制资本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武器。

你觉得大学还有开设哲学系的必要吗为什么

我个人认为,大学哲学课必不可少,而且所占地位也应该提升。

1.哲学是人类思考的产物,宇宙一切都归于哲学思考。

2.哲学并非单独一门学科,它囊括了所有学科。

3.哲学创造了各种思想融汇碰撞的机会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渊回哲学 哲学到底是什么,学哲学有什么实用性 方法论的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