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死后要穿龙袍

佚名 怎么好看 2023-07-23 15:26:55 -
他为什么不是皇帝死后却穿龙袍

style="text-indent:2em;">大家好,为什么死后要穿龙袍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龙袍龙纹印记怎么弄好看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为什么死后要穿龙袍和龙袍龙纹印记怎么弄好看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龙这种艺术是怎样形成的
  2. 黄拙吾是谁,为什么死后要穿龙袍
  3. 海昏侯的墓是怎么被发现的
  4. 故宫的龙椅是什么材质的

龙这种艺术是怎样形成的

龙是华夏民族的崇拜图腾。

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虾眼、鹿角、牛嘴、狗鼻、鲶须、狮鬃、蛇尾、鱼鳞、鹰爪、九种动物合而为一之九不像之形象。华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黄帝,传说中和龙都有密切的关系,“黄帝龙轩辕氏龙图出河”(《竹书记年》),相传炎帝为其母感应“神龙首”而生,死后化为赤龙。因而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而西方神话中Dragon,也翻译成龙,但二者并不相同。

1.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灵异神物,亦乃万兽之首。虎须鬣尾,身长若蛇,有鳞似鱼,有角仿鹿,有爪似鹰,能走,亦能飞,能倒水,能翻江倒海,吞风吐雾,兴云降雨。

2.封建时代龙作为帝王的象征,也用来指帝王和帝王的东西:龙颜、龙廷、龙袍、龙宫等。

3.形状像龙的或装有龙图腾:龙舟、龙灯、龙车。

4.Lóng龙姓氏。

5.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青龙与白虎、朱雀、玄武一起并称“四神兽”。

6.西方神话中带翼的动物。

7.佛教中天龙八部之一。

8.中国传统十二生肖之一。

9.恐龙的简称,如:马门溪龙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形图案来自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兴隆洼文化因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而得名,敖汉旗紧邻辽宁省,查海遗址在辽宁阜新县)发现了一条长约19.7米、用红褐色石块堆砌、摆放的龙。兴隆洼文化的这条龙的发现,把中国人崇龙的历史上推到了8000年前。

在早期,古人对大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于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图腾具备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那样的雄姿,像鱼一样能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可以在天空飞翔。因此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在龙身上,龙渐渐成了:骆头,蛇脖,鹿角,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的样子,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兽之首,万能之神。

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其中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其名殊多,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名螭龙,无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关于龙的起源,在经历了长期的研究和考证,人们终于取得了一个较为一致的共识: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

甲骨文中“龙”字为兽首蛇身之状,头顶着一个表示刀状器的“辛”字符号(见右图,引之康殷著《文字源流浅说》)。

甲骨文“龙”字有形有声,既形象又高度概括。其一,兽以狰狞威猛著称,尤其长有獠牙巨齿的猛兽;层状闪电照亮云团时呈面状,与兽的面部相似,图中的兽首尤其着力刻画出牙齿,给人以苍天发怒的震撼力。其二,蛇的身体呈条形;条形闪电也呈条形。其三,蛇行走宛转曲折;条形闪电同样宛转曲折。其四,蛇隐蔽在阴暗的地方,现身突然;条形闪电隐身阴暗浓密的云层之中,现身更加突然。其五,蛇多剧毒,一击便会致人死命,非常恐怖,许多人甚至天生怕蛇;条形闪电同样极具威慑力量,闪电过后的雷声更加令人胆战之惊。人们见到猛兽或蛇时无不感到恐怖。甲骨文中用兽和蛇来形容龙,表示它是一种令人恐怖、令人敬畏的神秘力量。

在甲骨文中,“辛”字符号表示“被驱使”之意。甲骨文“龙”字表示这是一种被驱使的力量,驱使它的是天,是古人心目中最高神灵。有意思的是,在远神话传说中,龙确实被人驱使,如帮助大禹治水的应龙。天驱使龙干什么呢,自然就是古人所渴望的“兴云布雨”。

所以,甲骨文“龙”字表示这样一个概念:其一,它供天驱使;其二,它的声音是隆隆之声;其三,它的形象是闪电,头像兽类,身躯像蛇,隐身在云团之中;其四,它的工具是云团;其五,它的功能是接受天的旨意播洒雨水。古人如此刻画龙,意味着人们既惧怕它,又离不开它,对它敬畏有加。

黄拙吾是谁,为什么死后要穿龙袍

这个黄拙吾就是名噪一时的“龙袍干尸”,是于2006年5月,在北京石景山一处施工工地意外挖掘发现,因棺木中书有“皇清诰授中宪大夫拙吾黄公之灵柩”,时论墓主人名叫黄拙吾,但由于史料缺乏黄拙吾的记载,且由于其墓中陪葬龙袍,故而引起一时猜想,至今无法定论墓主人的真实身份。

疑云重重

干尸出土时,由于棺椁里培葬了大量康熙年间的通宝,故而能够确定墓主人是清代康熙年间去世的“中宪大夫”,在当时是四品文官,但这一点并无法从史料中得到证实。故而专家们推测,墓主人“中宪大夫”一职,可能是墓主人死后追赠,或者子孙发达后追封先祖所为。

由于干尸出土时毛发保存较为完好,明显保留着明朝时期的发束形式,这一点在康熙年间身为四品官员是不可能做到的,平民百姓尚且强制剃发续辫,何况是四品大员。因此专家通过技术手段从干尸头顶推断发际线的位置,推断出墓主人生前还是遵守了清朝剃发易服制度的。故而做出推测,墓主人是明末清初人,在明亡之后被迫降清,剃发续辫,死后才敢偷偷恢复明朝时的发式下葬。

“凡五爪龙缎立龙缎团补服官民不得穿用,若颁赐五爪龙缎立龙缎,应挑去一爪穿用”——《大清会典》

让人们疑惑更大的则是墓主人外套是清代一品武官朝服,内穿蟒袍,并陪葬品中还发现一件龙袍,经专家鉴定,墓主人的这一身行头确实出自皇家正品!这与棺内所写的“中宪大夫”四品文官并不相符,按照清代官服制度,四品文官应穿鸳鸯补子,而不是一品武官的麒麟补子。专家给出的解释是清朝皇帝有赏赐一品麒麟补服和“五爪龙袍”的记录,但翻看史籍后得知,整个清朝一共由皇帝赐与臣下的龙袍在册记录的有十七件,可以说没有大型功绩是不可能得到的。且康熙年间,只有两个人获此赏赐,一为甘肃总兵孙思克,二为平定台湾朱一贵叛乱的施士彪。再者思来,皇帝赐与的龙袍是无上荣耀,连黄马褂都当世代供奉相传,何况是龙袍,怎能随死者陪葬?

“蟒衣为象龙之服,与至尊所御袍相肖,但减一爪”——《野获编》

追溯清代历史不难发现,其实清朝的亲王和郡王所穿朝服一般也都是龙袍,贝勒则是蟒袍。而根据史料记载得知,此衣制是以“五爪为龙,四爪为蟒”为理论基础。故而有专家认为此墓主人为亲王的推断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亲王的朝服与皇帝龙袍差距较大,因为亲王所穿龙袍的颜色限定为土黄或者暗黄,只有皇帝龙袍才可以明黄为基调,且在图案限定上,亲王朝服上的龙必须是盘龙或降龙,皇帝龙袍上的为升龙或者正龙。

墓主人陪葬的这件龙袍恰恰就是百分百符合皇帝龙袍的特征!出土的龙袍鉴定后属于金丝绣编工艺,上有行龙12条、正龙13条,无论是工艺还是龙的形态和数量,都证明这件龙袍是真正由皇家出品的御用龙袍。因此墓主人的身份成为难以解开的历史秘密,专家也只能按照棺中所记载的“中宪大夫拙吾黄公”来推断墓主人名为黄拙吾,并暂时得出皇帝赐袍的结论。

主流推测

面对诸多疑点,诸多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给出了一些大胆的猜测,这些推测的共同点是否定了“黄拙吾”这个名字,认为此名为掩人耳目,更有学者倒推此名用意为“吾拙黄”,“吾”即我的意思,“拙”取罢“黜”之意,黄又与“皇”同音,故而推测此墓主人是皇家夺位中被罢黜的一位,于是便有了诸多猜测。

胤礽

由于胤礽作为太子于康熙年间被废,也算的上是“吾拙黄”的范围,并且胤礽死于雍正二年,跟专家推测的死亡时间能沾边。但这里有一点就是胤礽是地地道道的满人,不可能留明朝发式,且下葬情况明确记载于史料中,胤礽死后被追封为和硕理亲王,葬于天津蓟县黄花山理亲王园寝,正直雍正稳定局面,收买人心的时候,光明正大的厚葬胤礽于亲王园寝是一种百益而无一害的政治手段,对于雍正是,对于胤礽后人也是,没有任何必要再葬于他处,故而墓主人为胤礽不可信。

顺治帝

历史上的顺治之死本来就是清初谜案,再由此干尸的发现,更给顺治之死增添了许多神秘话题。据史籍记载,顺治皇帝福临是因天花病而英年早逝。但也有人认为福临出家当了和尚或者被孝庄皇太后软禁,如果照此说法,清心寡欲的顺治帝活到康熙后期并非不可能。

但墓主人是明朝盘鬓发式,这与史籍中信奉佛教的顺治帝并不符合,但有一点是明末清初时的佛教和道教都受到了推崇,曾经的女真先祖也是吸取佛道儒三教精华而创立的全真教,所以顺治信奉佛教的同时也可能信奉道教,且在其入关时,正是顺治帝特许了道教保留发式。

而持顺治出家为僧的观点也是由于董鄂妃的离世使得顺治帝万念俱灰、无心理政,据说顺治帝是前往五台山出家,那么葬于石景山就显得比较合理了。而据清廷所宣传的是孝庄皇太后阻止了顺治出家的举动,顺治不久后便去世。这个史料文献正好为顺治成功出家提供了逻辑上的支持,毕竟清军入关不久,怎能将皇帝出家的消息公布开来呢?于是有了孝庄阻拦皇帝出家,随后宣布顺治病死宫中,再立八岁的康熙为皇帝,是为稳定舆论的手段。

而作为太上皇的顺治虽然是不涉世事,潜心修炼了,但该操办皇家葬礼还得操办啊,于是乎有了清东陵的顺治假尸,而当顺治真身圆寂之时,又不能再次入葬,只能秘密葬于石景山。因此墓主人是顺治看似经得起推敲,但有一点无法解释,那就是墓主人身披一品武官的朝服并不符合顺治的身份,作为太上皇,龙袍该披就披了,外覆一身武官朝服显然不合理,因此这个推论也不可信。

多尔衮

多尔衮被怀疑的导火索比较有意思,那就是出土的干尸有一只脚上是六个脚指,而根据史籍记载,多尔衮后代中就有六指情况的发生,因此被认为是多尔衮遗传下来的家族基因。

“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有年威福自专,殁后其属人首告定罪除封。”——《清史稿》

根据史料记载,多尔衮驾崩后是葬于九王坟,但不排除多尔衮生前为自己谋划了一场掉包入葬他处的举动。毕竟在清初的形势中,多尔衮是位高权重的,在皇太极去世后的皇位之争中也留下恶名,说不定哪天给他挖出来鞭尸也是有可能的。史籍里也确实记载了多尔衮的坟墓被毁坏,多尔衮是顺治七年(1650年)冬天去世的,死的时候还被追封为“清成宗”,短短两个月后便被剥夺封号,掘墓焚尸。因此,以多尔衮的智慧,为自己谋求一处死后安安静静睡觉的陵墓是有必要的。由于石景山原为顺天府管辖范围,顺天府又是多尔衮栽培的势力范围,上到府尹,下到通判,都会买摄政王的脸面,多尔衮秘葬于此更容易做到,也不容易被察觉。

多尔衮是清朝皇太极时期战功最为显赫的皇室成员,天聪十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时,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位列六亲王第三席,当时的多尔衮年仅二十四岁。皇太极未立继承人便驾崩后,多尔衮是有很高的呼声继承帝位的,虽然未能如愿,但扶上了一个六岁的顺治帝。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多尔衮被拜为大将军,顺治亲赐大将军敕印,掌管兵马大权准备入关。清军入关后,顺治元年九月,顺治帝到达北京,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赐穿貂蟒朝衣。

“各处征伐,皆叔父倡谋出奇。攻城必克,野战必胜。叔父幼而正直,义无隐情,体国忠贞,助成大业。又辅朕登极,佐理朕躬,历思功德,高于周公。”——顺治帝

顺治二年(1645年),多尔衮晋为皇叔父摄政王后,一切礼制如同皇帝,王公大臣散朝后皆要“列班跪送”多尔衮。此时的多尔衮虽然不是皇帝,却胜似皇帝。因此墓主人的被罢黜的皇帝之意也沾得上边,且根据其死后以父皇之意追封来看,陪葬龙袍是可以做到的,一品武官朝服也符合其戎马一生的大将军身分,亲王以前多尔衮做过贝勒,身穿蟒袍也合理,因此在清初能够集三种袍服于一身的就只能是他。多尔衮死于冬季,尸体保存的自然条件较好,成为干尸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这里的疑点就仅仅是发式了,毕竟满清入关后的“剃发易服”都是由多尔衮主导的,若果他死后还留着明朝的发式,就太不合乎情理。

综上所述,历史总是这样坦白而又神秘,关于龙袍干尸的推测,在民间还有明朱三太子的说法,但终究经不起推敲,也许通过更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研究,“黄拙吾”的真实身份便会慢慢浮出水面。

海昏侯的墓是怎么被发现的

2011年,江西南昌,一个年轻人走进古玩店,悄悄拿出一件东西:“要吗?”老师傅看了看,脸色大变,忙说:“不敢收。”

不久后,南昌古玩店的老师傅们都私下议论着这位年轻人,他想出售的那件东西是一个巧夺天工的纯金龙,看年头至少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这可是帝王才能够拥有的东西,肯定是来路不正。不知道怎么流传到古玩市场上来了,收了后可要惹大麻烦。

这个消息像一阵风一样,悄悄地在古玩界流传开来,也引起了文物部门的注意。

恰好此时,有群众举报,江西南昌墎墩山发现一个深不见底的大洞,而洞口的土是新的。

一、天意注定墓地保存完整

文物专家立即赶赴墎墩山,一个巨大的盗洞展现在眼前。当即,专家在打井师傅那里借了辘轳车,系了一根井绳,下洞了。

一路下行,突然,一阵浓郁的奇特香味扑鼻而来。继续下行,专家发现整个墓地都被泡在水里,而露出水面的椁木已经被人锯断。

专家心下一惊,是不是墓地中的东西已经被盗墓贼洗劫一空?

黑暗中未知的一切充满了神秘感,随着专家的触碰,墓室中的积水泛起微澜,仿佛在诉说着千百年前的秘密。

一个月后,得到上级批准,墓室中的积水被抽干后,开始进行保护性挖掘。

随着挖掘的深入,专家确定这是一座西汉墓葬。让人心惊的是,墓室四周发现了十几个盗洞,时间跨度一千多年。

可是诡异的是,古代最成功的一个盗墓者的脚步,在主墓室四周外回廊存放衣物的地方停止了。

要知道,墓地中的衣物很难保存,大多数腐朽不堪,并不值钱。而主墓室的金银珠宝才是盗墓贼的目标,可是,距离主墓室只有一步之遥,他们竟然离开了。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功亏一篑呢?

专家们用了三年时间,将主墓室四周的外回廊清理完毕。神秘莫测的主墓室终于出现在众人面前。

进入了主墓室后,专家们发现整个墓室已经坍塌变形,到处都是淤泥。

翻阅了各种资料,盗墓贼止步于主墓室之外的原因终于揭晓了。

时间回到1700年前,公元318年,南昌地区发生过一场大地震,整个墓室被震塌变形,高明的盗墓者也难辨方位。而地震之后的一百多年,鄱阳湖湖水倒灌,将整个墓地淹没。想进入主墓室更是难于登天。

不得不说,这是天意将这座墓葬完整地保存了起来,静静地等待了几千年。

更幸运的是,被群众们举报的那个最新的盗洞,已经打穿了主墓室的顶部,可是盗墓贼却没有得手。

根据以往挖掘的汉墓来看,主棺椁应该位于主墓室的正中央,长沙马王堆汉墓,北京大葆台汉墓都是如此。

这些盗墓贼显然对汉墓结构非常,他们打的盗洞正在主墓室的正中。正常情况下,盗洞下面就应该是主棺椁,对于具有现代盗墓工具,甚至还有潜水设备的盗墓贼来说,开启主棺椁并非不可能的事。

可是因为千年难遇的地震和洪水,墓室变形,主棺椁被挤到了主墓室的东南角,因而逃过一劫。

因为群众及时举报,这些盗墓贼还没有来得及继续探索,盗洞就被文物部门及时发现了。想想真是很险哪,几乎就差一点点,这座汉墓的历史就可能被改写。

二、墓地主人的身份之谜

墓地的封土像一个倒扣的梯形漏斗,这种形状的陵墓是西汉皇家墓葬的标配。专家不禁有些激动,猜测主人的身份非常尊贵。

而墓地陪葬坑中的大量精美的车马配饰,更加坐实了专家的这种猜测。鎏金轴饰,鎏金车軎,鎏金铜盖弓帽......特别是错金银马头当卢,用错金银镶嵌出鱼、凤、龙、虎等图案,美轮美奂。

因为年代久远,马的尸骸已经消失不见。不过根据车马配饰的数量,专家们估计出陪葬坑内有五辆车,二十匹马。只有诸侯王一级才能使用如此多的真马真车进行陪葬。

进入主墓室后,在东南角的一个漆盒内,专家们发现了一枚和田玉印章。上书四个小篆铭文:大刘印记。

刘,是西汉皇族的姓氏。根据史书中的记载,西汉时期,在这个地理位置,只有海昏侯一支皇族血脉,此墓地是海昏侯墓无疑。

海昏是西汉时期豫章郡县名,范围包括江西南昌的部分地区以及鄱阳湖西南部。海昏侯是西汉爵位,世代承袭,共传四代。那么,这个海昏侯墓到底是哪一代海昏侯呢?

直至主棺打开后,这个疑问才得到了答案。

主棺中墓主人的尸体已经腐朽得不见踪影,留下的唯有几颗牙齿。在腰部的位置,有一枚小小玉印,印章上刻着两个字:刘贺。

刘贺是第一代海昏侯,他的人生经历非常曲折,经历了王、帝、平民、侯四种身份的转变。世事无常,身不由己在他身上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刘贺的祖父是汉武帝刘彻,祖母是汉武帝最为宠爱的妃子李夫人,“国色天香”“倾国倾城”这两个成语就来自于李夫人。

刘贺父亲是昌邑王刘髆。刘髆去世后,刘贺承袭了昌邑王的爵位,那时候他只有四岁多。因为从小拥有大笔财产,又是皇亲国戚,生活得非常恣意。

可是,刘贺19岁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大馅饼砸在了他的头上,当然,这可能是有毒的馅饼。

当时21岁的汉昭帝突然猝死,没有留下子嗣。以霍光为首的大臣们挑来挑去,最终挑中了刘贺作为继承人。

刘贺本来过着斗鸡摸狗,逍遥自在的王爷日子。皇帝的帽子突然扣在头上,让他一时手足无措。

可是让刘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只在皇位上坐了27天,就又被霍光给罢黜了。霍光列出了刘贺多达1127条荒唐行为,几乎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破坏礼制、淫乱后宫、不听谏言等等......平均一天要做40件坏事,简直是一无是处。

要说这个霍光做事也真是不靠谱,刘贺本没有当皇帝的欲望,做个闲散王爷,衣食无忧的生活是多么快乐。霍光非要把他推到皇帝位置,没几天又把他撤下来,又给他安了一堆罪名,难道当皇帝是开玩笑的么?

刘贺只好又回到封地,昌邑王的头衔已经被剥夺了,他只能做一个拥有2000户食邑的富有平民。一个月不到,刘贺从王爷到皇帝,再到平民,实在像坐过山车一样刺激。

可这还没结束,没多久刘贺又被贬为了海昏侯,赴豫章郡上任。做过几天皇帝的人也是相当危险的,因此,他的一举一动亦被朝廷安排人监视了起来。

这一系列波折让刘贺非常抑郁。他的死亡也很是扑朔迷离,有人说他是被毒死的,有人说他抑郁而终,总之,33岁的刘贺并未得到善终。

三、墓地中的文物惊世骇俗

刘贺虽然在权势上一败涂地,可是他的钱财却富可敌国。

不知道是因为刘贺做过27天皇帝,还是因为刘贺父亲留给他的钱特别多,刘贺墓中发现了各种奇珍异宝和珍贵的汉代典籍,种类之多、价值之高令人瞠目结舌,堪称是一座汉代的文化宝库。

墓室中的金子多到令人乍舌,各种金饼、马蹄金、麒趾金、金板耀花了人们的眼睛。金器总重量达到115公斤!纯度达到了99%以上。

而一座十余吨铜钱堆成的山更是在视觉上给后人带来巨大冲击,让人惊叹海昏侯的豪富!

更为奇特的是,墓室中出现了大量黑乎乎形似泥土的东西,经专家鉴定,这些是汉朝的竹简。经过清理、加固、脱色、红外线扫描等等一系列的处理措施,由古文字学家进行释读,先后从竹简中整理出包括《诗经》、《易经》、《孝经》、《论语》在内的诸多经典古籍,像《论语》中的《知道》一篇,千百年来世人都没能见到其真面貌,而在海昏侯墓中却完整的保存了下来。

墓室中还出土了很多精美的玉器,做工细腻,造型别致。在古代人看来,玉器作为随葬品可以让灵魂安稳,也可以防止尸体腐烂。

很多造型精美奇特的青铜器也颇为引人注目。

四、墓地中的未解之谜

不过,海昏侯刘贺的墓地仍然有未解之谜。考古专家当初进入盗洞进行勘察时,曾经闻到浓郁的香气,这股香气一直在海昏侯墓地萦绕了三年才渐渐消失。

这股香气到底从何而来?有人猜测是棺木的木料中发出的香气,也有人说,墓地中陪葬了大量香料,因为年代久远,香料已经腐朽,可是香气却封存在墓地中,经久不散。

可是这些说法,都没有找到明确的证据支撑。直到现在,香气之谜仍然未能破解。

可能有人会问,海昏侯墓地既然并未被盗,那么文章开头所说的那条小金龙到底是哪里来的?

海昏侯墓地左边有另一座高大的封土,正是海昏侯夫人之墓。墓地中的陪葬品被盗墓贼洗劫一空,而那条小金龙就这样被一个笨贼暴露在了古玩市场。

小金龙已经被追缴回来,可是,海昏侯夫人墓地中大量其他文物不知所踪,实在是太可惜了。

故宫的龙椅是什么材质的

在今北京紫禁城中有一最大宫殿,名太和殿,俗称金銮殿。

太和殿是明清两代皇帝御门听政,召见群臣处理国家机要大事的地方。其本身亦是紫禁城中最重要的大殿之一。

在太和殿的深处放有皇帝的宝座,即我们常说的“龙椅”,其正式名称叫髤(xiu)金雕木龙椅。

龙椅,自古以来即不是每个人都能随便坐上去的,它只有一国之君才有资格享有这把椅子。若普通人逾礼觊觎这把龙椅则会被处以诛灭九族的重刑。因为龙椅背后所代表的是封建帝王的专权统治。

事实上,我们在看一些明清电视剧时也会发现这把在太和殿中金光闪闪的龙椅。

虽看上去金光灿灿但这把椅子并非是由黄金所造,而是一把木制椅子。

由于是天子所坐,故所用木料绝不是一般的木料。而是用珍贵的紫檀木制作其框架,然后在里边镶嵌桦木板心。除了紫檀木,主体部分使用了堪比黄金珍贵的金丝楠木。除了木料,这把龙椅还使用了部分黄铜。

成形后在其外表涂了一层金色油漆,而且并不是我们常见的普通镀金工艺。由此这把椅子在光线照耀下便显得金光闪闪。

这把龙椅与普通椅子的最大不同在于,其底座不采用我们常见的椅腿、椅撑。而是一个宽约1.5米,进深1米多的“须弥座”,然后有一个“圈椅式的椅背”。而在四根支撑靠手的圆柱上则蟠着金光闪闪的“金龙”。

整个龙椅通高100多厘米。其底座高49厘米,宽158.5厘米;下层底座长162厘米,宽99.5厘米,高21厘米。

龙一直是天子的象征,古代皇帝对龙似乎有一种特殊的情缘。无论是龙袍还是屏风都会有龙,而皇帝的这龙椅自然亦是不能例外。

整个龙椅上有13条龙盘旋。除了有“威武龙腾”的字样外,还涂有金漆外加各种珍贵宝石来点缀,如玛瑙,金子等。凡此种种,皆是为了使龙椅看上去更加富丽堂皇,以彰显皇权至高无上的威仪。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在太和殿中所展出的这把龙椅为明朝所造,是经过现代人修理复原的。据专家推断其原型可能是明嘉靖皇帝重建皇极殿时的遗物。

1912年,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宣告退位,清亡。

不出几年,袁世凯窃国称帝。

不久,袁世凯便命人将象征封建帝国最高权利中枢的太和殿重新进行陈设。

先是命人将太和殿中自乾隆年间既已开始悬挂的“建极绥猷”匾联取下,随后又将这把龙椅换掉。改换成了一把椅背极高,椅面极矮的西式大椅子。自此以后这把龙椅也便失踪了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9年,故宫博物院想重新恢复太和殿陈设原貌,决定重新安放龙椅。

根据一张拍摄于光绪年间的老照片,文物工作者经过四处查找,终于在一处存放旧家具的库房中发现了这把丢失了近40余年的龙椅。

后经故宫博物院组织相关专家耗时三年,近934天才将其修理完成。这就是我们目前游览太和殿时所看到的那把龙椅。

民间传说这把象征至高无上权利的龙椅普通人是不能随便坐的!若随便坐,则会出现折损阳寿的情况。

一将功成万骨枯!

事实上,龙椅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把皇帝专用的椅子,其背后更是充满了数不清的刀光剑影。

古往今来为了坐上这把椅子,不知有多人惨死于残酷的争斗之中!

是非成败转头空,几度夕阳红。

太和殿中的这把龙椅既见证了明朝的衰败,亦见证了清朝的崛起,更亲历了晚清的最终覆灭。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古代只有皇帝穿龙袍,为何包拯每次查案时,也敢公然穿龙袍上街